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婆羅門子對迦葉佛生起極大信心,到佛前恭敬頂禮、皈依、受持戒律。迦葉佛傳予相應之教言後,婆羅門子廣行布施,積累資糧,臨終時發願:我一生在迦葉佛教法下皈依守持淨戒,雖沒有得到什麼境界,但以此功德願將來于釋迦牟尼佛出世時,能夠皈依叁寶,令佛歡喜。以其願力成熟之故,他在我教法下令我歡喜,守持淨戒。”
(87)迦葉主尊
——以慢心故 遲得聖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城郊有二千萬仙人精通一切經論,且得四禅五通。一日世尊在無熱惱海邊爲衆生授記後帶領五百眷屬騰空飛回住處。二千萬仙人見之甚感稀有,對世尊生起歡喜心,舍棄一切前往祇陀園于佛恭敬頂禮,世尊觀察他們的根基和意樂傳予相應的法。他們精進修持,皆證無來聖果。衆仙人的主尊因傲慢心太強之故未得任何果位。【師言:在我的印象中,學院當中聞思修行較好的人以及大堪布、活佛等的傲慢心是很少的,其他人中也許有人心存傲慢。四衆弟子們應明確地知道,只要在上師面前有傲慢心,上師的加持是得不到的。不管是在哪一個上師前,如果認爲上師不如自己,那麼上師的加持是根本得不到的。】
仙人們又祈求:“世尊,弟子願于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近圓戒,請世尊慈悲開許。”世尊以“善來比丘”的方便給他們傳授近圓戒,並賜予教言。二千萬仙人精進修持終于滅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位,其主尊仍未得任何果位故心生慚愧,開始修學叁藏終成著名法師。他不思滿足,更加精進修行,後來調伏了煩惱也證得聖者羅漢果位,現前黃金和牛糞等同、虛空和手掌無別的境界,諸天贊歎他的功德。
時諸比丘啓問:“世尊,此仙人主尊以何因緣先爲慢心所障未能得果,爾後精進方證聖果,惟願爲說,我等樂聞。”
佛告諸比丘:“此仙人主尊不僅是今生,以前他也很傲慢。久遠以前,一寂靜處的婆羅門教主去森林中采水果時見二千萬仙人修禅定,心生羨慕,便舍棄自己的一切出家。後來他精通一切論典成爲二千萬仙人的主尊並爲之傳授教言,衆仙人皆得四禅五通,他自恃是傳法師而未成就任何境界。爾後他觀知自己的過失,精進修持,終得四禅五通。諸比丘,此仙人主尊前世曾如是方得果位,今生亦如是才得聖果。”
諸比丘複又啓問:“世尊,二千萬仙人以何因緣對佛生起歡喜心,在佛教法下出家獲得羅漢果位,請世尊開示。”佛告諸比丘:“這是他們前世願力所致。賢劫人壽四萬歲時,如來正等覺拘留孫佛出世,佛陀度化衆生的事業圓滿後示現涅槃。時國王具嚴建造遺塔,竣工後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另一國王帶領二千萬眷屬于塔下供養後發願:願以今日供養頂禮佛塔的善根,將來生生世世中轉生富貴之家,在像拘留孫佛一樣的如來出世時,于其教法下出家,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衆眷屬問知後也發相同的願。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
當時發願的國王就是現在的仙人迦葉,國王的二千萬眷屬就是現在的二千萬眷屬。因其發願殊勝,故生生世世轉生富貴之家,今生于我的教法下出家獲得羅漢果位。複有一段因緣是: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他們都出家爲僧,發殊勝的願,所以今生皆得解脫。”
(88)角宿大象
——被誘等流 兩世還俗
一時,佛在王舍城。城中國王影勝有一大臣名大象師,財富圓滿猶如多聞天子。其妻生下一個非常莊嚴的孩子,夫婦舉行了隆重的賀生儀式,因孩子于角宿日降生,父名大象師,故取名角宿大象,精心喂養。角宿大象長大後精進學習騎技和各種武藝以及大小五明等一切世間學術,父母去世後子承父業繼任影勝國王的大臣。他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具足信心,皈依受持淨戒,廣行布施積累資糧。後來他辭別妻子出家修行,成爲精通叁藏的著名法師。他自知雖久經聞思但未曾勤修,于是除中夜稍許休息以外,開始利用一切時間精進修持。他得到一些境界後攝受了五百弟子,常帶他們入城化緣。
