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獨覺想入城化緣,聞花園中傳出妙音,便決定前去化緣。施主看到身心調柔的獨覺時生起大歡喜心,供養飲食並請問獨覺住處以便常作供養。後施主見獨覺功德圓滿生大信喜心,對俗家生起厭煩,欲隨獨覺出家。獨覺告訴他:“我現在不攝受弟子,你到仙人那裏出家定得攝受。”施主舍棄家中一切在仙人前出家修行。日久思念獨覺上師,即去探望。獨覺已然不在,另一位獨覺在彼處苦行。他向新來獨覺詢問上師消息,得知已經圓寂,遂在其遺塔前恭敬灑水、供花、供香後于塔下發願:以此善根,願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貴之家,將來在比此獨覺更殊勝的如來前廣作供養,令佛歡喜,不做令佛不歡喜的事。施主去世後轉生梵天界。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
當時的施主就是現在的角宿大象,以他對獨覺恭敬供養的功德,生生世世生于富貴之家,並且在超勝于那位獨覺的我面前,令我歡喜,出家獲證羅漢果位。”
複次諸比丘啓問:“世尊,以何因緣角宿大象的妻子誘他還俗
”佛告諸比丘:“不僅是今生,前世也曾引誘他破梵淨行。昔日鹿野苑的梵施國王手下有一執掌重權的大臣名爲火施,其妻生下一對雙胞胎,大兒子取名火子,小兒子取名火焰,精心喂養。他們長大後學習文字、婆羅門行爲等世間學問,精通十八種學術。因見父親爲輔佐朝政常做如法和不如法之事,甚覺父業沒有任何意義,自思與其這樣爲爭權奪利損害衆生,倒不如在寂靜山林中過淡泊自足的生活殊勝。兄弟倆對俗家諸事生起猛烈的厭離心,同去祈求父母開許,但父母勸阻說:“孩子們,很多仙人到森林中去苦行是爲了得到權位,而你們的權位垂手可得,何必如此
”兩個孩子說:“我們並不是害怕得不到權位,而是害怕得到權位以後會造無邊罪業,故不願享受這種世間的生活,要到寂靜林中修行。”父母再叁勸阻無效,不得已勉強同意:“你們到靜處出家修行,若得不共境界,屆時希望能回來看看我們。”他們答應父母的請求後即出家精進修行,得到四禅五通。他們應諾返家飛于空中在父母面前顯示種種神變。父母很高興:“你們出家人要到處化緣,不如住在家中花園接受供養,讓我們也積累資糧吧。”火子和火焰遂用樹枝、樹葉等修建一個茅棚在花園裏安住下來。鹿野苑的很多人都來親近、恭敬供養、依止他們。久而久之,梵施國王也得知火施婆羅門的兩個孩子出家苦行得到成就,具有種種神變,即親自前往供養二人,恭敬頂禮後祈請:“二位尊者,請求你們以後經常到我宮中受供。”二人欣然應允,常以神通飛到王宮,每次國王親自迎接,把他們抱上法座,然後奉上甘美飲食,並且在他們面前聽法。一日國王帶領衆眷屬外出,臨行前囑咐王女:“如果那兩位出家人來宮中受供,你一定要像我對待他們一樣好好承侍。”當日火子有事,火焰獨自到宮中應供。王女見一出家人飛來,便按父王吩咐依父之行抱他上法座。與女人相觸如觸毒蛇,【師言:格蒙王布
