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问答
『2011年11月18日晚上』
(一) 问:我是来自长沙大学的老师。最近在看一位法师的弘法讲座,他说:“佛经是一半骗一半劝。骗是为了劝,开始都是骗大家,让大家产生敬畏之心,但最终的目的,是劝大家断除贪嗔痴慢疑。”对于这句话,您是否赞同?
答:他说佛经一半是骗人的,这个我肯定不承认。我学习佛法、研究佛法这么多年,没有一刹那这样认为过。
只不过,佛经有了义、不了义之分。所谓的不了义,是为了接引根基不够的众生,暂时给他讲一些特殊法门,到了最后,待他的根基成熟了,再慢慢宣说究竟的法义,引导他进入更深一层的境界。如果把不了义认为是“骗”,用词可能不太恰当。
要知道,语言有贬义词、褒义词之别。作为佛教徒,对佛经的金刚语,应该有正面的评价。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确实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纵然大海离开了波浪,佛陀也不会欺骗众生,这是前辈大德异口同声赞叹的。佛陀所讲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道理,都是颠扑不破的无价之宝,不论过了多少时代,也都经得起推敲与观察,所以,这并不是一种欺骗。
(二) 问:我是酒店管理专业的。请问,佛教慈悲观对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答:佛教慈悲观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是方方面面的。现在很多人追求金钱,但实际上,就算你拥有很多钱,可以买车、买房子,百般享受也随之而来,你也不一定真正快乐,钱财也很难陪伴你一生。而你心里若有一种慈悲观,这种“财富”就会用之不尽,无论你在人生中遭遇什么,面对它都可以游刃有余,同时还能帮助身边许许多多的人,这样的生命非常有意义。
所以,希望大家能渐渐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现在人们提倡“低碳”生活,而我们佛教中提倡“低贪”生活,只有贪心越来越少,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欲望,以随缘心来面对一切。这样的人不管在哪里,即使住的是露天郊外、吃的是粗茶淡饭,也会感到心满意足。否则,一辈子都在贪心的驱使下,拼命地往前追、往前赶,到了死时,才发现人生竟然如此苍白,这时候叹息也没有用了。
问:作为一个大学生,怎么样才能生起这种慈悲观呢?
答:慈悲观的产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好友的鼓励、家人的影响,以及经常翻阅大乘经论。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善根。
没有善根的人,听了多少佛教的慈悲理念,也一点感觉都没有;反之,前世若是修学过大乘佛法,即生中上师稍微指点一下,哪怕只听了一次短短的讲座、看了佛经中的只言片语,自己的善根也能马上苏醒过来,从此人生有着巨大的改变。
在佛教中,这被称之为“福报”。有福报的人,经常会有一些佛缘;没有福报的人,总是遇到各种魔缘。所以,每个人的根基和因缘不相同,生起慈悲观的程度也不一样。
(三) 问:我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请问,佛教对生死持什么样的观点?
答:佛教对待生死,跟世间人完全不同。世间人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出生,如同大地上长草一样,突然就冒出来了;一个人的死亡,如同灰尘被风吹走了一样,说没有就没有了。但事实上,每个人并不是只有这一世,无始以来,我们在生死中流转了无数世,只不过现在不记得了而已。而且就算我们这一世死了,生命也一直会延续下去,并不会以此而中断。
所以,佛教中为什么劝人要多做善事?就是因为如果你没有做善事,经常杀生造恶业,也许今生中果报没有现前,但是在来世,它一定会成熟在你的身上。一切苦乐皆自作自受,故望大家不可不慎!
问:我们作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应该怎样对待生死?
答:要永远行持善法、永远断除恶法。“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就是佛教对我们行为的基本要求。若能如此,将来你无论转生到何处,都会感召快乐。
也许有人觉得:“不可能吧,从小到大,老师就没有这么讲过,父母也没有这么讲过。”其实,有些真理,老师和父母也不一定懂,毕竟他们的成长环境跟你相似,不明白这些也不足为奇。尽管他们在某些层面上,对你的人生有诸多指点,但在生死大问题上,他们却跟大多数人一样茫然无知。
其实,我跟你们年轻人交流,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懂得生命的这种延续,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真理,在佛教中讲得特别清楚,并不因为我是佛教徒,想拉拢你们,就拼命地自卖自夸,说佛教如何如何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分,信不信这些,完全是自己决定。但大家不要因为是大学生、是大学老师,未来似乎有美好的前程、有丰厚的待遇,就以傲慢心来掩盖一切。
你们以后有时间的话,还是应研究一下大乘佛教,看里面到底对生死是怎么讲的。古来许多高僧大德都强调“生死大事”,生死,确实是最应关注的终身大事。很多人认为找个对象,一辈子相依为命,就叫做终身大事。但实际上,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夫妻两个人一起生活,最多只有几十年,然后就没什么感觉了,而只有生生世世的快乐和痛苦,才是每个人最需要重视的,才是你们的终身大事!
