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文化的價值觀——青海師範大學演講

  佛教文化的價值觀——青海師範大學演講

  『 2011年11月7日下午 』

  

  頂禮句:

  

  大悲攝受具诤濁世刹,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今天能有機會與青海師範大學的各位老師與同學一起共同學習研討,我感到非常高興!

  高興的第一個原因是:青海師範大學,曾是澤丹夏忠尊者等諸位前輩大德傾注關愛精心培育、扶持的學校,加之該校諸位老師兢兢業業、孜孜不倦地教書育人,目前已經取得了可喜的豐碩成果。時至今日,該校已經成爲藏族民衆心中具有良好口碑與聲望、綜合實力極強的大學。

  

  高興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們這些身著佛陀袈裟的出家人,能融入這樣的校園中,與各位同學一起促膝互動,平等交流“佛教文化的價值觀”這一課題,的確令人欣喜。

  

  我今天的發言主要包括以下叁個內容:我的感受、佛教的價值以及我的希望。

  

  一、我的感受

  

  目前的現狀已經告訴我們,藏族知識分子群體,也即受過大學以上教育的老師與學生們,都應該重視佛教與文化這兩大主題。

  

  1、傳承藏文化勢在必行

  

  首先,我們藏族的語言與文化,在某些程度上,正面臨著日益衰敗的局面,想必在座諸位心裏都很清楚。如今藏族人的群居區域,主要分布在一個自治區、十個自治州與兩個自治縣。具體爲:西藏藏族自治區,青海省的海南、海北、玉樹等六個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的阿壩藏族自治州與甘孜藏族自治州,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等十個自治州,以及甘肅的武威天祝自治縣與四川的木裏藏族自治縣。這些地方,被統稱爲藏族集聚地。

  

  但遺憾的是,這些地區不懂藏文與藏語的人,卻爲數衆多。按理來說,無論是藏族自治縣也好,自治州也好,還是自治區也好,用藏文來完成日常事務,用藏語來溝通交流,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但在目前的一個自治區,十個自治州與兩個自治縣中,包括政府工作人員、學校老師以及各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在內,能運用我們自己的母語來工作、學習、生活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不僅如此,你們也很清楚,在很多藏族聚集地,藏文與藏語也在逐漸被人們遺忘,並大有退出曆史舞臺之態勢。

  

  以這個地方爲例,此處雖與宗喀巴大師的故鄉——塔爾寺毗鄰,但據說這一帶的人都只會說漢語,而不會說藏語。昨天一位出租司機就告訴我:“塔爾寺的有些僧人,雖然念經發的是藏音,卻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念內容的意義。寺院附近的藏民,也都不會說藏語。”

  

  與之相仿,我們甘孜藏族自治州,自古號稱有“十八嘉絨部落”等衆多藏族群居地。從得榮的澤讓頓珠撰寫的曆史看來,這十八部落的領地,大多遍布于如今超過甘孜州十多個縣的區域。但現在逐一觀察,有些地方已經完全漢化,有些地方除了還保留著熏燒桑煙、供灑龍達等少許藏族風俗外,藏族的文化,特別是藏語言,大多已經從基礎上徹底退化。

  

  作爲藏民族的子孫後代,我們將來的命運與前途,實在令人堪憂。如何才能尋找到一個萬全之策,是每個人都應該深思的課題。

  

  我不得不擔心:再過十年、一百年或者兩百年,恐怕我們藏民族所在的很多地方,就會流傳著這樣的說法:“這個地方曾是藏族人的聚居地,如今已經是其他民族的生活區了……”這種憂慮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可能性極大。

  

  事實上,作爲宗喀巴大師故鄉的原住居民們,已經退化成了不懂藏語的人,這又怎能不讓人哀傷、遺憾?隨著曆史演變等因素的影響,這一趨勢大有越演越烈之勢。

  

  像清朝,曾是一個橫跨200多年之久的朝代,當時的統治階層,掌控了從公元1636年,直至辛亥革命之間的國家大權。整個大清王朝,都是由滿族人執政。當時的政府公文,也全部用滿文撰寫。

  

  但在辛亥革命之後,政權又回歸到漢族人手中。在辛亥革命爆發的1911年,孫中山建立了新的政權,至今(2011年)已整整有100年的曆史了。在這100年間,衆多清朝的王權統治者,包括順治、雍正、康熙等皇帝統領的所有王朝沿襲下來的滿族文化,也從根基上徹底坍塌。盡管當時的政務公文與文化領域等,一律棄用漢文與蒙文,而唯獨使用滿文,卻仍然無法阻擋滿文徹底走向衰落的結局。

  

  如今,黑龍江省文史部門,保存了大量的滿文文檔,卻找不到可以看懂其中內容的人。據2009年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認識滿文的,僅有幾個七老八十的老年人。這一現狀,已經是全球公認的事實。

  

  滿族人口數量有1000萬之多,遠遠超過了藏族人口數量。但他們的語言文化,卻仍然會遭到近乎滅頂之災的變異。所以,希望在座各位都能獨自靜下來好好想想:再過100年之後,我們藏族的語言文字,還能像現在這樣完好如初嗎?

