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直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西方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像如今的哈佛大学,在研究生命真相、前世后世存在、轮回的科学性等方面,就有着前所未有的一些突破。
你说现在科学证实,动物蛋白质可使人体更强壮。但这种观点,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支持的。像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当年就反对肉食而提倡素食 [1] 。
现在人们常常听到“科学证实……”,有时候也不一定就是科学,而是一些广告。好多营养品,明明对人体不利,却打着“科学”的旗号,堂而皇之地走进千家万户。而在西方,许多营养学家和医学家,从来不吃这些营养食品,因为谁也不敢保证里面添加了多少有害物质。
此外,你说科学认为人体源于精卵结合,这是以前的一种观点。现在很多公认的科学家,也正在探索生命是否可以延续、前世后世是否存在等问题。这些方面的案例,我在其他学校也引用过,希望你有机会的话,可以详细阅读一下这方面的书。
(七) 问:我是树达学院的一名老师。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中,就有一种恩叫父母恩。但现在很多学生对父母有想法,平时对父母的伤害,也往往最大。请问,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父母?
答:报答父母的恩德,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按照佛经的观点,即使将父母扛在自己的肩上,转绕整个宇宙,也报答不了父母之恩。很多佛经中,都提到了对父母要报恩,当年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大恩。
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跟最亲近的父母,往往冲突最大,这种现象不太好。《弟子规》中讲过,父母哪怕不小心做错了什么,也应以柔和的语言跟他沟通,不要惹他生气;如果他特别生气了,这时候就不要说,等他心情缓过来了,再慢慢跟他讲;假如实在讲不通,作为子女,也要尽量随顺。
有些子女可能因为前世的因缘不好,整天跟父母吵吵闹闹,对此,自己一定要忏悔,并要学会理解父母,这样就能化解一些。不管怎么样,父母显现上再不对,子女也不能太过分,而应以一种感恩心来对待他们。
(八) 问:我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利用暑假课余时间,我偶尔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见到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如果有两个孩子同时需要救助,一个治愈的希望大,一个希望小,而一笔资金只能帮助一个孩子时,许多人就会选希望大的孩子。但我认为生命是平等的,这对另一个孩子不公平。请问,如果从佛教的慈悲观出发,您会作怎样的选择?为什么?
答:这个难度比较大啊!我以前也碰到过。有一次,我遇到两个病人,一个说是癌症晚期,没办法救了;一个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当时,施主只能资助一个人的治疗费,他们就问我怎么办。
其实,从生命的意义上讲,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但当时医生已下“病危通知书”了,说那个人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把钱花在他身上也是杯水车薪;而另一个人,医生说还有一分希望。后来,我们经过共同商量,决定把钱用在另一个人身上。
从个人的角度讲,我们跟这两个病人非亲非故,对他们完全是平等的。可是若以医生的语言为依据,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辜负施主的一番托付,我们只好作出了取舍。的确,没过两天,癌症晚期的病人就去世了,万一钱用在了他身上,希望也不是很大。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此时,一定要跟大家共同商量。佛教中也讲民主,世间人“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跟佛教的羯磨仪轨比较吻合。不然的话,让我一个人做主,也害怕担不起这个因果。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大家还是要有民主意识,跟相关人员来商量决定。
(九) 问:我是旅游管理班的。您刚才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我们在做善事时,如果为了追求一个善报,是不是体现了人性自私的一面?
