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說呢?大家都知道,馬克思出生于1818年,1848年他和恩格斯在比利時,歐洲爆發了資産階級民主革命,他們投身革命。革命失敗後,他到英國倫敦寫了200多萬字的《資本論》。後來,他的思想得到前蘇聯與中國的推崇,成爲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流思想。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和無神論的教育。
但馬克思提出的無神論,和佛教是沒有沖突的,也不是針對佛教的。雖然馬克思精通多國語言,也研究過很多宗教,但在那個年代,佛教並沒有在歐洲傳播開來。當時最興盛的是基督教和天主教,他們主張神或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這也是資産階級政權的理論基礎。馬克思認爲,正因爲有了這樣的基礎,資産階級才能在社會上占據主導地位,如果要發動無産階級革命,推翻資産階級政權,首先要建立與有神論相反的哲學思想,因此馬克思就提出了無神論。
其實,馬克思提出的無神論,跟佛教的觀點也有共同之處,因此並不能說:無神論完全違背了佛教教義。因爲佛教也不承認萬物都是神創造的,不承認佛是創造萬物、主宰一切的神。
那麼佛是什麼呢?佛教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誕生于2500多年前,是印度淨飯王的王子,他出家並悟道後,創立了佛教,成爲賢劫千佛中的第四佛。在印度,佛陀降生的地方、成道的地方、轉*輪的地方、涅槃的地方,至今仍留存于世,這都是發生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事。因此,這是一段真實的曆史,佛陀並不是人們虛擬的一個神。
佛陀在2500多年前留下來的思想,不論你是大學生,還是政府官員,都值得去學習。倘若沒有深入學習,就不可能了解其甚深含義;而只有深入研究了,從佛教這一東方神秘思想中,每個人才會得到不同的收獲。畢竟,現代科學家的很多發現,也是從佛教等宗教思想中延伸出來的。
四、佛教的真理能不能被否認
現在很多人,從小到大被束縛在教科書的知識體系內,從來沒有去認真觀察和思考:這個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人類探索真理的步伐,進行到了什麼程度?而東西方的很多科學家,以公正的態度研究佛教後,驚訝地發現,佛教中竟然蘊含這麼多的真理,而且這些真理,早在2500多年前就宣講了。
拿心理學來說,學過佛教唯識宗的人都明白,唯識宗把人的情緒說得清清楚楚,讓現代心理學望塵莫及。比如煩惱方面,分爲根本煩惱和隨眠煩惱,其中根本煩惱包括貪心、嗔心、癡心等六種,而隨眠煩惱則有十九種。其中的嗔心,也可以分爲嗔、怒、恨等;善心方面,則有信心、悲心等很多分類。可以說,佛教對現代心理學所謂的情緒,分析得特別細致和清晰。
公元前五六百年的這些思想,已經超過了人類21世紀的研究成果,這讓很多學者覺得特別稀有。因此,現在不少科學家開始運用佛教的道理,探索心理學、生命學,以及整個宇宙的宏觀世界和量子力學的微觀世界等方方面面。因此,對于佛教的正確性,如果你還堅持不承認,那我也無話可說。
可能有人認爲:“佛教不一定是真理吧,因爲現在這麼多人不承認佛教所說的前後世等。”其實,大多數人不承認,並不能以此就否定真理,因爲真理本來就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裏。
不僅是佛教真理,世間的科學也是如此。以前藏地有一位了不起的智者叫薩迦班智達,他曾說過:“珍寶的價值,牧民根本不能了知,同樣,世間的真理,一般人也無法通曉。”
所以,你們不要認爲:“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在人來人往的學校裏,無數人都不信佛教,不承認前世後世存在。既然如此,佛教應該不是真理,我也不承認。”其實不應該這樣。你翻開曆史就可以看到,曆史上有許多國家,爲了穩固政權、發展經濟等需要,對一些宗教和真理做過負面的宣傳。因此,大多數人不承認的,並不一定就不是真理。
面對佛教真理,有些人常常說:“反正我就是不信!”他不信成了最顛撲不破的理由。其實你不信,根本證明不了什麼。對真理的不信,只會顯露出自己的愚癡,對真理卻無有任何損害。
有些人經常說“我不信佛教”,認爲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自己因此而變得偉大;他的不信,似乎成了這個世界的真理。其實,任何人如果不信真理,那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中,只會被認爲是一種個人的愚癡,除此之外,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當然,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能說明佛教不合理,那麼不信也沒問題。法律上也說,信仰是公民的自由,信也可以,不信也可以。但若有些事對自己明明特別重要,比如前世後世確實存在,這是誰也無法推翻的事實,可是這些卻被故意抛之腦後,從來沒有爲此做過任何准備,這對你來說,難道不是非常可惜嗎?
