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做個修行人▪P2

  ..續本文上一頁去面對的話,這個問題最後是誰也不管誰。

   如果一個所謂維護兒童福利的方式來看,你打小孩、罵小孩就不對了,不管你是什麼身分。那同樣說,如果學校要對小孩施予一些懲罰,那我們就曉得曾經有這種事,什麼事?因爲有一個孩子在學校被老師罵了,甚至于打了手心,小孩回去告訴他的父親,他父親馬上到學校找老師理論。我們曉得這在報紙上曾經也報導過這則消息,最後發現這個做父親的,原來是一位某地區的民意代表。他所強調的是什麼?不管我的孩子好不好,教育是你的責任,可是你不應該罵他,也不應該打他的手心,這是虐待兒童。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一個問題,爲什麼這個做父親的,不先問問自己的孩子,老師爲什麼要罵你?甚至于還要打你的手心?如果他本身沒有特權,很可能他會心平氣和。以家庭教育的方式,面對他的兒女,一般都會說:你是否做錯了什麼?否則的話,老師不打別人,不罵別人,爲什麼要打你、罵你?我並不是說,有特權的人都是這樣對兒女,那倒不是。我們曉得,很多時候,往往這類家庭的家教,要求比一般人還嚴格,爲什麼?至少他有一個想法,你是我的兒女,你不可以丟我的臉,也就是說:你不可以做不好,你應該做得比別人還要好。

   我現在舉例的這些問題,其意義在那裏?那是只依于各自的自我意識而去面對問題。當然這些現實上的問題,本來就不可以避免,佛法也不否定。那麼,談到一旦面臨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去認識,怎麼去了解、發現呢?究竟佛法裏面說了些什麼?在座的,如果學佛有一段時間,至少知道,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爲。所謂行爲,也就是關系到身、口、意。

   身體的行爲、語言的行爲、思想的行爲,這是我們面對人與事發生問題時,離不開的叁類行爲範疇。剛好這叁種行爲,既可以造業,也可以顯道的叁項必要條件。所以也有人把佛法的身、口、意當成叁業,表面看似乎是對的,如果我們把它稱之爲善與惡的業,好的是善業,做不好的是惡業的話,那麼我們的身、口、意的確是叁業。

   可是佛法依于善與惡來講,惡的是世間法,善的還是世間法,只是依于因果的感報,做惡的將來受苦果,做善的將來受樂果,唯一的區別是在這裏。于我們生死大事的解脫,于道的修養,的確並不止于善的種子因就足以成就。因爲「修行」的重點是與「道」相關。這個「道」在佛法中稱爲菩提。所以我們有所謂的菩提大道的說法,究竟菩提道是什麼?就是佛法裏面有很多的道理、方法,你運用這些道理、方法,能夠把你的問題,原本可能造作成業的,反而不會使它成爲業,反而還能見道,這種道就叫做「菩提道」。

   有的人把菩提作「覺悟」的解釋,並不全然正確。菩提只是一條通往覺悟的道路,它的本身並不是覺悟。比如說:煩惱中有菩提,當煩惱的時候,一付心煩意亂的樣子,怎麼會有菩提?並不是說煩惱中有覺悟,而是說煩惱中有其道。那個「道」就是依于佛陀的道理、方法,由于你已經學習到很多知見,在現實煩惱的行爲中,你知道怎樣去突破你的煩惱、化解你的煩惱,這樣的道路就稱之爲「菩提道」,所以菩提並不等于覺悟。

   我們要怎麼樣運用佛陀的道理方法,才能走在菩提的道路上?我們先把身、口、意這叁個東西先分析一下,身、口、意我們稱之爲人的行爲,是行爲表現的一些條件,于身體,我們曉得是從肢體方面到整個色身範圍,他的一切行爲動作;口是依于言語而起,你所說的話,涉及到音聲語意的內容;于意而言,就是你的意念,所發起的思想,或者是觀念。這叁種行爲,在佛法中還有更詳細的分析。另外有一個概念上的名詞,叫做「十業道」,也有叫做「十善道」。其實不管是業也好、善也好,至少我們可以把握它是道,在這個道裏面說明一些什麼?我們要把握的是它建立起的一些知見。

   于身而言,通常我們是講殺盜淫,因爲身體的行爲,一個是動作上面的殺,殺死一些生命;除了殺以外,就是偷盜的行爲;除了殺生的行爲、偷盜的行爲,還有一個就是男女淫逸的行爲。這些都是于身的行爲,表現在殺生、偷盜、淫逸上。

   假如我們身體在表現某種殺生行爲的話,請問,殺一條豬看來比較嚴重,還是殺一只雞?如果要打死一只螞蟻、一只蒼蠅或者一只蚊子的話,那就更簡單了。可是,我們人在這上面的分別,絕大多數的人認爲,殺人是絕對不可以,如果殺馬、牛、羊,因爲這些好像是人類的食物,也無可厚非;至于蟑螂、螞蟻、蒼蠅、蚊子根本就是一堆害蟲。

   請問,同樣是生命,爲什麼就有如此的分別?講到這裏,我又想到一個問題,曾經有人問我:這些蟑螂、螞蟻、蒼蠅、蚊子,都是一些害蟲,如果不把它殺掉,它很可能就是一些帶菌的媒體,如果我不殺掉它,反而會給人惹來更多的問題。其實我們現在講所謂環保觀念,並不贊成使用消滅這些所謂的蚊子、蒼蠅、蟑螂的殺蟲劑,因爲這些會造成二次公害。

   我們身爲一個學佛的人,該怎麼面對這些問題?常常有人問我該怎麼辦?其實我不一定要使用那些殺蟲劑,還是有其他方法可以達到效果。比如說,家裏面把紗門紗窗的設備,不妨做周全一些,就可以減少一些蚊蟲、蒼蠅或者其它東西的進入。當然不是紗窗紗門做好了,就不會有這些問題。比如說螞蟻,它幾乎是無孔不入,那你就要考慮到自己家庭本身的清潔工作。所以我們常常只去歸咎螞蟻如何,而不自己的檢討,你的清潔工作做得怎麼樣?

