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真理觀——華中科技大學演講

  佛教的真理觀——華中科技大學演講

  『 2011年11月20日晚上』

  雷瑞鵬老師致辭:

  首先,非常榮幸能邀請到五明佛學院的國際著名佛學理論家——索達吉堪布老師,親臨華科大哲學系,爲我們作這樣一次高深而精彩的佛學講座。

  今天,有這麼多同學光臨這個講座,也說明了大家對佛學的熱情,以及對索達吉堪布老師的仰慕。

  在此我就不再贅述了,也不占用更多的時間,下面把時間交給堪布,讓我們一起聆聽大師的精彩演講,親身感受大師的智慧。好,熱烈歡迎——

  今天很高興來到華科大,跟老師、同學們一起交流。當然,我講的可能既不高深,也不精彩,但很願意跟知識分子探討、溝通,通過這種方式,和你們一起共同尋找真理。

  在座的各位,都非常年輕,而且,對知識的歡喜心、對真理的希求心,也非常強烈。每個人都有遠大的目光,也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但與此同時,在佛教所講的這個“娑婆世界”中,自己肯定會遭遇種種苦難,經曆無數挫折,這些經常讓我們感到迷茫。

  因此,今天就一起來探討: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需要希求什麼樣的真理?這種真理,從什麼樣的哲學思想中能挖掘出來?我想,這也是很多老師和同學都願意關注的。

  一、我們要怎樣觀察真理

  在希求真理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現在這個社會,尤其是年輕人,非常需要心靈的開啓、佛法的教育。如果你懂得了一些佛教的知識和理論,將會對自己有莫大的幫助——不僅有力量去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山大”,還能漸漸找到生命的歸宿。

  當然,佛法是非常甚深的,想在短短的一堂課中,就把它講得特別清楚,這也不太現實。不過,即使大家只明白了一點點,也會對今後的生活和人生,有非常明顯的指導作用。

  今天我們講的是,佛教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它之所以被稱爲世間唯一的真理,可以從兩方面來成立:一方面從佛學本身證實,另一方面,也可以從現代科學的層面證明。但不管從哪個角度,都必須站在公正的立場上。

  印度著名學者德雪達波曾說:“我既不偏執佛陀,也不嗔恨淡黃仙人等,誰具有符合事實的真理,我就認定誰爲導師。[1]”我們今天在此希求真理,也應該有這樣的態度:既不貪執自方,也不诋毀他方,而是以客觀的事實,判斷什麼才最值得追求。

  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神秘的知識,而要了解這些,現有的科學不一定夠用,往往還需要靠另一種學說,比如用佛法來進行論證。當然,在論證之前,首先需要觀察佛法的可靠性。這一點,印度偉大的佛學家聖天論師,就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教言。他在《中觀四百論》中講過:“若于佛所說,深事以生疑,可依無相空,而生決定信。”如果對佛陀所說的最甚深隱蔽之理生起疑惑,那可以先依佛陀所說的一切法無相空性,從而産生決定的信解。這一句話非常重要!

  也就是說,你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遇到佛陀所講的很多眼睛看不到、手摸不到的現象,比如前世後世、六道輪回、業因果等,如果覺得無法理解,或無法直接證明,這個時候,建議大家先研究一下佛教的般若思想,比如看看唐玄奘翻譯的《大般若經》。若是通達了般若空性,你就會明白,如此甚深的道理,不是一般世間人能抉擇的,應該是具有無比智慧的智者,才能揭示得清清楚楚。以此,對佛陀會生起真實的信心,從而對佛陀所講的其他神秘道理,才會願意慢慢接受。

  按照公認的說法,今年(2011年)是佛曆2555年。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把哲學、天文學、物理學、心理學、醫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描述得清清楚楚了。而在那個時候,西方的哲學思想還沒有成熟,因爲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西方聖哲,是公元前400年左右才出現的。

  因此,佛教的確值得在座很多人去研究。通過研究,你們會感歎佛教的博大精深,和佛陀智慧的無與倫比。

  國內曾有一位學者說:“儒家是中國人的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個百貨店。”意思是什麼呢?我們不能沒有儒家文化,否則,就沒有精神食糧了;假如自己生了病,就要從道教中尋找解決方法;佛家則像個大百貨公司,裏面什麼都有,而且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

  當然,在佛教的百貨公司中,肯定也包括了藥店和糧店。爲什麼呢?因爲佛教的知識包羅萬象,沒有一個領域是不涉及的。這一點,並不是我們佛教徒自吹自擂,而是曆史上的很多智者,以及東西方的一些科學家,都異口同聲承認並證實的。

  你們大多數的老師、同學是研究哲學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更需要去仔細思考。在此過程中,有些人千萬不能認爲:“我是哲學系的大學生,對一切無所不知。”有了這樣的傲慢心,就會遮蔽自己的智慧。對每個人而言,不管你有什麼樣的學問,都應以謙虛的態度繼續探索真理。