丹增諾吾曾在《贊戒論》中講過:沒有破根本戒,僅只接觸女人也會失毀很多戒律。所以,行持梵淨行的人一定要注意!】故火焰的神通瞬間退失。因火焰的相貌非常莊嚴,王女生起貪心,二人在靜處偷行不淨。王妃們已知此事,但因懼其神通不敢禀告國王。火焰失去神通以後不能再飛行,又無顔步行返回,只好住在王宮。國王回宮後聞知火焰在宮中,非常高興,馬上准備了許多食物親自供養火焰,王女也手擎飲料供養。火焰見到王女生起猛烈難忍的貪心以致迷醉,在國王面前怔怔伸手撫摸王女之手。國王見此越軌行爲生大嗔恨心,拔劍欲殺之。王女急替火焰掩飾:“尊者,您拿錯了。”國王聽到此言以爲是自己看錯了,急收寶劍,繼續恭敬供養,于火焰前聞法。
火子一直不見弟弟回來,擔心事出意外,以神通觀知弟弟因犯戒而退失了神通,若仍繼續住在宮中會有生命危險,于是顯示神變來到王宮,國王照例迎接供養,在他面前聽法。火子傳了一個簡單的法便帶著弟弟飛回住處,他重新給弟弟傳授教言,火焰精進修持,複得四禅五通。王妃們因懼受國王詈罵而將火焰與王女二人的行爲如實禀告國王。國王怒火中燒,率領四大軍隊前往森林擬殺火焰。火焰已知此事,爲令國王生信而躍入空中顯示種種神變。國王見此情景,嗔心即退,暗自琢磨自己所聞是否屬實,遂問火焰:“婆羅門子,我聞你已犯戒,這是真是假
”火焰告訴他:“確有此事,我因生起猛烈貪心而迷誤一時。”國王仍疑惑不解,認爲若犯了戒不可能有神變,故請教火子。火子告訴他:“國王,您所聞屬實,火焰確實曾因貪心行不淨而退失神變,後得我重授教言,他自己精進修持複又得神變神通。”國王聽後對火子火焰生起無比的歡喜心,恭敬頂禮二人後返回。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
當時的火子就是現在行持菩提的我,火焰就是現在的角宿大象,王女就是現在的角宿大象之妻,她以各種方法誘他破戒,是我救他令其重新得到四禅五通,現在也是他還俗時蒙我救度,獲證阿羅漢果位。又迦葉佛時,角宿大象爲出家人,諸根調伏,以此因緣今生獲得解脫。”
(89)薩 那
——前世鞭打 今生受報
一時,佛在王舍城。附近孟光國王掌管的金佳城和恰嘎國王統管的華 城經常作戰,死傷甚多。嘎達雅那在世尊座下聞思修行,終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思及自己所獲的一切斷證功德、安樂及如理取舍善法的能力,唯源于世尊賜教,報答佛恩唯一最勝方法是饒益有情,以此方能令佛歡喜。【師言:令善知識和諸佛菩薩歡喜,唯有度化衆生饒益有情。《入菩薩行論》中說:若損害衆生,諸佛不歡喜。《華嚴經》中說:若令衆生歡喜,即是令諸佛菩薩歡喜。】他用自己的聲聞智慧觀知恰嘎國王統轄下的華 城的民衆與自己有緣,應去調化,遂至世尊前恭敬頂禮合掌祈求:“世尊,弟子欲擬出遊。”世尊囑咐道:“嘎達雅那,你可以出遊,使未得度者得度,未解脫者得解脫,未得安慰者得安慰,未涅槃者得涅槃。”嘎達雅那尊者禮佛雙足,依教奉行。
尊者帶五百眷屬出遊至金佳城時,孟光國王在尊者前皈依叁寶,到華 城時恰嘎國王也皈依了叁寶,城內很多民衆對佛法都生起信心。不久,恰嘎王妃生下一個非常莊嚴的王子,舉行了隆重的賀生儀式,取名薩 那,精心喂養。薩 那王子學習並精通了世間一切學術,隨嘎達雅那國師學習,遂對佛法生起信心,在國師前皈依受戒。他觀察到父王的行爲有時如法有時不如法,暗想自己在父王駕崩之後肯定要繼承王位,若像父王那樣行持反不如在世尊教法下出家,此能斷除一切煩惱和痛苦。王子祈求父王母後並得到開許,即隨嘎達雅那尊者出家受近圓戒,精進聞思修行。【譯者:尊者覺得他離家太近,可能對他修行不利。】之後隨尊者出遊至孟光國王掌管的金佳城。
