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直至20世紀末、21世紀初,西方才開始關注這一領域。像如今的哈佛大學,在研究生命真相、前世後世存在、輪回的科學性等方面,就有著前所未有的一些突破。
你說現在科學證實,動物蛋白質可使人體更強壯。但這種觀點,並不是每個科學家都支持的。像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當年就反對肉食而提倡素食 [1] 。
現在人們常常聽到“科學證實……”,有時候也不一定就是科學,而是一些廣告。好多營養品,明明對人體不利,卻打著“科學”的旗號,堂而皇之地走進千家萬戶。而在西方,許多營養學家和醫學家,從來不吃這些營養食品,因爲誰也不敢保證裏面添加了多少有害物質。
此外,你說科學認爲人體源于精卵結合,這是以前的一種觀點。現在很多公認的科學家,也正在探索生命是否可以延續、前世後世是否存在等問題。這些方面的案例,我在其他學校也引用過,希望你有機會的話,可以詳細閱讀一下這方面的書。
(七) 問:我是樹達學院的一名老師。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中,就有一種恩叫父母恩。但現在很多學生對父母有想法,平時對父母的傷害,也往往最大。請問,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待父母?
答:報答父母的恩德,對每個人來講非常重要。按照佛經的觀點,即使將父母扛在自己的肩上,轉繞整個宇宙,也報答不了父母之恩。很多佛經中,都提到了對父母要報恩,當年虛雲老和尚叁步一拜朝五臺山,也是爲了報答父母的大恩。
現實生活中,有些孩子跟最親近的父母,往往沖突最大,這種現象不太好。《弟子規》中講過,父母哪怕不小心做錯了什麼,也應以柔和的語言跟他溝通,不要惹他生氣;如果他特別生氣了,這時候就不要說,等他心情緩過來了,再慢慢跟他講;假如實在講不通,作爲子女,也要盡量隨順。
有些子女可能因爲前世的因緣不好,整天跟父母吵吵鬧鬧,對此,自己一定要忏悔,並要學會理解父母,這樣就能化解一些。不管怎麼樣,父母顯現上再不對,子女也不能太過分,而應以一種感恩心來對待他們。
(八) 問:我是酒店管理專業的。利用暑假課余時間,我偶爾會參加一些公益活動,見到了許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如果有兩個孩子同時需要救助,一個治愈的希望大,一個希望小,而一筆資金只能幫助一個孩子時,許多人就會選希望大的孩子。但我認爲生命是平等的,這對另一個孩子不公平。請問,如果從佛教的慈悲觀出發,您會作怎樣的選擇?爲什麼?
答:這個難度比較大啊!我以前也碰到過。有一次,我遇到兩個病人,一個說是癌症晚期,沒辦法救了;一個還有活下去的希望。當時,施主只能資助一個人的治療費,他們就問我怎麼辦。
其實,從生命的意義上講,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但當時醫生已下“病危通知書”了,說那個人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把錢花在他身上也是杯水車薪;而另一個人,醫生說還有一分希望。後來,我們經過共同商量,決定把錢用在另一個人身上。
從個人的角度講,我們跟這兩個病人非親非故,對他們完全是平等的。可是若以醫生的語言爲依據,爲了把錢花在刀刃上,不辜負施主的一番托付,我們只好作出了取舍。的確,沒過兩天,癌症晚期的病人就去世了,萬一錢用在了他身上,希望也不是很大。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此時,一定要跟大家共同商量。佛教中也講民主,世間人“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跟佛教的羯磨儀軌比較吻合。不然的話,讓我一個人做主,也害怕擔不起這個因果。所以,在這些問題上,大家還是要有民主意識,跟相關人員來商量決定。
(九) 問:我是旅遊管理班的。您剛才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麼,我們在做善事時,如果爲了追求一個善報,是不是體現了人性自私的一面?
