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尊告曰:“衆生沈溺于輪回的根本是嫉妒心和吝啬心。”世尊從嫉妒心和吝啬心的本體、性相、因緣等一一廣作宣說【詳于藏文《百業經》中廣述】,複爲帝釋天傳授殊勝妙法。帝釋天隨喜贊歎世尊的功德,禀白道:“世尊,我已斷除一切疑惑和痛苦,得到殊勝智慧。”世尊曰:“你現在已經斷除疑惑和痛苦,以前是否向沙門婆羅門請教過
”“請教過。我在叁十叁天觀察到自己有死兆時來到人間想解除心裏的疑惑和痛苦,因當時沒有如來出世故拜訪一些沙門和婆羅門。他們知道我是帝釋天王時卻要皈依我,令我失望地返回天界。世尊,我以前得過一些安樂,譬如與阿修羅作戰獲勝,每位天人心極歡喜,安樂無比,但從未得到聖者的果位與安樂。在此我請求世尊開許:若我去世後轉爲人身,則願我財富圓滿,相貌莊嚴,廣積資糧,現出家相,諸根調伏;若我能繼續存活于天界,則願我相貌端嚴,長壽無病等具諸圓滿。”世尊授記道:“你當繼續爲天人,一切圓滿,得預流果位。”帝釋天王興奮地贊歎:“善哉!善哉!世尊具足無量功德,加持我得預流果位!”以世尊的功德力和自己的因緣,他與八萬天子皆得無垢法眼,刹那間仍以天人身轉入後世。【師言:天人的死只是刹那間心識轉生,身體不變。刹那的生死只有世尊、帝釋天王、阿修羅女及八萬天子知道。】阿修羅女問帝釋天王:“刹那間如此轉變,我們是否死而複活了
”帝釋天王告知確實如此,他自己得證聖果,欣喜萬分,恭敬頂禮白世尊曰:“我現在真正變成了聖者,成爲世尊的優婆塞。”【師言:帝釋天王一般以居士形象出現,經常對世尊教法下的居士作保護。】複告乾達婆子:“乾達婆子,爲報答你以方便法請世尊出定的恩德,我將把你夢寐以求的乾達婆女賜給你,你以後亦將得到乾達婆國的王位。”帝釋天又告諸天人曰:“我以前崇奉大自在天和梵天,而現在我皈依釋迦牟尼佛,你們也應該皈依佛陀,因爲佛陀具足梵天和大自在天的一切功德。”之後又于世尊足下再叁頂禮,右繞叁匝返回天界。
時諸比丘啓問:“世尊,以何因緣帝釋天王具足如此大神變大神通,令佛歡喜,未做令佛不喜之事,八萬天子也是依帝釋天王的引導令佛歡喜沒做令佛不歡喜的事
”世尊告曰:“這是他們前世的願力所致。賢劫人壽四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拘留孫佛出世,獲證無上正等覺後出遊度化了許多衆生。一日至俱嚴國的王宮。國王和眷屬對拘留孫佛生起無比的歡喜心,建造五百座經堂供佛及僧,並常供養各種甘美的飲食和財物。拘留孫佛化衆事業顯現圓滿取無余涅槃後,俱嚴國王建造遺塔供養,並在塔前發願:以此善根,願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貴家,或生爲有名望威德的天人,令佛歡喜,不做令佛不歡喜的事。他的眷屬知道後亦如是發願。諸比丘,你們是怎樣想的
當時的俱嚴國王就是現在的帝釋天,其眷屬就是現在的八萬天子,以願力成熟故,今帝釋天王及其眷屬皆令我生歡喜心,沒做令我不歡喜的事。”
(116)老婆羅門
——兩世蒙救 終證聖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一婆羅門之妻生下一子,長大後學習文字、婆羅門行爲等十八種學問。
婆羅門的規矩是四十八歲以前出家修梵淨行,四十八歲後娶妻生活。老婆羅門夫婦去世後,其子按婆羅門的規矩過四十八歲即蓄發迎娶一位年輕貌美的少女爲妻。妻子不願與老婆羅門一起生活,欲尋新歡,礙于丈夫多有不便,打算讓他遠出。一日她對老婆羅門說:“夫君,你我一起生活日久,家裏一直貧困,這樣倒不如我回娘家。”老婆羅門溫言勸慰:“你不要這麼說,我可以外出掙錢養家。”他果真外出掙到一筆錢,高興返家,心想肯定能討到妻子歡喜,不幸歸途中路過森林時被強盜搶劫一空。他進退兩難再去掙錢恐怕困難,回家又恐妻子不歡迎,活著如此痛苦不堪,不如在林中自盡了事,于是准備上吊。此時慈悲遍知的釋迦世尊愍念這位老婆羅門若能出家修梵淨行,則能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即刹那間來到婆羅門前說:“切勿不經觀察隨意而行,我可以給你財富。”世尊爲老婆羅門指點寶藏後返回經堂。老婆羅門得到很多財富回家廣作供施,積累資糧,過了很長時間的安樂日子。他思此全蒙世尊慈恩,爲報佛恩,自己應該在世尊的教法下出家,即去世尊前恭敬頂禮,祈求傳法。世尊傳予相應之法,他以智慧金剛摧毀薩迦耶見,獲證預流果位,之後又再叁祈求世尊開許出家受持比丘戒。世尊以“善來比丘”的方便爲他授予比丘戒,複傳教言,他自己精進修持,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
時諸比丘啓問:“世尊,以何因緣老婆羅門初時十分貧窮,後蒙世尊救命、指點寶藏,令其能廣行供施,複于世尊教法下出家修持獲證羅漢果位
請世尊爲吾等演說。”