(四) 问:现在有个慈善家叫陈光标,捐出的善款已达几亿人民币。但他做慈善非常高调,比如,他会砸掉自己的大奔,要求员工和他一起骑单车上下班,以此提倡低碳环保;或者他本人五音不全,却办了一场个人演唱会,给参加演唱会的农民送猪、送拖拉机、送红包……如今不少舆论都抨击他是在作秀,不知道在佛教里,是否赞成这种高调的慈善行为?
答:关于他的有些报道,我也看过,但具体情况是怎么样,我没有详细了解过,所以不敢妄自评论。
总的来讲,假如自己所做的善行,真的对别人有利益,就算高调一点也无可厚非。像比尔·盖茨、巴菲特,他们举办的慈善晚宴,也都比较高调,在很多公开场合,也常常宣扬慈善理念,这一切不但不值得抨击,反而理应随喜。
当然,一个人的善行若是表里不一,有很多漏洞的话,慢慢也会被人们发现的。如今中国的慈善,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前不久,创立“壹基金”的李连杰就说:“中国的慈善,若想达到美国的标准,起码还需要三十年。”的确,如今慈善缺乏相应的立法,因此,有些慈善家的慈善行为,确实还有待规范化。
不过,按照佛教的观点,一个人的善举只要对众生有利,哪怕高调一点,也没什么大问题。毕竟别人一般不敢出头露面,他却顶着众人的攻击,为了利他而不顾自己,这种精神相当可贵。当然,也有些人打着慈善的旗号,为了自己而大肆敛财,种种行为特别恶劣。所以,这些方面很难下定论,大家需要睁开智慧的眼睛,然后细致地作取舍。
(五) 问:我是经管系自然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直以来,我很崇尚佛教的慈悲观等教义,但近年来,当我出入一些旅游景点,发现宗教逐渐被商业化时,觉得很愤怒、很痛心,甚至会敬而远之。请问,您如何看待现在宗教商业化的问题?正统的佛教,未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应当怎么样立足?
答:你这个问题很好!你的感觉跟我有一个地方相同,就是看见许多宗教场合被商业化时,自己很痛心、很伤心。但不同的是,我并没有特别愤怒,也没有对谁生气,因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说是众生的共业所致。
当然,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个问题。现在汉地许多寺院,都在卖门票,人们花了很多钱进去以后,基本上听不到佛教的教义,只是看到一些佛像。这些佛像在他们眼里,好像也跟美国白宫旁边的华盛顿塑像,没有什么区别,寺院完全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这种现状令人悲哀。
其实,我在极个别寺院也讲过,现在有些寺院,根本不需要很多钱,该造的殿堂已经造完了,出家人也没有用过这些钱,那么,供养三宝的钱都哪里去了?大家应该好好观察。作为当地政府,最好不要把寺院当成赚钱的工具。如今很多寺院没有自主权,好多决策都是政府在操控。游客去寺院买门票的钱,大多数也落到了政府手里。就算是为佛像贴金、对佛像作供养,钱也不一定100%都能用上。
而我们藏地,除了极个别的大寺院以外,到目前为止,许多寂静地方的寺院,并没有沦为旅游景点。有人去那里朝拜的话,不用买门票,而且有法师讲一些佛理,让大家回去时内心满载而归,原来对佛教不懂的地方,这次终于恍然大悟了。可是在汉地,据说有些老板把寺院全部买下来,让一些人假扮成和尚,花言巧语地骗游客,让这些人掏很多钱求保佑,结果钱却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这种现象特别可怕!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再次呼吁:佛教道场跟旅游景点要分开。旅游景点,可以让旅游局来管理;而佛教道场,谁都可以去,不用买门票。进了佛教道场以后,大家不仅可以朝拜佛像,同时,还要有法师给他们讲经说法。
如今想了解佛法的人特别多,包括大学生等年轻一代,也对佛教非常感兴趣。然而,现在最缺的是什么?就是传法的人。假如出家人把佛教最简单的慈悲观、利他观,经常给大众灌输,那么别人去寺院哪怕只有一次,也能对他的一生都有帮助。
(六) 问:我是服装设计班的学生,是个无信仰主义者,今天的问题若有冒犯,还请您谅解。现在科学证实,动物蛋白质可使人体更强壮,但佛教却不主张杀生;科学认为,人的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而佛教认为生命是在不断轮回。那么请问,您觉得科学发展与佛教文化怎么样共存呢?
答:我特别喜欢非佛教徒的问题!你们的提问,有时候对我似乎更有价值。
佛教与科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科学分为三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智科学。其中的“心智科学”,在20世纪以前,科学家研究得很少…
《湖南师范大学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