   至于有人說,我的紗窗、紗門都做得很好,可是我人要進進出出,難免它會跟著我進來,久而久之,房子裏面還是有那麼多蚊子,那麼多的蒼蠅,怎麼辦?我剛剛也說了,我們可以不直接殺它,只要運用一下智慧,比如說,你把所有的窗戶、門都關起來,打開一個門,而且是通風的門(就是風吹進來的那個門),你拿殺蟲劑從最裏面慢慢噴出來,我們曉得,這些蚊蠅,它們不喜歡那種味道,當然它就循著那些好空氣的方向飛,最後從裏面慢慢噴出來,應該多都走了。

   當然也有人問,萬一還有一些死在裏面,怎麼辦呢?所以大家要了解,所謂仁慈、悲憫並不是百分之一百,問題是你所有的起心動念是要殺它,還是只是希望它離開?如果你爲了要殺死它,當然就是殺生,這些我們知道是病菌的媒體,對人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是不好,我們應用這種方便的法,心裏面並沒有一種殺它的意思的話,你還是可以做,至少你沒有一份殺生的心。

   當然佛法是要求衆生平等,人當然不能殺,其實凡是有生命、有情感反應的生命都不該去殺。所以也有人說:那些植物,蔬果、花草,不是也有生命嗎?你是出家人,不是也吃它,也會使用它?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法中談殺生,是如何界定的?凡是有情感反應的生命,什麼是情感反應?比如說殺害它時,它會掙紮,會痛苦,會喊叫,這些叫做有情衆生。我們講殺生,是叫你不要刻意的去殺它,無心之過,只要是人都是難免的。並不是表示難免,就不管它了,我們還是要以一種仁慈、悲憫的心去面對。

   其次,我們看偷盜的問題,一般人來說,涉及偷、搶,都是不名譽的事。當然以目前這個混亂的社會,的確有很多人滿不在乎偷人家、搶人家,完全不勞而獲,就可以去滿足自己的欲望。正因爲如此,談到不去偷、搶,也是針對這些有心去作奸犯科的人來說,絕不會是對那些在意念中,從來不曾想偷人家、搶人家的人說的。殺生如此,偷盜也是如此。

   再來是身體的行爲是指邪淫,其實講邪淫這個名詞並不正確,因爲它本來是講「淫」,「淫」的本意只是超越的意思,或者貪多的意思。所以有很多人解釋,在家居士只要不邪淫(出家根本不可以淫),以這種方式去解答問題。其實我們看看,以在家居士而言,好像只局限在夫妻關系上,其實站在佛法的觀點,只要貪多,即使是夫妻,如果過份同樣是淫逸。後面的逸就是安逸、逸樂。你如果過份貪多,在男女中間去求得逸樂,那就是身體造作的行爲,是不對的。

   第二大項,接著我們看口的行爲。以口而言有四點:一種叫兩舌,什麼叫兩舌?就是講「是非」,開口總是不離是是非非,在這裏道是,在那裏道非;在這裏講非,在那裏講是。一個舌頭把是是非非都講遍了,這就叫做「兩舌」。並不是說人有兩個舌頭,而是口舌表現出不同的語意,也就是講論是非長短之意。

   其次是說「惡口」,即惡劣的言語。普通我們說惡言惡語,就是指對人家詛咒,漫罵等,那些非常狠毒的話,都屬惡口的範圍。

   第叁個叫作「妄語」,即虛妄的話,也就是不實在的話。因爲不實在、虛妄的言語,會造成一些傷害,或者說以不實的方式造成欺騙,使其受到傷害。不過在佛法中,談妄語也有方便的地方,所謂方便,即是當你講這些話,雖然不實在,話裏有虛假,可是如果你的目的是爲了化解問題,調和別人的煩惱的話,使人家能得到利益,這個叫做方便妄語;也就是說妄語如果不會造成傷害,還是可以有限度地運用它,不過那只是一種方便,不是究竟。

   第四個口的行爲,叫作绮語。绮語是什麼?也就是怪力亂神,包括色情的言語,和講述一些教人家不可知而感到很奇怪、玄妙的話,都叫做绮語。可以這麼形容:好像美麗的謊言,其實那只是部份,而非全部,因此有人把美麗的謊言解釋作绮語,那並不夠,同時它還關系到一些所謂怪力亂神、蠱惑衆人的謾妙言語,都是不正常的話,像我們講所謂色情的言語、未蔔先知、似是而非的預言,都是屬于绮語。于口的行爲,在這個方面是值得我們去認識。

   除了身、口的行爲,第叁大項就是意的行爲。我們談意,就是講意念,人的意念往往是透過身、口而表現出來。我一開始談到所謂感性、理性的問題,那就是一種自我意識。我們的意念是怎麼發起的?那是根據我們眼睛所看、耳朵所聽、鼻子所嗅、舌頭所嘗,以及身…

《如何做個修行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