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範大學問答
『2011年11月18日晚上』
(一) 問:我是來自長沙大學的老師。最近在看一位法師的弘法講座,他說:“佛經是一半騙一半勸。騙是爲了勸,開始都是騙大家,讓大家産生敬畏之心,但最終的目的,是勸大家斷除貪嗔癡慢疑。”對于這句話,您是否贊同?
答:他說佛經一半是騙人的,這個我肯定不承認。我學習佛法、研究佛法這麼多年,沒有一刹那這樣認爲過。
只不過,佛經有了義、不了義之分。所謂的不了義,是爲了接引根基不夠的衆生,暫時給他講一些特殊法門,到了最後,待他的根基成熟了,再慢慢宣說究竟的法義,引導他進入更深一層的境界。如果把不了義認爲是“騙”,用詞可能不太恰當。
要知道,語言有貶義詞、褒義詞之別。作爲佛教徒,對佛經的金剛語,應該有正面的評價。爲什麼呢?因爲佛陀確實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縱然大海離開了波浪,佛陀也不會欺騙衆生,這是前輩大德異口同聲贊歎的。佛陀所講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個道理,都是顛撲不破的無價之寶,不論過了多少時代,也都經得起推敲與觀察,所以,這並不是一種欺騙。
(二) 問:我是酒店管理專業的。請問,佛教慈悲觀對當代大學生最重要的作用是什麼?
答:佛教慈悲觀對當代大學生的作用,是方方面面的。現在很多人追求金錢,但實際上,就算你擁有很多錢,可以買車、買房子,百般享受也隨之而來,你也不一定真正快樂,錢財也很難陪伴你一生。而你心裏若有一種慈悲觀,這種“財富”就會用之不盡,無論你在人生中遭遇什麼,面對它都可以遊刃有余,同時還能幫助身邊許許多多的人,這樣的生命非常有意義。
所以,希望大家能漸漸意識到,真正的幸福,並不是建立在物質上。現在人們提倡“低碳”生活,而我們佛教中提倡“低貪”生活,只有貪心越來越少,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欲望,以隨緣心來面對一切。這樣的人不管在哪裏,即使住的是露天郊外、吃的是粗茶淡飯,也會感到心滿意足。否則,一輩子都在貪心的驅使下,拼命地往前追、往前趕,到了死時,才發現人生竟然如此蒼白,這時候歎息也沒有用了。
問:作爲一個大學生,怎麼樣才能生起這種慈悲觀呢?
答:慈悲觀的産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好友的鼓勵、家人的影響,以及經常翻閱大乘經論。更重要的是,還要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善根。
沒有善根的人,聽了多少佛教的慈悲理念,也一點感覺都沒有;反之,前世若是修學過大乘佛法,即生中上師稍微指點一下,哪怕只聽了一次短短的講座、看了佛經中的只言片語,自己的善根也能馬上蘇醒過來,從此人生有著巨大的改變。
在佛教中,這被稱之爲“福報”。有福報的人,經常會有一些佛緣;沒有福報的人,總是遇到各種魔緣。所以,每個人的根基和因緣不相同,生起慈悲觀的程度也不一樣。
(叁) 問:我是曆史學專業的學生。請問,佛教對生死持什麼樣的觀點?
答:佛教對待生死,跟世間人完全不同。世間人一般認爲,一個人的出生,如同大地上長草一樣,突然就冒出來了;一個人的死亡,如同灰塵被風吹走了一樣,說沒有就沒有了。但事實上,每個人並不是只有這一世,無始以來,我們在生死中流轉了無數世,只不過現在不記得了而已。而且就算我們這一世死了,生命也一直會延續下去,並不會以此而中斷。
所以,佛教中爲什麼勸人要多做善事?就是因爲如果你沒有做善事,經常殺生造惡業,也許今生中果報沒有現前,但是在來世,它一定會成熟在你的身上。一切苦樂皆自作自受,故望大家不可不慎!
問:我們作爲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應該怎樣對待生死?
答:要永遠行持善法、永遠斷除惡法。“諸惡莫作,諸善奉行”,這就是佛教對我們行爲的基本要求。若能如此,將來你無論轉生到何處,都會感召快樂。
也許有人覺得:“不可能吧,從小到大,老師就沒有這麼講過,父母也沒有這麼講過。”其實,有些真理,老師和父母也不一定懂,畢竟他們的成長環境跟你相似,不明白這些也不足爲奇。盡管他們在某些層面上,對你的人生有諸多指點,但在生死大問題上,他們卻跟大多數人一樣茫然無知。
其實,我跟你們年輕人交流,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懂得生命的這種延續,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真理,在佛教中講得特別清楚,並不因爲我是佛教徒,想拉攏你們,就拼命地自賣自誇,說佛教如何如何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緣分,信不信這些,完全是自己決定。但大家不要因爲是大學生、是大學老師,未來似乎有美好的前程、有豐厚的待遇,就以傲慢心來掩蓋一切。
你們以後有時間的話,還是應研究一下大乘佛教,看裏面到底對生死是怎麼講的。古來許多高僧大德都強調“生死大事”,生死,確實是最應關注的終身大事。很多人認爲找個對象,一輩子相依爲命,就叫做終身大事。但實際上,這也不是什麼大事,夫妻兩個人一起生活,最多只有幾十年,然後就沒什麼感覺了,而只有生生世世的快樂和痛苦,才是每個人最需要重視的,才是你們的終身大事!
