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真理观——华中科技大学演讲
『 2011年11月20日晚上』
雷瑞鹏老师致辞:
首先,非常荣幸能邀请到五明佛学院的国际著名佛学理论家——索达吉堪布老师,亲临华科大哲学系,为我们作这样一次高深而精彩的佛学讲座。
今天,有这么多同学光临这个讲座,也说明了大家对佛学的热情,以及对索达吉堪布老师的仰慕。
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也不占用更多的时间,下面把时间交给堪布,让我们一起聆听大师的精彩演讲,亲身感受大师的智慧。好,热烈欢迎——
今天很高兴来到华科大,跟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当然,我讲的可能既不高深,也不精彩,但很愿意跟知识分子探讨、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和你们一起共同寻找真理。
在座的各位,都非常年轻,而且,对知识的欢喜心、对真理的希求心,也非常强烈。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目光,也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但与此同时,在佛教所讲的这个“娑婆世界”中,自己肯定会遭遇种种苦难,经历无数挫折,这些经常让我们感到迷茫。
因此,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需要希求什么样的真理?这种真理,从什么样的哲学思想中能挖掘出来?我想,这也是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愿意关注的。
一、我们要怎样观察真理
在希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这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人,非常需要心灵的开启、佛法的教育。如果你懂得了一些佛教的知识和理论,将会对自己有莫大的帮助——不仅有力量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山大”,还能渐渐找到生命的归宿。
当然,佛法是非常甚深的,想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就把它讲得特别清楚,这也不太现实。不过,即使大家只明白了一点点,也会对今后的生活和人生,有非常明显的指导作用。
今天我们讲的是,佛教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它之所以被称为世间唯一的真理,可以从两方面来成立:一方面从佛学本身证实,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现代科学的层面证明。但不管从哪个角度,都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印度著名学者德雪达波曾说:“我既不偏执佛陀,也不嗔恨淡黄仙人等,谁具有符合事实的真理,我就认定谁为导师。[1]”我们今天在此希求真理,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既不贪执自方,也不诋毁他方,而是以客观的事实,判断什么才最值得追求。
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神秘的知识,而要了解这些,现有的科学不一定够用,往往还需要靠另一种学说,比如用佛法来进行论证。当然,在论证之前,首先需要观察佛法的可靠性。这一点,印度伟大的佛学家圣天论师,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教言。他在《中观四百论》中讲过:“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如果对佛陀所说的最甚深隐蔽之理生起疑惑,那可以先依佛陀所说的一切法无相空性,从而产生决定的信解。这一句话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你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遇到佛陀所讲的很多眼睛看不到、手摸不到的现象,比如前世后世、六道轮回、业因果等,如果觉得无法理解,或无法直接证明,这个时候,建议大家先研究一下佛教的般若思想,比如看看唐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若是通达了般若空性,你就会明白,如此甚深的道理,不是一般世间人能抉择的,应该是具有无比智慧的智者,才能揭示得清清楚楚。以此,对佛陀会生起真实的信心,从而对佛陀所讲的其他神秘道理,才会愿意慢慢接受。
按照公认的说法,今年(2011年)是佛历2555年。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把哲学、天文学、物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描述得清清楚楚了。而在那个时候,西方的哲学思想还没有成熟,因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圣哲,是公元前400年左右才出现的。
因此,佛教的确值得在座很多人去研究。通过研究,你们会感叹佛教的博大精深,和佛陀智慧的无与伦比。
国内曾有一位学者说:“儒家是中国人的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个百货店。”意思是什么呢?我们不能没有儒家文化,否则,就没有精神食粮了;假如自己生了病,就要从道教中寻找解决方法;佛家则像个大百货公司,里面什么都有,而且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
当然,在佛教的百货公司中,肯定也包括了药店和粮店。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知识包罗万象,没有一个领域是不涉及的。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吹自擂,而是历史上的很多智者,以及东西方的一些科学家,都异口同声承认并证实的。
你们大多数的老师、同学是研究哲学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更需要去仔细思考。在此过程中,有些人千万不能认为:“我是哲学系的大学生,对一切无所不知。”有了这样的傲慢心,就会遮蔽自己的智慧。对每个人而言,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学问,都应以谦虚的态度继续探索真理。
实际上,如果佛教确实是真理,就根本不怕被观察。伽利略说过:“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想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和证明了它。”
佛陀也曾说:“你们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不要因为我是佛陀,就以恭敬心接受我的佛法,而应像十六次提炼黄金一样,用你最深细的智慧,对我的教言进行观察。如果它讲得合理,你可以接受;如果不合理,就可以放弃。”
可见,佛教对真理的态度非常明白:不管是佛陀宣说的哪个真理,般若空性也好,业因果也好,都应该用智慧去观察它,用逻辑去推敲它。当然,这些也肯定经得起任何观察与推敲。
二、迷失了“我”的现代人
这个时候,或许有人会想:“佛法经得起观察倒是好事,但这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很多人,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我去过很多学校,发现好多老师和同学,既不想听佛教的甚深道理,也不想听科学方面的知识。他们特别关心、天天忙碌的,只是自己的工作、感情、生活等;他们特别喜欢听的,也是能当下解决这些问题的教言。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对人生真理,拥有非常正确的见解,那么工作、生活等基本问题,肯定可以迎刃而解;反之,假如一开始就把人生的目光定在钱财上、地位上,真正的“我”都丢失了,那又何谈“我”的幸福?