  

  如今存在著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在藏族地區生活工作的漢族人不計其數,但他們卻絲毫沒有藏化的迹象。以我所在的地方喇榮五明佛學院爲例,在喇榮修學藏傳佛教長達二十多年以上的漢族僧尼與居士不在少數,但其中卻沒有一個人變得只懂藏語,而不懂漢語。而在漢族地區學習的藏族大學生,或僅僅在內地城市工作五六年的藏族人,卻在回到家鄉之後,變得完全不會說藏語,或即使會說一點點藏語,也是不倫不類、半藏半漢、語言混雜的非標准口語,根本不會說一口標准流利的藏語了!

  

  在我看來,在座的大多數師生,都應爲本民族文化地位的流失,承擔一份責任。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樁大事!

  

  如今很多存留于世的滿清文檔,也因爲缺乏認識滿文的人而一直藏在“深閨”。最近,日本一個研究中心在研究現存的大量清朝文檔時,需要將這些文稿翻譯成其他文字,但據他們說:即使100個人一起翻譯100年,也不可能完成這樁浩大的工程。

  

  試想,如果按照藏文化目前的發展趨勢進一步演化下去,我擔心恐怕有一天我們的《甘珠爾》與《丹珠爾》等珍貴文化寶藏,也會因語言不通的障礙而沈睡在史料庫中,最後不得不求助于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救援。

  

  在座的大多數,是師範學校的學生,你們將來都會成爲學校的老師。在老師的隊伍中,既有令人終身難忘的出類拔萃者,也混雜著不少誤人子弟的敗類——不僅將學生引入歧途,自己也沒有一點點世間的人倫道德、知識學問,更不要說出世間的種種功德品行,只是裝腔作勢地欺騙學生而已。

  

  今年夏天,我偷偷去了一趟我們當地的學校。爲了不被人認出,我用披單蒙著頭,所以別人也毫無戒備。盡管那天是星期五,但所有老師閑散地呆在草地上,一邊喝著啤酒,一邊打著牌。所有學生則留在教室裏,其中有一些正坐著抽煙。全體師生們就是這樣打發著時光,消耗著生命。他們的言行舉止,真是讓人打心底裏感到失望!

  

  2、重視藏傳佛教是當務之急

  

  另外,在如今的許多藏文大學或大學的藏文系中,對佛教或藏傳佛教有所研究的人,真是少得可憐。在我看來,他們非常有必要在此方面投入一些心思。

  

  因爲“佛教是無與倫比的如意寶”,這是世間公認的比喻。正如“兒子不用父親誇贊,而應由仇家誇贊;女兒無需母親表揚,而應由婆家表揚”的說法一樣,雖然我也認爲我們藏族自己的藏傳佛教有著鮮明的特色與優點,但這卻無需由我們自吹自擂,王婆賣瓜式地向外人兜售藏傳佛教的特長。很多漢族人、美國人以及日本人等世界許多其他民族的人,已經親自從中嘗到了甜頭。他們通過學習、鑽研與修持,都使心靈獲得了極大的收益。

  

  與之對比鮮明的是,如今我們藏族的大學教師們,卻並沒有對藏傳佛教加以重視。隨之而來的,是所有學生對佛教的一知半解乃至茫然無知等現狀,這怎不叫人備受打擊、遺憾之至?

  作爲藏族大學的師生們,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藏文化的根,就是佛教。如果沒有很好地精通佛教,對藏文化的了知,就只可能是不夠透徹、全面,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有所欠缺的。雖然在短暫的一生中,很難對佛教有一個全面的認知,但了解其中的一部分或哪怕一點點,卻是很有必要的。

  

  最近,我去了內地的很多大學,那裏的師生們確確實實對藏傳佛教,有一定的學修、研究與修持。在他們詢問問題與相互研討的過程中,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們那種令人稱歎的覺知與體悟。反過來,我們藏區一些學校中的知識分子與廣大領導們對佛教的認知,卻遠遠達不到如此水准。這都是因爲“文革”期間,很多人公然叫囂“佛教是迷信不是真理”之類的口號,並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余毒延續至今的後果。

  

  事到如今,個別學校的人不但自己不學修佛法,還進一步攻擊、汙蔑佛教,認爲“佛教是荒唐的迷信”之人,也不在少數。

  

  雖說言論是自由的,如果理由、論據充分,提出反對意見也無可厚非。但假如詳加觀察就可以得知,他們自說自話的那些言論的根據,都是不符合事實與真理的胡言亂語。因爲他們對佛教既沒有機會加以研究,更沒有時間長期抉擇,既沒有興趣,也不懂真理,只是一味地信口開河而已。

  

  我本人在長期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你們作爲藏族青年,若能從年輕時代,就開始各自利用自己的母語,來認真修學佛法真理,尋求、感悟、體會父輩們傳承下來的清淨傳家寶,不會有其他民族的人學習佛法那麼大的障礙,至少消除了語言這個難以逾越的鴻溝。

  

  如今國外的很多人,正艱難地克服著種種難以想象的艱辛,努力地修學著藏傳佛教。以我所在的佛學院爲例,美國等許多國家的大教授、博士生、博士後以及研究生等,正紛紛湧向這裏,他們都情不自禁地對藏傳佛教的種種特色與優越性交口稱道,其中有些人甚至在這裏削發出家,並留居至今;有的人則選擇在這裏住上兩叁年,其間刻苦學習鑽研藏傳佛教。

  

  我不止一次地想到:如果我們本民族的…

《佛教文化的價值觀——青海師範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