(四) 問:現在有個慈善家叫陳光標,捐出的善款已達幾億人民幣。但他做慈善非常高調,比如,他會砸掉自己的大奔,要求員工和他一起騎單車上下班,以此提倡低碳環保;或者他本人五音不全,卻辦了一場個人演唱會,給參加演唱會的農民送豬、送拖拉機、送紅包……如今不少輿論都抨擊他是在作秀,不知道在佛教裏,是否贊成這種高調的慈善行爲?
答:關于他的有些報道,我也看過,但具體情況是怎麼樣,我沒有詳細了解過,所以不敢妄自評論。
總的來講,假如自己所做的善行,真的對別人有利益,就算高調一點也無可厚非。像比爾·蓋茨、巴菲特,他們舉辦的慈善晚宴,也都比較高調,在很多公開場合,也常常宣揚慈善理念,這一切不但不值得抨擊,反而理應隨喜。
當然,一個人的善行若是表裏不一,有很多漏洞的話,慢慢也會被人們發現的。如今中國的慈善,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前不久,創立“壹基金”的李連傑就說:“中國的慈善,若想達到美國的標准,起碼還需要叁十年。”的確,如今慈善缺乏相應的立法,因此,有些慈善家的慈善行爲,確實還有待規範化。
不過,按照佛教的觀點,一個人的善舉只要對衆生有利,哪怕高調一點,也沒什麼大問題。畢竟別人一般不敢出頭露面,他卻頂著衆人的攻擊,爲了利他而不顧自己,這種精神相當可貴。當然,也有些人打著慈善的旗號,爲了自己而大肆斂財,種種行爲特別惡劣。所以,這些方面很難下定論,大家需要睜開智慧的眼睛,然後細致地作取舍。
(五) 問:我是經管系自然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一直以來,我很崇尚佛教的慈悲觀等教義,但近年來,當我出入一些旅遊景點,發現宗教逐漸被商業化時,覺得很憤怒、很痛心,甚至會敬而遠之。請問,您如何看待現在宗教商業化的問題?正統的佛教,未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應當怎麼樣立足?
答:你這個問題很好!你的感覺跟我有一個地方相同,就是看見許多宗教場合被商業化時,自己很痛心、很傷心。但不同的是,我並沒有特別憤怒,也沒有對誰生氣,因爲這種現象的産生,可以說是衆生的共業所致。
當然,你提的這個問題,確實是個問題。現在漢地許多寺院,都在賣門票,人們花了很多錢進去以後,基本上聽不到佛教的教義,只是看到一些佛像。這些佛像在他們眼裏,好像也跟美國白宮旁邊的華盛頓塑像,沒有什麼區別,寺院完全變成了一個旅遊景點,這種現狀令人悲哀。
其實,我在極個別寺院也講過,現在有些寺院,根本不需要很多錢,該造的殿堂已經造完了,出家人也沒有用過這些錢,那麼,供養叁寶的錢都哪裏去了?大家應該好好觀察。作爲當地政府,最好不要把寺院當成賺錢的工具。如今很多寺院沒有自主權,好多決策都是政府在操控。遊客去寺院買門票的錢,大多數也落到了政府手裏。就算是爲佛像貼金、對佛像作供養,錢也不一定100%都能用上。
而我們藏地,除了極個別的大寺院以外,到目前爲止,許多寂靜地方的寺院,並沒有淪爲旅遊景點。有人去那裏朝拜的話,不用買門票,而且有法師講一些佛理,讓大家回去時內心滿載而歸,原來對佛教不懂的地方,這次終于恍然大悟了。可是在漢地,據說有些老板把寺院全部買下來,讓一些人假扮成和尚,花言巧語地騙遊客,讓這些人掏很多錢求保佑,結果錢卻落入了他們的腰包……
這種現象特別可怕!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再次呼籲:佛教道場跟旅遊景點要分開。旅遊景點,可以讓旅遊局來管理;而佛教道場,誰都可以去,不用買門票。進了佛教道場以後,大家不僅可以朝拜佛像,同時,還要有法師給他們講經說法。
如今想了解佛法的人特別多,包括大學生等年輕一代,也對佛教非常感興趣。然而,現在最缺的是什麼?就是傳法的人。假如出家人把佛教最簡單的慈悲觀、利他觀,經常給大衆灌輸,那麼別人去寺院哪怕只有一次,也能對他的一生都有幫助。
(六) 問:我是服裝設計班的學生,是個無信仰主義者,今天的問題若有冒犯,還請您諒解。現在科學證實,動物蛋白質可使人體更強壯,但佛教卻不主張殺生;科學認爲,人的生命是從一個受精卵開始,而佛教認爲生命是在不斷輪回。那麼請問,您覺得科學發展與佛教文化怎麼樣共存呢?
答:我特別喜歡非佛教徒的問題!你們的提問,有時候對我似乎更有價值。
佛教與科學,並不是截然分開的。科學分爲叁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心智科學。其中的“心智科學”,在20世紀以前,科學家研究得很少…
《湖南師範大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