每当我到大城市里,面对一些颠倒的社会现象,经常有种触目惊心的感觉;看到迷茫的人群,也自然会产生悲悯之心和悲恸之情。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人,天天都在奔波忙碌,费力地做着各种事情,可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今生的生活,为了眼前的养家糊口和短短几十年的享受,而不关心周围的社会和生存环境,也从不考虑自己来世会怎么样。在忙碌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迷失自己,追求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却不知道“我”丢到哪儿去了。
以前汉地有一个故事:一位公差押解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规的和尚。路途很远,负责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来后,都要清点身边的几样东西:第一样是包袱,他们的盘缠、衣服都在里面,当然不能丢;第二样是公文,只有将这份公文交到京师,才算完成任务;第三样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样是自己。公差天天都清点一遍:“包袱还在,公文还在,和尚还在,我自己也还在。”这才开始上路出发。
日复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经常只有他们两个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闲聊几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关系越来越像朋友了。
有一天,风雨交加,他们饥寒交迫,赶了一天的路,就投宿到一个破庙里。和尚对公差说:“不远处有个集市,我给你打点儿酒,今天好好放松一下。”公差心思松懈,就给和尚打开枷锁,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来,还买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沉沉地睡了过去。
和尚一看机会来了,就从怀里掏出一把刚买的剃刀,将公差的头剃得精光。然后,他将公差的衣服扒下,自己换上,又将自己的僧衣裹在公差身上,连夜逃走了。
对于发生的这一切,公差浑然不觉,一觉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他醒来之后,舒舒服服伸个懒腰,准备清点东西,继续赶路。一摸手边,包袱还在;再看公文,也在;找和尚,竟然不见了。公差抓挠着头皮想:“和尚哪儿去了呢?”突然发现自己头是光的,再低头一看,身上穿着僧衣,于是恍然大悟,原来和尚也在!
前面三样都在,第四样就该找自己了。公差又在庙里庙外四处找,怎么也找不着,心里就纳闷儿了:“和尚还在,可我到哪儿去了?”
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也像这个公差一样,没日没夜地忙着各种琐事,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变成了囚徒,结果“我”却找不到了。
就像如今的有些学者,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个课题、那个课题——听说有的老师找不到课题,就给学生施压,让他们去搞研究、写体会,最后把学生的论文变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多学生都被逼得没办法,但又不得不做。
还有一些人为了名声、地位、金钱、感情,也是一辈子都在费心竭力。比如,为了感情,他们倒下去一次,又站起来;再倒下去,又站起来……如此一直不断地重复,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那么,人们追逐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我”。但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不一定真的对“我”有利,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当自己死的时候,拥有再多的荣华富贵,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只有生前所造的善恶业,才会如影随形,和自己紧密相连、永不分离。
这一点极为关键,然而遗憾的是,好多人却对此一无所知。
三、重新解读“无神论”
究其原因,这也跟历史有很大关系。现在整个社会都主张无神论,对于无神论,当然我也不完全排斥。因为如果去分析无神论产生的背景和初衷,就会发现,马克思所提出的无神论,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也不会成为追寻真理的绊脚石。
为什么…
《佛教的真理观——华中科技大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