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莊嚴、淡泊

  清淨、莊嚴、淡泊

  文:白雲老禅師

  每天你們都會看得到“清淨、莊嚴、淡泊”這六個字,這是千佛山佛研院的院訓。“清淨”的主題是談“修行”,首先要知道一個大前提,談清淨總是離不開“學佛求解脫,能夠證果位”。這“清淨”誰都會念,也很容易解釋,但是究竟要怎樣去清淨?又從何下手?爲什麼要特別提出清淨呢?緣于要修行才能到達清淨,可以說清淨是修行的一個目標,那麼該怎麼著手去修?通常教界裏有一個誤解,以爲談修行就是念經念佛、拜經拜忏或修個什麼法門等等,其實修行不只是如此而已,那樣做只是自己做不了主,暫時找一個什麼做擋箭牌。真正談修行是談怎樣去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如何調整“身體、言語與意念的行爲”,而意念是指思想觀念。通常,我們身體的行爲難免會有偏差,言語的行爲、思想觀念也是如此,就因爲有偏差,所以才要去修正它,因此修正“身、口、意”的行爲才叫做修行。

  另外有一個名詞“修養”,其實修養是由修行慢慢累積起來而完成的一種力量,我們說這個人脾氣好、修養好,是由修行慢慢累積出來的。舉一個例子:在一個公司行號、機關做事,有時人家會挑剔你的不好,這時你就必須忍耐,爲什麼?因爲不忍耐就會被炒鱿魚,至少你會産生一個依賴心理:擔任這份工作有一定的收入,看在收入的份上,我只好忍耐了!在社會上幾乎人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可是,想不透的是,一旦走進佛門學佛,反而做不到,究竟是爲什麼?原因在于他會說:我又沒有拿你的薪水,我又沒有怎麼樣....好像變成自我意識的自由了。往往許多學佛者,剛出家時,一副誠惶誠恐的,惟恐自己有一點點做錯,經過十天半個月就變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走在前面的那些人也是這麼過的,後來者有樣學樣,形成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現象!

  這就是爲什麼佛教裏特別強調要親近“善知識”?因善知識能幫助你,指點你的缺失及更嚴重的“無明迷惑”,讓你學佛能得到好處,這是親近善知識的可貴,絕不是因爲那個人的名氣大、地位高、有錢,或者每天在電視報紙媒體曝光才是善知識。看看那些知名度高的人,尤其這些年在媒體上的報導幾乎都是負面的多,影響所及,弄得社會人心不振,産生所謂的骨牌效應。

  其實學佛也是如此,往往寺院不可能像一個家庭或者像一個單位,成天有人盯著你,人就是這麼一個奇怪的動物,如果寺裏有先出家的,剛開始很謹慎的過日子,時間一久,假使自己有一點點不對,沒有人管,下一次就會多錯一點,再繼續沒人管,就有更多的不對,日積月累整個人就變得亂七八糟了!一旦成了習氣再去管他,他會感到不耐煩,言語稍一不順耳,聽了就會冒出無名火!其實這種種現象都是身口意不清淨導致的,爲什麼身口意會不清淨?因爲從來沒在修行,一味的任由自己的身口意去行,自我意識的結果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所以爲什麼要以修行來談清淨?就是因爲沒經過修行就不可能清淨!不清淨是因爲人是帶著業來的。

  講到“業”,我在這裏順便提一下,什麼叫做業?翻開佛學辭典說:“善、惡、無記,這種種造作行爲叫做業。”猛一看好象是對的,但是講得不夠清楚,其實身口意行爲造作完成,任何一個結果都叫做業!正在做的時候,也就是還沒有結果之前那不能叫業,務必造作完成,才會有一個結果。譬如你造作的行爲是好的,當然就是善業,不好的就是惡業,還有一些弄不清楚的是無記業;這是站在一個佛學的範圍之內來談業。真正的業,我剛剛說過:“凡是任何一個造作行爲完成的結果,都叫做業。”譬如讀書有學業,從事各行各業各種職務都叫做業,都會有一個完成的結果。所以不要把業只看成佛教裏面提到的業,不是害怕就是造成對自己的威脅,說是會得到什麼報應....就像有些人常常一旦身體不好、運氣不好就會說:“大概我業障太重了!”

  往往遇到這樣的人問我:“我是不是因爲業太重了,所以才會身體不好,運氣不好,什麼都不好?”我會反過來問他:“你在好的時候,你認爲那是什麼?”好的時候也是一種業哩!所以不要把什麼都歸之于業,尤其都把業擺在不好的那一面,難道不好的稱爲業,好的就不叫業

  !如果你說業重,那你是惡業太重?還是善業太重?佛法一向特別強調,“不可以表相來論問題”,佛法講求外表跟內在要相呼應,才能去談論,爲什麼如此肯定?因爲佛法是從相對中去認識,然後怎麼去突破,最後顯現絕對。通常我們都知道,提到表相與內在,常常有一句這麼的話“面惡心善”,說的是表面與內在不一樣,也有所謂“笑面虎”的,表面看似很好,但是內在壞透了。