或許有人會說:“假如人存在前後世,爲什麼我一點都想不起來?”其實,不要說你的前世,就算是今生中的很多事,比如孩提時代的經曆,想不起來的也不勝枚舉;不要說你的後世,就算是明天發生的事情,你現在也無法親眼看見。所以,不能因爲自己想不起來,或者自己看不見,就把前後世的存在統統抹殺。
關于前後世,公元前400多年,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就描述過,但很長一段時間裏,西方哲學家無法解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後來,東方神秘主義思想傳入了西方,尤其是1927年《西藏度亡經》被譯成英文,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轟動,從那時開始,西方的哲學家、心理學家通過催眠等方式,對人死後的中陰現象以及轉世問題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與中陰教法竟然不謀而合,所以,很多人感到特別震驚。
而這些道理,在藏地卻早已家喻戶曉。人有前世後世,善惡到頭終有報,故而要爲了來世積累善根,這些都是天經地義的事,對他們來說已經司空見慣。
可是在漢地的大城市,假如一個人信了佛教,身邊的人就開始懷疑:“他是不是遇到什麼挫折,想不通了?會不會出家啊?”子女學佛的話,父母也整天提心吊膽,覺得這種行爲不正常,甚至大學的哲學系開設佛教課,他們也擔心:“老師會不會把我孩子帶到山裏出家了?如果所有人都出家了,這個社會怎麼辦哪?”
前兩天我在一個大學裏演講,有個學生就提了這樣的問題,但因爲時間關系,我當時沒有細致地回答。她語重心長地說:“堪布,您想一想,如果所有人都像您一樣出了家,那我們的社會誰來種地,誰來養活大家?”她對學佛顯得特別擔心,害怕學了佛之後,所有人都會出家。
其實這完全是杞人憂天,根本不必有如此顧慮。因爲出家是一種崇高的追求,並不是人人都有這種境界。當然,我也不是說所有出家人都了不起,現在也有一些假冒的出家人,故意用出家的形象來敗壞佛教。但真正看破世間的出家人,在這個世間上,確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就像當大學老師,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職業,那會不會所有人都當大學老師了,而沒有農民、工人了呢?根本不會,這種擔憂沒有必要。因爲大學老師也不是什麼人想當就當得了的,它同樣需要很多的資格和條件。
現在不少人對佛教有各種誤解,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咎于媒體的片面宣傳,以及一些不懂裝懂之人的錯誤引導。倘若你們通過學習,對佛教有了正面了解,那麼這些誤解和懷疑,全部就會煙消雲散。
其實,在學生時代,每個人單純得就像一張白紙,老師無論在上面畫什麼,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一個好老師,在你心的白紙上畫下善良、包容,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因此而燦爛;一個不好的老師,在你的心上畫了很多醜惡,或許你從此會變得陰暗,人生漸漸背離光明。但不管老師怎麼畫,你自己也要有一種人生態度,否則,從來沒有思考這個問題,一直都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那今後的生活也不會有正確的方向。
五、對年輕人的一些肺腑之言
1、苦谛:認識痛苦
現在這個社會,學生們背負著很多壓力——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畢業,天天都面臨考學的壓力;大學畢業以後,又面臨著就業的壓力。所以,在大學期間,算是人生最開心、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時光了。
前不久我就遇到一個年輕人,他以前在你們武漢上大學,畢業後到了其他城市工作。六七年後回到武漢,他深深地感覺到,大學時代的生活是多麼快樂、自在,對此非常非常懷念。
可是現在很多大學生,在上學時卻不懂珍惜,一直期盼著、憧憬著:“我什麼時候能走出校門,擺脫老師的約束,在社會上大顯身手,自由自在地幹我喜歡的工作,做我想做的事情?”其實,等你真正步入了社會,就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在各種光鮮、微笑的背後,常會隱藏著醜惡的行爲。此時,你如果沒有信仰,沒有心理准備,一旦這些落到了自己頭上,你可能就會很難接受。
大家也清楚,如今的自殺率越來越高,甚至在大學中也屢見不鮮。爲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爲人們的壓力過大。比如,上學時有各種競爭,畢業後面臨著就業困難,走上社會還要承擔工作、感情、家庭等許多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你若沒有信仰的力量,面對起來就會力不從心。
此時,如果你能認識到:輪回本來就是痛苦的,但這種痛苦,依靠佛陀宣說的方法可以解除,這樣一來,你的人生就會有離苦得樂的希望,遇到一些不順時,也會想到這可能是自己業力現前,今生再怎麼樣努力,恐怕也沒辦法彌補。如此學著調整心態,遇到一些挫折時,就不會鑽牛角尖了。所以,依靠佛法,能解除我們的很多痛苦。
佛陀曾告訴我們:“叁界無安,猶如火宅。”人生在世,原本就是苦多樂少,這即是“苦谛”。這一點,你們過去可能沒有發覺,但現在不妨算一算:從早到晚一天當中,你開心了多少次,痛苦了多少次?或者在這一輩子中,讓你開心的事有多少,痛苦的事又有多少?
有些人總以爲,有財富、有名聲、有地位就會快樂。實際上也不一定。伊麗莎白·泰勒說過:“在這一生中,…
《佛教的真理觀——華中科技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