答:佛教中做善事,層次是不相同的:
最低的層次,行善是爲了追求善報,今天我供養佛陀、做善事,是想自己未來獲得快樂。
中等的層次,是把我做善事的功德,回向給天下無邊的衆生,讓衆生得到快樂。
最高的層次,是明白所做的一切如幻如夢,我做的善事和“我”全部不緣,安住于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中,這叫做叁輪體空。
當然,也有人連想獲得善報的概念都沒有,只是隨順別人做一個善事而已。
所以,做善事有很多種,並不只是爲了求一個善報。
(十) 問:當今全球面臨嚴重的精神危機,到處都存在著“壓力山大”,我們個人也要面對生活上、工作上的許多壓力。我想問一下,這些大到全球、小到個人的壓力,佛教中如何來化解?有人說要放下,但壓力不是說放下就不存在了。
答:壓力太大了,往往也是由于欲望太大了。所以,即使大家不能完全放下,至少也要懂得知足少欲,生活上一切隨緣,不要讓心中的貪欲過度膨脹。
假如你們對生活的要求特別高,一定要買幾套房子、幾輛車子,一輩子當房奴、當車奴,到死也沒有還完債,這樣的人生,壓力肯定特別大。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應該降低貪心、減少欲望,盡量地知足少欲,同時,還要懂得諒解別人,不要稍有一點點不開心,就馬上怨天尤人,抱怨社會、抱怨父母、抱怨身邊的人。
其實,按照佛教的因果理念,你這一世若有福報,財富便會不求自得;沒有福報的話,再怎麼樣拼命追求,也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窮。所以,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些佛理,以隨緣的心來面對一切,如此才能活得自在,這也算是一種放下。
(十一) 問:我是一名老師,聽了您的演講,我們很受啓迪!慈悲心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確實非常重要。但在生活中,我跟朋友聊慈悲心時,有個朋友曾反駁說:“你在高校裏當老師,面臨的壓力沒有那麼大。我在公司裏,競爭特別激烈,如果發起慈悲心,就沒有立足之地了,甚至連飯碗都沒了。”我自己學得不好,不知該如何回答他,請您開示。
答:對于大乘慈悲觀,別人不了解也是正常現象。因爲這是非常深奧的一種境界,有些人以前從來沒聽說過,所以,不能接受也情有可原。
但這種思想,對人類社會十分有利,因此,我們不管遇到什麼挫折,也應全力以赴地給別人宣講。有些人就算一開始接受不了,但慢慢地,也會從誤解到了解、從了解到通達,最後,倘若他從中受益匪淺,就願意把這種精神傳遞給相關的人。
真理,本來就掌握在少數人手裏,不一定人人都能明白。但只要我們以一種對社會負責、對人類負責的善心,將此傳授給有緣的人,久而久之,他們應該會接受的。
問:我還有個想不明白的地方:慈悲心有沒有國界呢?
答:真正的慈悲心,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信仰。只要衆生受苦受難,我們有能力的話,就應該無有任何偏袒心,去救濟他們、幫助他們。
當然,慈悲心的範圍,還要包括動物在內。現在我們最缺的是什麼?就是對動物的慈悲。昨天我上飛機時,看到托運行李的幾個工作人員,在搬行李箱時,見到有幾箱兔子,就故意一個個使勁扔,看見兔子的驚慌失措,他們開心得哈哈大笑。當時我特別不忍心,但也沒有辦法,只好在飛機裏默默念觀音心咒。其實動物也是生命,從這小小的行爲中,也能看出來有些人的殘忍。
所以,我們的慈悲心,一定要像陽光一樣,遍及動物和其他人的身上。陽光的普照,不分什麼國家、什麼種族,同樣,我們對所有的衆生,也務必要一視同仁。
(十二) 問:我十幾年來深受精神障礙的困擾,我有一種強迫症,或者叫恐懼症,是從小就與生俱來的。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可救藥的,根本沒有自信,不可能得到救贖。雖然現在學佛後好了很多,但在全國,像我這樣的病例非常多,醫學卻沒辦法治療。請問上師,如何才能消除這種痛苦?
答:假如今生患有一些恐懼症,按照《俱舍論釋》的觀點,是前世故意亂抛一些小生命,讓它産生恐懼心所招致的果報。若能經常念藥師七佛的名號 [2] 及《藥師經》,對遣除這樣的痛苦和疾病很有幫助。
倘若你有更高的境界,還可以觀想:“世間上有許多像我這樣的受苦者,願他們的痛苦我來代受,我的快樂回向給他們。”如此修持自他相換,也能迅速減輕自己的痛苦,並逐漸獲得康複。
(十叁) 問:請問,您有兄弟姐妹嗎?
答:有。
問:如果您沒有兄弟姐妹,您會出家嗎?
答:會。
問:爲什麼呢?因爲中國文化強調“不孝有叁,無後爲大”,如果您是獨生子女,那麼,您這個抉擇算不算不孝呢?
答:你問得很好!很多人擔心我答不上是吧?呵呵,我遇到過很多,沒問題啊。
以前我出家時,家裏還有一個弟弟、叁個妹妹,但並不是因爲有了他們,我就可以放心地不管父母了。藏地和漢地的文化背景有些不同,一般在我們藏地,家裏出一個出家人,是無比光榮的事情。即使父母沒有人養,他們晚年也可以到寺院附近,過安詳的生活,而不會有任何怨言。
其實,剛才在演講中我也提過,按照蓮池大師的說法,真正的大孝,不一定是給父母房子、財物,而是應該對他們的生生世世負責。表面上看來,出家後似乎無法對父母盡孝、承歡膝下,但實際上,子女出家修行的功德,對父母絕對是有利的。
在我們佛學院,有些漢族人出家,剛開始時父母也很不理解。但到了後來,這些父母接觸了佛教後,慢慢開始學習,甚至自己也出家了。
所以,我的回答很簡單:無論我是獨生子,還是有其他兄弟姊妹,由于明白了佛教可以給衆生帶來什麼,所以都會選擇這一條路。而這種選擇,可以真正報答父母的恩德。
問:通過媒體,我們常看到一些僧人開寶馬,手裏拿iPhone、諾基亞。雖然這也是很正常的,但我想問,這些東西是怎麼來的呢?
答:這種現象,可能要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方面,佛教徒…
《湖南師範大學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