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現在行持菩提的我,梵施國王即現在的極賢。我就在他面臨死亡的怖畏時解救了他,遣除了他的怖畏,今世我也是在示現涅槃前度化他,解除他輪回之苦,使他得證羅漢果位。
諸比丘,複有一段我臨死之時度化他的因緣:昔日掌管那嘎哇劄城的耳朵國王喜好狩獵,一日率四大軍隊去森林打獵,發現河邊自由生活的五百野獸,立刻令四大軍隊包圍群獸,准備全部擒殺。群獸知道被困,絕望亂竄,卻找不到任何藏身之處,遂決定越河而逃,但衆獸身體矮小,都沒有能力渡河,唯獸王體大力強,它想到只顧自己逃命沒有多大意義,不如借身體載大家渡河,便對群獸言:“各位,請不要慌亂,河對面沒有軍隊,我臥在河裏,你們踩著我的身體跳到對岸就有逃脫的希望。”群獸踩著它的身體渡河,輪到最後一只野獸時,獸王已奄奄一息。這只野獸擔心自己不能逃脫,獸王便安慰它:“你不要害怕,待你們全部解脫困境,我才會去的。”最後一只野獸也安抵彼岸。諸比丘,當時的獸王就是現證菩提的我,最後得救的野獸就是現在的極賢,其它的野獸是以前度化的仙人。當時我除其怖畏解救它們。現在我也是在臨近涅槃之際度化極賢,除其生死之畏,令得聖果之樂。”時世尊問阿難:“你是否已見稀有之事
”“世尊,阿難已見。”“已見什麼
”“阿難見世尊幻化另一身去他方度化衆生。”“如是,如是,爲了度化衆生,我將色身留在俱舍拉城,另一幻化身去叁十叁天度化極喜。在臨涅槃之際,有兩個必度衆生,一是天上的極喜,一是人間的極賢。極賢易化,而極喜傲慢放逸,故我親臨叁十叁天調化。”
諸比丘複又啓問:“世尊,極喜因何業轉生爲叁十叁天的乾達國王且擅奏樂器
又以何業令世尊歡喜
請爲演說,吾等欲聞。”佛告諸比丘曰:“此乃他前世願力之故。賢劫人壽二萬歲時,如來正等覺、人天導師迦葉佛出世。一位善于彈奏的琴師從南方來到鹿野苑,鹿野苑的直指國王對他倍加寵愛,像對待大阿羅漢一樣廣作供養,故他各方面都很圓滿,在鹿野苑生活舒心安適。一位非常貧窮的居士看到琴師過著圓滿舒適的生活,心生羨慕希望自己將來能像這位琴師一樣。這位皈依佛門、一生守持淨戒的居士在臨終時發願:以我皈依持戒的功德,願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貴之家,成爲擅長彈奏的乾達國王【在藏史的記載中,乾達國王是極擅長音樂的,故妙音天女有時也稱爲乾達國天女】,或成爲特別擅長音樂的人;【師言:這裏大家尤其應該注意的是:一個修行人,無論耳聞目睹到世間什麼樣的榮華富貴、奢侈享樂都不能生貪執羨慕之心,更不能這樣發願。發這些有漏的願都是錯誤的,如發願做巨富天人等。因爲我們出家人一邊作無漏的功德,一邊回向發願,願很容易成熟,這樣以無漏的功德實現了一個有漏的心願,豈不太可惜了嗎
我們在座的各位應該共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的大恩金剛上師托嘎如意寶等諸多傳承上師都往生了極樂世界,他老人家得到菩提金剛授記後,一心一意猛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沒有發其他的願。我們還可以依據《普賢行願品》、《大圓滿願詞》而發願,不能發更不要發世間有漏不究竟的、無利自他的願。不要像這位琴師一樣貪圖享樂,帝釋天怎樣都勸不動他去拜見世尊。今生我們藉往昔的福德幸遇如此殊勝的妙法甘露,得到一些無漏的功德,我們一定要發願以此功德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雖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全知麥彭仁波切曾教言:我們凡夫以信願肯定能往生。往生極樂世界後,再來度化衆生也很方便,對自他利益極大。應該把我們聽聞、宣講《百業經》的功德,回向我及一切有情無間往生極樂世界。以此短暫的人生所積的一切功德,願我們生生世世不離上師叁寶,同生極樂國。】複願將來在釋迦世尊應化世間時,令佛歡喜,不做令佛不歡喜的事。諸比丘,你們是怎樣想的
當時這位貧窮的居士就是現在的乾達國王極喜,以其願力成熟,故今生有如此之果感,又因我與迦葉佛的功德、事業相同,故今在我前令我歡喜。”
諸比丘複又啓問:“世尊以何因緣臨涅槃時顯現感受痛苦
惟願爲說。”世尊告曰:“不僅是現在,我以前爲度化衆生也顯示感受痛苦。昔日吐美佳城勝者國王之妃生下一個很莊嚴的王子,他們爲小王子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取名勝利,用牛奶、酸奶等各種食物精心喂養。他很快長大,學習並精通了五明等一切世間法。勝者國王告訴他應出巡體察民情,小王子遵命率衆眷屬出巡。不久勝者國王突患重病,醫治無效而駕崩。大臣即刻派人請王子火速回宮。王子不願回宮,告訴大臣說:“如果你們能行持十善,我自會回宮,否則,絕不回宮。”聞此,諸大臣立即頒布國內行持十善的條令,再請太子回宮,並發誓一定行持十善,太子方才回宮繼承王位執掌國政。年輕有爲、正直慈悲的勝利國王常作廣大布施積累資糧,求衣者施衣,索食者施食,並隨緣布施象馬等各種財富資具,一直行持如是善舉,奉行十善的人越來越多,行善者老死後即生天上,天人越來越多。