答:佛教中做善事,层次是不相同的:
最低的层次,行善是为了追求善报,今天我供养佛陀、做善事,是想自己未来获得快乐。
中等的层次,是把我做善事的功德,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
最高的层次,是明白所做的一切如幻如梦,我做的善事和“我”全部不缘,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中,这叫做三轮体空。
当然,也有人连想获得善报的概念都没有,只是随顺别人做一个善事而已。
所以,做善事有很多种,并不只是为了求一个善报。
(十) 问:当今全球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到处都存在着“压力山大”,我们个人也要面对生活上、工作上的许多压力。我想问一下,这些大到全球、小到个人的压力,佛教中如何来化解?有人说要放下,但压力不是说放下就不存在了。
答:压力太大了,往往也是由于欲望太大了。所以,即使大家不能完全放下,至少也要懂得知足少欲,生活上一切随缘,不要让心中的贪欲过度膨胀。
假如你们对生活的要求特别高,一定要买几套房子、几辆车子,一辈子当房奴、当车奴,到死也没有还完债,这样的人生,压力肯定特别大。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应该降低贪心、减少欲望,尽量地知足少欲,同时,还要懂得谅解别人,不要稍有一点点不开心,就马上怨天尤人,抱怨社会、抱怨父母、抱怨身边的人。
其实,按照佛教的因果理念,你这一世若有福报,财富便会不求自得;没有福报的话,再怎么样拼命追求,也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穷。所以,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些佛理,以随缘的心来面对一切,如此才能活得自在,这也算是一种放下。
(十一) 问:我是一名老师,听了您的演讲,我们很受启迪!慈悲心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确实非常重要。但在生活中,我跟朋友聊慈悲心时,有个朋友曾反驳说:“你在高校里当老师,面临的压力没有那么大。我在公司里,竞争特别激烈,如果发起慈悲心,就没有立足之地了,甚至连饭碗都没了。”我自己学得不好,不知该如何回答他,请您开示。
答:对于大乘慈悲观,别人不了解也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是非常深奥的一种境界,有些人以前从来没听说过,所以,不能接受也情有可原。
但这种思想,对人类社会十分有利,因此,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也应全力以赴地给别人宣讲。有些人就算一开始接受不了,但慢慢地,也会从误解到了解、从了解到通达,最后,倘若他从中受益匪浅,就愿意把这种精神传递给相关的人。
真理,本来就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不一定人人都能明白。但只要我们以一种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的善心,将此传授给有缘的人,久而久之,他们应该会接受的。
问:我还有个想不明白的地方:慈悲心有没有国界呢?
答:真正的慈悲心,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信仰。只要众生受苦受难,我们有能力的话,就应该无有任何偏袒心,去救济他们、帮助他们。
当然,慈悲心的范围,还要包括动物在内。现在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就是对动物的慈悲。昨天我上飞机时,看到托运行李的几个工作人员,在搬行李箱时,见到有几箱兔子,就故意一个个使劲扔,看见兔子的惊慌失措,他们开心得哈哈大笑。当时我特别不忍心,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在飞机里默默念观音心咒。其实动物也是生命,从这小小的行为中,也能看出来有些人的残忍。
所以,我们的慈悲心,一定要像阳光一样,遍及动物和其他人的身上。阳光的普照,不分什么国家、什么种族,同样,我们对所有的众生,也务必要一视同仁。
(十二) 问:我十几年来深受精神障碍的困扰,我有一种强迫症,或者叫恐惧症,是从小就与生俱来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可救药的,根本没有自信,不可能得到救赎。虽然现在学佛后好了很多,但在全国,像我这样的病例非常多,医学却没办法治疗。请问上师,如何才能消除这种痛苦?
答:假如今生患有一些恐惧症,按照《俱舍论释》的观点,是前世故意乱抛一些小生命,让它产生恐惧心所招致的果报。若能经常念药师七佛的名号 [2] 及《药师经》,对遣除这样的痛苦和疾病很有帮助。
倘若你有更高的境界,还可以观想:“世间上有许多像我这样的受苦者,愿他们的痛苦我来代受,我的快乐回向给他们。”如此修持自他相换,也能迅速减轻自己的痛苦,并逐渐获得康复。
(十三) 问:请问,您有兄弟姐妹吗?
答:有。
问:如果您没有兄弟姐妹,您会出家吗?
答:会。
问: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文化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您是独生子女,那么,您这个抉择算不算不孝呢?
答:你问得很好!很多人担心我答不上是吧?呵呵,我遇到过很多,没问题啊。
以前我出家时,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但并不是因为有了他们,我就可以放心地不管父母了。藏地和汉地的文化背景有些不同,一般在我们藏地,家里出一个出家人,是无比光荣的事情。即使父母没有人养,他们晚年也可以到寺院附近,过安详的生活,而不会有任何怨言。
其实,刚才在演讲中我也提过,按照莲池大师的说法,真正的大孝,不一定是给父母房子、财物,而是应该对他们的生生世世负责。表面上看来,出家后似乎无法对父母尽孝、承欢膝下,但实际上,子女出家修行的功德,对父母绝对是有利的。
在我们佛学院,有些汉族人出家,刚开始时父母也很不理解。但到了后来,这些父母接触了佛教后,慢慢开始学习,甚至自己也出家了。
所以,我的回答很简单:无论我是独生子,还是有其他兄弟姊妹,由于明白了佛教可以给众生带来什么,所以都会选择这一条路。而这种选择,可以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德。
问:通过媒体,我们常看到一些僧人开宝马,手里拿iPhone、诺基亚。虽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我想问,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呢?
答:这种现象,可能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佛教徒…
《湖南师范大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