  佛教肯定談“不可以從相對中去分別選擇,而是要從相對中間去認識、突破,顯現出絕對”,絕對是什麼?不外是“表裏都是一樣”!經中有一句話:“直心是道場”,什麼叫做直心是道場?就是表裏一致!如果嘴講怎麼樣,內心也這麼思考,身口意行爲合一,才談得上是在學佛。尤其身爲一個佛弟子,于中國的佛教,是講究菩薩道並不是聲聞乘,基于聲聞乘是講究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菩薩乘除了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外,還可以幫別人化解問題。中國佛教跟原來印度的佛教,最大的差別就在這裏。原來印度的佛教,可以說早期佛陀談“四聖谛”“八正道”,都是停滯在聲聞乘,到了後期,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時,現場就有幾百個聲聞弟子當場離席,那是因爲釋迦牟尼最早講的是“四聖谛”“八正道”,而今“四聖谛”變成了“二谛圓融”,“八正道”變成了“六波羅蜜”,再加上要發“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所以那些聲聞弟子就離席不聽了,因爲他們已有先入爲主的觀念,但是釋迦牟尼佛並不在意,甚至還說以後那些聲聞乘弟子會再回來。

  講到這裏,可以發現佛教爲什麼強調“要從相對中間去認識、了解、發現,然後去突破,最後顯現它的絕對”!我們常常不是說要離苦得樂、要出離,其實念這些名相跟我剛剛講的是完全一樣的。做爲一個佛弟子,雖然我們是帶著業來到這人世間,會有很多問題,但這不是太重要的問題,問題是一旦成爲佛弟子,是不是每一天都在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口意!讓身體的行爲不致形成偏差,言語上怎麼樣不會造成傷害,思想觀念又如何去慢慢提升?如果業的習氣總是不肯改,一直讓自己停滯在業的範圍裏,那即使學了一些道理,往往原來業的習氣,還是高過于道的千百倍,甚至于自我意識表現業的習氣時,還會強調我沒有錯、我講的都是對的、我是爲大家好……。

  其實不只是佛弟子不可以有這樣的行爲表現,連世俗的人也不行!因爲這樣只會造成在社會上處處難行!一個佛弟子最可怕的敵人就是自我意識,有這麼一句話:“最可怕的不是別人,是自己那個我”。我今天講這些話,其實不只是指在場的,甚至包含教界其它的佛弟子,所謂的大師、長老、法師、老和尚…這些身份的,也未脫離這個範圍,爲什麼?很簡單,就是會常常忘了自己是個出家人,忘了自己是佛弟子,永遠把自我擺在前面!以爲所學的道就是佛法,其實佛法不是綿密沒有空隙的,佛法本來就是一種無定法,空間非常大,也就因爲這個原因,一個人如果業的習氣太重,自我意識只要有機會,一下子就會冒出來!

  我們談清淨,是清淨誰啊?當然是清淨自己的那個我,不是去清淨別人!我以前常說一個笑話,做一個佛弟子不要去開洗衣店,爲什麼?洗衣店專洗別人的髒衣服,做爲一個佛弟子,是自己要清洗自己穿髒的衣服。想想連釋迦牟尼佛都不夠資格開洗衣店呢!釋迦牟尼佛也有“六不能”,他絕不能說,某某你衣服髒了,拿來我幫你洗!這些都是修行上的關鍵性問題,要達到清淨的境界,如果不從自我的身口意下手,眼睛、耳朵拼命地看別人怎麼樣、聽別人怎麼樣,有沒有反過來想一想?如果你站在對方的立場,你會怎麼樣?如果好,你會不會跟他一樣好?甚至比他更好?如果不好,是不是自己也犯了同樣的毛病呢?或者還比別人嚴重?我常常說修行就是修理自己,人家一聽我講“修理”,以爲就是要打、要罵,但是“修”是修正,“理”是整理,有偏邪的把它修正,散亂的把它整理一番,那不就是修理嗎?其實,把佛教的名相,翻成世俗的語言,不也是佛法嗎?難道說世俗的語言是世間法,佛教的語言才是佛法嗎

  !

  譬如我常說“功德回向”,什麼叫功德回向?大家都會念:“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法界有情衆,皆共成佛道。”你有什麼東西給人家?功德回向是自己要有功德,才能把這份功德給予更多人一起分享,才叫做回向。往往談功德回向,我們都是用佛教的語言,譬如說我念了多少經、我做了什麼的好事,以爲就有功德,然後去回向西方極樂世界或回向什麼地方,但是,你真正有功德嗎?須知“功”是一種“力量”,“德”是一種“修養”,要把你已經具備的修養,表現出來成爲一種力量,而且這種力量肯定是饒益性的,沒有任何一點點傷害,那才談得上是功德。這樣的功德才夠資格回向。所以,將自己的修養發揮成力量,給予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就是功德回向,現在你們不妨閉起眼睛思考一下,你每次的功德回向,是不是符合這種內容?

  就好像很多學佛的人去“忏悔”,一旦做錯了什麼,會跪在佛前說:“啊!阿彌陀佛!我要忏悔……”好像你就沒有錯了,就把那些不好的都推給了阿彌陀佛。如果是在叁寶殿忏悔,忏悔完了,人一走,是不是就把你的爛攤子交給那叁寶佛了,這叫忏悔嗎?還搬出經典做爲理由:““忏悔得安樂”嘛!我已經忏悔了嘛!”,其實你“忏悔”,一定有不對的地方,你只想把錯的交給誰,那就是不懂得忏悔!所謂“忏”是檢討,“悔”是改錯,爲什麼忏悔要跪在佛前?至少你的身口意心念是在很莊嚴之下,會去認真的檢討自己,然後去修改自己的錯誤,可見忏悔也…

《清淨、莊嚴、淡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有、無、非、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