  實際上,如果佛教確實是真理,就根本不怕被觀察。伽利略說過:“真理就是具備這樣的力量:你越想攻擊它,你的攻擊就愈加充實和證明了它。”

  佛陀也曾說:“你們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不要因爲我是佛陀,就以恭敬心接受我的佛法,而應像十六次提煉黃金一樣,用你最深細的智慧,對我的教言進行觀察。如果它講得合理,你可以接受;如果不合理,就可以放棄。”

  可見,佛教對真理的態度非常明白:不管是佛陀宣說的哪個真理,般若空性也好,業因果也好,都應該用智慧去觀察它,用邏輯去推敲它。當然,這些也肯定經得起任何觀察與推敲。

  二、迷失了“我”的現代人

  這個時候,或許有人會想:“佛法經得起觀察倒是好事,但這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系呢?”

  現在很多人,只關心自己的生活。我去過很多學校,發現好多老師和同學,既不想聽佛教的甚深道理,也不想聽科學方面的知識。他們特別關心、天天忙碌的,只是自己的工作、感情、生活等;他們特別喜歡聽的,也是能當下解決這些問題的教言。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對人生真理,擁有非常正確的見解,那麼工作、生活等基本問題,肯定可以迎刃而解;反之,假如一開始就把人生的目光定在錢財上、地位上,真正的“我”都丟失了,那又何談“我”的幸福?

  每當我到大城市裏,面對一些顛倒的社會現象,經常有種觸目驚心的感覺;看到迷茫的人群,也自然會産生悲憫之心和悲恸之情。爲什麼呢?因爲現在的大多數人,天天都在奔波忙碌,費力地做著各種事情,可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是爲了今生的生活,爲了眼前的養家糊口和短短幾十年的享受,而不關心周圍的社會和生存環境,也從不考慮自己來世會怎麼樣。在忙碌的過程中,他們常常會迷失自己,追求了一大堆沒用的東西,卻不知道“我”丟到哪兒去了。

  以前漢地有一個故事:一位公差押解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規的和尚。路途很遠,負責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來後,都要清點身邊的幾樣東西:第一樣是包袱,他們的盤纏、衣服都在裏面,當然不能丟;第二樣是公文,只有將這份公文交到京師,才算完成任務;第叁樣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樣是自己。公差天天都清點一遍:“包袱還在,公文還在,和尚還在,我自己也還在。”這才開始上路出發。

  日複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經常只有他們兩個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閑聊幾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應,關系越來越像朋友了。

  有一天,風雨交加,他們饑寒交迫,趕了一天的路,就投宿到一個破廟裏。和尚對公差說:“不遠處有個集市,我給你打點兒酒,今天好好放松一下。”公差心思松懈,就給和尚打開枷鎖,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來,還買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沈沈地睡了過去。

  和尚一看機會來了,就從懷裏掏出一把剛買的剃刀,將公差的頭剃得精光。然後,他將公差的衣服扒下,自己換上,又將自己的僧衣裹在公差身上,連夜逃走了。

  對于發生的這一切,公差渾然不覺,一覺睡到第二天日上叁竿。他醒來之後,舒舒服服伸個懶腰,准備清點東西,繼續趕路。一摸手邊,包袱還在;再看公文,也在;找和尚,竟然不見了。公差抓撓著頭皮想:“和尚哪兒去了呢?”突然發現自己頭是光的,再低頭一看,身上穿著僧衣,于是恍然大悟,原來和尚也在!

  前面叁樣都在,第四樣就該找自己了。公差又在廟裏廟外四處找,怎麼也找不著,心裏就納悶兒了:“和尚還在,可我到哪兒去了?”

  現在世間上的很多人,也像這個公差一樣,沒日沒夜地忙著各種瑣事,不知不覺中,將自己變成了囚徒,結果“我”卻找不到了。

  就像如今的有些學者,一輩子都在研究這個課題、那個課題——聽說有的老師找不到課題,就給學生施壓,讓他們去搞研究、寫體會,最後把學生的論文變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多學生都被逼得沒辦法,但又不得不做。

  還有一些人爲了名聲、地位、金錢、感情,也是一輩子都在費心竭力。比如,爲了感情,他們倒下去一次,又站起來;再倒下去,又站起來……如此一直不斷地重複,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

  那麼,人們追逐這一切,到底是爲了什麼呢?就是爲了“我”。但實際上,他們這樣做,不一定真的對“我”有利,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因爲當自己死的時候,擁有再多的榮華富貴,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只有生前所造的善惡業,才會如影隨形,和自己緊密相連、永不分離。

  這一點極爲關鍵,然而遺憾的是,好多人卻對此一無所知。

  叁、重新解讀“無神論”

  究其原因,這也跟曆史有很大關系。現在整個社會都主張無神論,對于無神論,當然我也不完全排斥。因爲如果去分析無神論産生的背景和初衷,就會發現,馬克思所提出的無神論,並不是完全錯誤的,也不會成爲追尋真理的絆腳石。

  爲什麼…

《佛教的真理觀——華中科技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