世尊告曰:“諸比丘,不僅是今世,往昔我也曾救護他、賜予財富、令行十善。昔日印度鹿野苑大自在部國王執政期間,舉國祥和無诤無害,無饑無病,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國王以廣大的慈悲心對待每位衆生,上供沙門,下施婆羅門、貧者乃至飛禽走獸,全國奉行十善。國王發願把所有的財産都布施給衆生,因此常得諸天人、非人、護法神等護佑,整個國家非常祥和圓滿。毗鄰黎宏國之君非常殘暴,橫征暴斂,常以非法手段製裁臣民,以各種酷刑殘害下屬,很多人忍無可忍逃到大自在部國。一日黎宏國王率衆眷屬出遊,經衆多大小城市森林,見城郭內外人煙稀少,一問手下,得知臣民多已逃往安樂的大自在部國,生起極大嗔心,立即准備四大軍隊進攻大自在部國,欲亡其國而後快。大自在部國王得知後召集文武百官宣告:“各位重卿,黎宏國王已率四大軍隊進攻我國,我無意迎戰,若你們走投無路可以臣服于他,我本人不願在短暫人生中造惡業,願舍棄王位到森林中衣樹皮、食水果、飲淨水,與動物一起生活。”大自在部王見大臣全都投降,覺得自己去森林裏的因緣已成熟,即獨往森林。【譯者:有些人舍棄了自己原來的榮華富貴,來到雪域淨地苦行,有時生一念後悔心,把自己僅有的一點苦行的善根功德都摧毀了。所以,不能後悔,經常要想一想,我等大師在因地是怎樣出家、怎樣苦行的
這樣對自己會有很大的促進。】黎宏國王問知大自在部王的近況後收集所有財富,遷都鹿野苑自立爲當地國王。
當時一位貧窮的婆羅門因天災難以養家糊口,聞知鹿野苑大自在部國王具大慈悲心,極願布施窮人,決定前往求助。然而大自在部國王已去森林,他左思右想又從鹿野苑尋至國王苦行林中。國王見到婆羅門乞丐,溫言安慰且用水果和淨水相待,問其到苦行林來的原因。他如實告以自己的困窘和欲願,大自在部國王說:“難道你不知我已舍棄王位苦行嗎
以前我可以布施,而如今一無所有,談何布施
”婆羅門甚感絕望不能自抑,昏倒于地。慈悲的大自在部國王灑涼水讓他漸漸蘇醒過來,婆羅門想到所求未遂,回去也很痛苦,不如自盡,便到密林深處准備上吊。大自在部國王生起很大悲心對婆羅門說:“你不要這麼做,我現在確實沒有一點財物布施給你,但如果你把我捆起來交給黎宏國王,也許會得到獎賞。”【譯者:大家想一想,世尊在因地修布施、忍辱度時,是如何對待衆生的
假如是自己的話,會不會像大菩薩那樣,對衆生心懷珍愛之情
常常口中誦“諸佛如何發心,我亦如何發心”,仔細地思維一下,究竟做到了幾分
在人格上有多大的差異
自己經常靜靜地思維思維。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用真正的愛心不偏慈愛每個人乃至每個小小的生命,否則,只是一個名稱上的佛弟子而已。】“我怎麼敢捆國王您
”“只有如此你方能如願得財。”婆羅門終不忍心下手,國王就把自己捆好讓婆羅門帶到鹿野苑,交給黎宏國王。黎宏國王甚感稀疑,大自在部國王身材魁梧,婆羅門如此矮小,不可能捆綁他,即對婆羅門說:“你要如實招來,否則什麼我也不給。”婆羅門將事情的原委如實回禀,黎宏國王聞知後不禁對大自在部國王生起很大的信心:他對衆生竟然有如此的大悲心,自己實在太慚愧!即向大自在部國王忏悔奪其王位之 過,並交還皇袍王冠請他複位治國,自己攜眷屬回國而去。大自在部國王仍舊如理如法地護持自己的國家、善待臣民。他打開國庫取了許多寶藏賜給窮婆羅門。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
當時的大自在部國王就是現在行持菩提的我,窮婆羅門就是現在的老婆羅門,當時在他貧困欲尋自盡時我救了他,今生也在他欲自盡時我救了他,並使他獲證聖果。”
(117)獵 人
——兩世救護 恩將仇報
一時,世尊從曼嘎達來到王舍城。提婆達多在城中造謠惑衆,妄稱其諸多不如法行爲乃世尊所教,令不少人産生邪見。世尊告阿難:“你著上法衣攜一侍者向人們澄清事實:凡提婆達多的不如法行爲言語皆他自己所做,並非佛陀囑咐。若人懼于其神變,也明確告知提婆達多已不再有神變。”阿難依教奉行,此後有邪見之人忏其前愆,對世尊一如既往地恭敬承侍。
一日世尊示疾,時負盛名的耆婆醫生用酥油爲世尊配製妙藥。世尊問道:“耆婆醫生,你是否覺得稀奇
”“世尊,是很稀奇。”“你是否覺得稀有
”“世尊,是很稀有。”“你知道
”“世尊,我知道。”“你是否不知道
”“世尊,我不知道。”如是世尊一一詢問,醫生一一作答。世尊複又詢問:“你說什麼很稀奇
”“世尊,牦牛吃草喝水而産生牛奶,從牛奶中提煉酥油,複以酥油配製妙藥,故我覺得稀奇。”“你覺得什麼稀有
”“世尊,如來出世宣講妙法,培養僧才,此爲稀有。”“你知道什麼
”“世尊,我知道人有生必有死。”“你不知道什麼
”“世尊,我不知道善逝(Sugata)趨入何處。”諸比丘認爲耆婆醫生確實能解佛密意。
時諸比丘啓問:“世尊,爲何耆婆…
《百業經(索達吉堪布 口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