衆大臣聞知後同去陳白影勝國王:“大臣角宿大象已經出家,他財産甚多然無子女,陛下應收管其財産。”國王告訴衆臣:“角宿大象尚在人世,寡人只對亡人的財産有權收回。他乃仙人種姓未必會長期出家,故不應急于收回他的財産。”一日角宿大象與五百眷屬去城中化緣,其妻聞訊暗想若丈夫已經證果暫且作罷,否則定要讓他回來與自己一起生活。【師言:在座的出家人,你們要想一想,觀察自己得果沒有,如果沒有得果的話,就一定要注意,也許你的家眷還夢想著你會還俗,一定要注意呀!】她把角宿大象及其眷屬迎至家中供養,並多方觀察丈夫是否已得果。她在角宿大象正受供時,從二樓上扔下一口大鍋落在他面前,角宿大象吃了一驚。見此她暗自高興,因證果的羅漢不會有如是恐懼,故推斷丈夫是個凡夫僧。她複又觀察他的食相,見其有在鍋上寫字等不拘小節的行爲,看來心未得調伏,她信心倍增故于角宿大象足下頂禮祈求:“尊者,以前我們的財富非常圓滿,現在我一個人用不完,祈求您和您的眷屬常來我家應供。”次日角宿大象與一百五十位眷屬前來應供,他的妻子想方設法令其隨行眷屬逐漸減少,最後一天,只有角宿大象一個人來應供。她在丈夫面前委屈地說:“您不在家的時候很多人欺負我、打我、害我……”複又密囑手下人明天如何如何行事。次日她正在聞法時,那個人按照吩咐先大喊了叁聲,見其未出來即沖進屋扯住她的頭發,狠狠地摔打。角宿大象憶起“妻子”昨日一番委屈陳詞,頓生憐惜與嗔恨之心,操起附近一把刀猛撲過去欲殺其人。這時妻子抱著他的腿哀求:“您千萬不要殺他啊!您已受了比丘戒,舍戒再殺不遲。”角宿大象覺得言之有理,便舍棄比丘戒、脫下僧衣、換上俗服。他的妻子馬上換了口氣說:“其實我是很想念您的,這個人並不是要害我,現在您已舍戒,我也如願以償。您看家中財富圓滿,我們應趁年輕及時享樂才對,以後我們廣行布施積累資糧,在家修行才最殊勝……”角宿大象只得順從妻子重新與她一起生活。影勝國王得知角宿大象已經還俗,便令他繼任大臣之職輔佐朝政,【譯者:其實這種情況非常多,也許你們不知道,漢族弟子當中,男衆、女衆都有一些人,與這種情況一模一樣,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他們寫信給我說:“首先不想這樣做,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現在不得不上班。”所以你們,特別是年青人回家去我很不贊成,對出家會有違緣,一定要謹慎。】他只好回朝重操舊業。
衆比丘到王舍城中化緣時聞此,返至佛前呈白:“世尊,角宿大象已舍戒還俗。”世尊告諸比丘:“角宿大象與其他人不同,暫時他雖還俗,但不會久留家中,以後他還會出家獲證羅漢果位。”世尊如是授記。【師言:有的大德雖然暫時還俗,但還是可以饒益有情,比如: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弟子惹瓊巴,相貌非常莊嚴,一次,他到尊者家裏,尊者請他吃飯,但因尊者的糌粑和酥油都是舊的,很難吃,惹瓊巴不願意吃。因爲惹瓊巴的相貌殊好,當地的姑娘們都願意供養他,所以他覺得自己的行爲欠妥,如果繼續留在上師身邊,對他老人家納受供養成了障礙,不如到衛藏(拉薩)去。而尊者不贊成他去拉薩,一再挽留他,最後尊者拉著他的衣服告訴他不要走,可他掙脫了。尊者說:“你已經違背了上師的教言,以後肯定會遇上違緣的。”惹瓊巴執意要去拉薩。到了拉薩後,出現了違緣,他與一位拉薩姑娘結婚了,二人生活得極爲貧困。姑娘有一顆寶貴的松耳石交給惹瓊巴保管。一日,米拉日巴尊者想知道惹瓊巴在做什麼,就幻化成乞丐的形象到拉薩看望他。正巧阿吉拉(拉薩人對姑娘的稱呼)出去了,惹瓊巴坐在家裏見一乞丐蹒跚走來,他不知此是上師的化身,對之生起了大悲心,家裏無他物可施,就把妻子那顆寶貴的松耳石施給這個乞丐。尊者見弟子的行爲後覺得:我的弟子雖然還俗了,但他的悲心沒有改變,還是很好的。之後尊者返回康區了。阿吉拉回來後不見了松石,與惹瓊巴大鬧了一場,爲此惹瓊巴生起了厭離心,重新返回康巴。當時,米拉日巴尊者准備給弟子灌頂,他要求每一個聽受灌頂的弟子必須供養一個財寶,沒有供養的人不許參加灌頂。惹瓊巴很痛苦,心想我原來在康區條件具足時,上師從來沒向我要過供養,但現在我如此貧窮,上師卻要我供養,今天我沒有得灌頂的機會了。正在他痛苦不堪之時,尊者告訴衆人:“你們看,惹瓊巴已經供養了松耳石。”惹瓊巴恍然大悟,對上師生起了不共的信心。灌頂後,尊者又讓他馬上回拉薩去,惹瓊巴很不願意去,他在一支道歌中唱道:我自己想去的時候,上師不讓我去;我不想去時,上師又偏讓我去拉薩。他去拉薩以後,把以前的妻子也度化了。所以,有些根基好的弟子,還俗了還有機會出家。以前智悲光尊者四大弟子之一,無畏盔甲來到康巴時,因違緣還了俗,很多人不知其密意而作各種誹謗,但他以在家人的形象度衆生的事業也非常廣大。】
世尊觀知調化角宿大象的因緣已成熟,一日著衣持缽到王舍城化緣來到角宿大象家門前。角宿大象見房間裏一片光芒,相信定是佛的加持力所致。一人告言,佛陀已至家門口,他急忙出門,于佛足下恭敬頂禮祈問:“世尊有何吩咐,我一定照辦。”世尊言:“無他,你當立即出家受持淨戒。”釋迦世尊在因地時生生世世沒有違背過上師教言,故即生中任何人也不會違背佛陀教言。角宿大象馬上隨佛陀回到祇陀園,佛給他傳了比丘戒和教言,他精進修持後得到阿羅漢果位。
諸比丘啓問:“世尊,角宿大象以何因緣令佛歡喜,從未做令佛不歡喜的事,于佛教法下出家獲得羅漢果位,惟願爲說,我等樂聞。”佛告諸比丘:“這是他前世的發願力所致。昔日,寂靜處一富如多聞天子的大施主修建了一座美麗的花園。當時沒有如來出世,有一位圓滿功德的獨覺應世。一日…
《百業經(索達吉堪布 口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