帝釋天知天人增多皆因如來出世與金輪王執政兩個原因,觀察後方知非此二因,而是勝利國王實行仁政,教人奉行善法,故天人增多。帝釋天覺得勝利國王如此行持無上菩提稀有可贊,不知其誓言是否堅定,如果堅定應該供養,如果不堅定亦應鼓勵。帝釋天遂變幻出很多乞丐和貧者來到人間乞食,他們祈求大臣:“我們這麼多人無衣無食,國王能否攝受我們
”大臣如實禀報,國王答應滿足衣食,可他們祈求不需其他飲食,只需人的鮮血。國王知其爲非人,而不是真正的人,但爲滿足他們而殺害其他衆生是不應理的,自己行持菩薩道,唯有以自身血肉作布施。國王以己所思據實相告,彼等聞言甚喜,國王抽出自身鮮血、割下自身肌肉供養他們,同時發願:以此善根,願世間無明愚癡的衆生得到無上正等覺的果位。幻化的乞丐和貧者都得到了滿足。帝釋天很內疚:我現在已給菩薩添了很多麻煩,應該加持他身體恢複。本來天人的甘露能加持人的身體馬上恢複,但此時帝釋天已無能爲力。爲了讓菩薩生起歡喜心,帝釋天問道:“您供給我們血肉會不樂意或後悔嗎
”勝利國王說:“我割己肉、抽己血絕無不樂意和後悔,我一念及地獄、餓鬼、旁生之苦,更加使我生起悲心。”“您這麼說我們不太相信。”“如果你們不信,我可以發誓,以菩薩和叁寶的谛實力,若我對布施自身血肉有一點不悅和後悔,則願我身不得恢複,若我對此無有絲毫的不悅和後悔,則願我的身體立即恢複如初。”在發願的刹那,勝利國王的身體已恢複如初。帝釋天見此非常高興,便顯出自己本來的身相,于國王前頂禮合掌作如是言:“大菩薩,我給您添了很大的麻煩,請您諒解, 我非真正的乞丐貧民,而是帝釋天。”說畢不見。諸比丘,當時的勝利國王就是現在行持菩提的我,爲了度化衆生也曾示現受苦,今亦如是。”諸比丘聞已,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80)兩位施主
——願力成熟 得證聖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城中有一施主夫婦對佛法生起信心,同皈佛門共受居士戒,經常廣行布施積累資糧,久後求施者絡繹不絕,其家産亦如井泉源源不斷。一日,他們准備了豐富的飲食恭迎佛陀及僧衆應供,世尊受供後觀察他們的根基,傳了相應的法,他們摧毀薩迦耶見,獲證預流果位。
有兩位分別負責建造佛塔和經堂的執事比丘去施主家化緣,舍利子觀知二比丘都不會講經說法,便去施主家與他倆一起受供。之後,二比丘推舉舍利子宣講布施的功德,舍利子講畢告訴他們:“最廣最深最究竟圓滿的布施功德,唯有佛陀才能如量宣說。”【譯者:一般的法,上師可以傳講,而真正深廣究竟圓滿的法,唯有聖者方能宣講。】施主夫婦因此對世尊生起很大的信心,同往佛前祈求在世尊前出家得到開許。他們出家後精進修持獲得羅漢果位,現前黃金與牛糞等同、手掌與虛空無別的境界,諸天共贊其功德。
時諸比丘啓問:“世尊,施主夫婦以何因緣生富裕家,令佛歡喜,在佛教法下出家獲證羅漢果位
惟願爲說,吾等樂聞。”
世尊告諸比丘:“這是他們往昔的發願力所致。賢劫人壽二萬歲,如來、正等覺、人天導師迦葉佛出世時,有夫婦倆共同出家,一生中守持淨戒、積累資糧,臨終時都發願:我們一生中在迦葉佛的教法下出家,雖沒得到什麼境界,以此善根,願將來生于富裕家,在釋迦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歡喜,獲證羅漢果位。以往昔的願力成熟,故兩位施主今在我教法下令我歡喜,出家修持,得證羅漢果位。”世尊如是宣說畢,諸比丘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81)大施主
——願力成熟 無人可勝
一時,佛在舍衛城。大施主給孤獨長者在祇陀園修建經堂供佛及僧,廣作布施,積累廣大資糧。另一施主生起好勝心,欲以自威望勝伏給孤獨長者,一爭高低。他想到現在自己廣作布施沒有能力,即入海取回許多寶藏于舍衛城廣行供施,但仍不能超勝給孤獨施主。他用盡各種辦法,仍然勝不過大福報的給孤獨長者,遂請問舍利子:“尊者,我很想超勝給孤獨施主,但爲何想方設法都不能如願
”舍利子告訴他:“你想超勝給孤獨施主非常困難,因他有不可思議的極大福報,能知有主無主之寶藏、水陸寶藏、遠近寶藏,並能如願獲得,而你沒有這個能力,故很難超勝他。你唯有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以出家之功德方能超勝于他。”施主聽後立即在釋迦佛教法下出家,並精進修學,不久獲證羅漢果位,現前黃金和牛糞等同、虛空和手掌無別的境界,諸天贊歎他的功德。
給孤獨施主聞知一位欲勝過自己的好勝施主,已經出家獲證羅漢果位,非常高興,即前去頂禮贊歎:“聖者,您已獲證羅漢果位,我在有生之年願意供養您各種飲食財寶等資具。”
時諸比丘啓…
《百業經(索達吉堪布 口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