薩 那著衣持缽入城化緣,因不熟路徑,【師言:弟子們若不得不去城市裏的話,一定要先熟悉城裏的一些情況,否則很危險。城裏有妓院等不如法的地方,凡夫僧很易受環境的影響,對清淨戒行有很多違緣。所以,無論去哪裏一定要多方面仔細觀察。】行至王宮。衆妃見他青春年少、相貌莊嚴,生起很大歡喜心爲其敷座、供養甘美飲食、祈求傳法。時國王駕臨,不見衆妃照例歡喜迎接,遍尋不見,後來才發現她們因聞法而忘宮禮,遂生起很大的憎恨心,懷疑僧人與王妃有越軌行爲;複又想此僧若是聖者也無傷大雅,若是凡夫,其心未必清淨,當先查問清楚,再行處理,遂問:“尊者,您是否已證阿羅漢果位
”“國王,我沒證得阿羅漢果位。”“是否證得不來果、一來果或預流果乃至第二禅第一禅的境界
”“我都沒證得。”國王認爲一個什麼境界都沒證得的出家人,竟然溜進王宮對衆妃傳法,定是其上師教導不力之過,不如自己好好教訓他。即用鞭子抽得他幾欲昏厥。薩 那想到自己無有過失竟受此折磨,即發惡願:一定請求父王率領四大軍隊來消滅此惡王。【譯者:這個出家人在遇到違緣時,不能轉爲道用,卻發了一個惡願。所以,我們出家人無論遇到什麼違緣一定要發起大悲心,應該像《入菩薩行論》中所宣講的“願彼毀我者,及余害我者,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緣”那樣;另一方面,要反省是自己往昔沒結順緣才致于今生遇到違緣,自己多忏悔才對。】他回到嘎達雅那尊者處滿腹委屈地頂禮忏悔,祈求尊者開許自己舍戒回國率領軍隊消滅孟光國王。尊者道:“我們是佛陀教化的弟子,要修忍辱(Khanti)摧毀世間八法……”盡管尊者語重心長地再叁開導,他仍不肯罷休,怒氣沖沖,一再請求上師開許自己報仇雪恨。尊者無奈,只得隨順,因恐途中有老虎、豹子、人熊等猛獸,讓他次日再啓程。晚上尊者加持他做了一個噩夢:回國還俗繼承王位後,率四大軍隊與孟光國王交戰,兵敗被擒面臨極刑。他無依無靠,可憐之極,突然見到尊者在城中化緣,便大聲哭喊:“尊者,救救我啊……”在哭喊中醒了過來,看著尊者仍恐怖叫喊:“嘎達雅那尊者,救救我啊!”尊者說:“弟子呀,你是在做噩夢,不要這麼呼救。”他猛醒確實在做噩夢,憶及所發惡願罪過甚大,便在尊者前忏悔:“尊者,我不回去了,也不想對孟光國王報仇,都是弟子不對。”尊者知道薩 那已生起出離心,便傳給他相應法要,他精進修持,獲證羅漢果位。孟光國王後來知道自己誤打了恰嘎國王的王子,甚感後悔,親自去尊者處對薩 那作忏悔:“尊者,我不知您就是恰嘎國王的王子,以前所作很不應理,今特來求忏悔,祈尊者寬恕。”此後孟光國王經常對他們廣行供養。尊者懼于受大利養對修行有礙,悄然離去。
諸比丘啓問:“世尊,以何因緣薩 那生于富貴之家
以何因緣遭到孟光國王的鞭打
以何因緣令佛歡喜,在佛的教法下出家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
祈爲吾等演說。”世尊告曰:“此乃往昔願力成熟之故。久遠…
《百業經(索達吉堪布 口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