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報應錄(唐湘清居士)▪P2

  ..續本文上一頁學問很淵博,尤精通佛教內典,對于術數黃老等學說,也很有研究。元太祖成吉思汗在行軍之前,每次都要請楚材占蔔得失,

  元太祖聽了耶律楚材的話,下令不要燒殺全城預言常能應驗如神,所以成吉思汗對他十分倚重信任。有一次,元軍征伐東印度,行軍到鐵門關地方,發現一只有角的獸,身形似鹿而尾巴像馬,發出人聲,對元太祖的侍衛說:“這地不宜再進攻,請你們皇上早日收兵爲妙。”成吉思汗覺得大爲驚奇,向楚材請教,楚材回答說:“這是世界上難見稀有的瑞獸,它的名稱叫做角瑞,能夠說各地的方言,好生而惡殺,這是天降祥瑞,以示皇上,願皇上承順天心而保全民命。”成吉思汗聽了,立刻收兵回國。當時各地州郡的官吏,大多很暴虐,常常任意殺人,甚至奸人妻女,取人貨財,楚材聽到各地政治黑暗的情形,不禁痛哭流涕,就向元太祖上奏,下令各地州郡,官吏不能隨便殺人,凡死刑一定要報經皇上核准,違者官吏處死。這樣以後,各地官吏暴虐的惡風,才漸漸的改變,元太祖南征的時候,楚材奏請製備招降的旗數百面,發給降順的民衆,使他們各歸故裏,因此保全了很多的民命。後來元太祖率軍攻打汴梁(汴梁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帶兵的武將,爲了報複金人的持久頑抗,主張要燒殺全城,楚材就向太祖上奏說:“皇上用兵的目的,是要獲得土地與人民,如果燒殺全城,那麼得了土地而無人民,又有什麼用呢?”成吉思汗還是猶豫不決,楚材又繼續進谏說:“奇巧精美的工程,厚藏財寶的富戶,都荟集在這城中,倘若燒殺全城,我們將一無所獲,豈不可惜!”太祖聽了很有道理,就取銷屠城的原議,下令只辦城內顔氏的罪,其余一概不究,這樣保全了一百四十七萬人的性命。當時被俘而逃亡的人很多,元軍下令,凡收留或資助逃俘的人,必滅其全家,楚材又向太祖上奏說:“河南既已平定,人民都是皇上的赤子,他們逃也沒有地方可以去,怎麼可以爲了一個俘囚,因而連死數十人數百人呢?”太祖聽了楚材的奏言,就解除了原來的命令。楚材襄佐軍國大事,官拜中書令,死了以後,追封廣甯王。他的兒子鑄,位至左丞相,孫兒十一人,也多數做了大官。

  我們看耶律楚才的一生,因爲精通佛法,所以雖位至大臣,但並不是以做官爲目的,而以救國救民爲急務。他爲了阻止元軍燒殺汴梁全城,因正谏不能使元太祖接受,就以“奇巧厚藏”的物欲,打動了元太祖的心,使汴梁免除了大屠殺的災難,至于逃俘免究,更保全了不知凡幾的人命。耶律楚材的功德,不僅如此而已,當蒙古人初入中國的時候,本來要殺盡漢人,把中國變爲牧場,幸而耶律楚材深明佛法,谏止了蒙古人的殺機,我們漢族能存留于天地之間,固然是耶律楚材之功,也可說完全是靠了佛法。僅從這一點看來,佛教對于中華民族的貢獻,實在太大了。(取材自曆史感應統記譯語改作)

  4.顔太夫人權變急赈

  顔太夫人是清代顔淨甫先生的母親,秉性仁慈,教子有方,如用現代的名詞說來,真可稱得上一位模範母親了。當顔淨甫最初做官的時候,擔任山東平度的知縣(知縣相當于現在的縣長。)

  廉明慈惠,有古代循吏的美風,顔太夫人在官署中受兒子的奉養,常常以愛民便民,教訓她的兒子。乾隆某年五月,顔淨甫因公事晉省,忽然縣境發生大水,城外鄉間的房屋,淹沒了無數,鄉民爲逃避水災,蜂擁奔入城中的,不下數萬人,豈知大雨不停,水勢愈漲愈大,縣城也幾乎將要被洪水淹沒,災民們因爲沒有食物,以致號哭之聲,震動天地。這時縣府衙門裏的官員,因知縣(即縣長)不在城中,大家都束手無策。顔太夫人看到這種情形,主張開啓常平倉的米谷,(常平倉是當時政府儲藏糧食的米倉),用以赈濟饑餓的災民,可是按照當時政府的嚴格規定,常平倉的米谷,一定要報請省級長官核准以後,方才可以開啓,所以衙門的官員們,都不敢遵從顔太夫人的主張去做。顔太夫人就向他們解釋說:“常平倉的設立,本來是調濟急需之用,現在我們眼看數萬的饑民,嗷嗷待哺,倘若一定要報請上級核准,恐怕很多的民衆,馬上要變成餓鬼了。如果上級政府要查辦我們未奉命令的擅自行動,我願意一人擔當過失,不要你們負任何責任,況且我家中頗有財産,若上級追究擅自散發的倉米,我可變賣了家産賠償。可是衙門的官員都 很怕事,深懼上級政府查究,大家還是吐舌不敢作聲。于是顔太夫人再斬釘截鐵的說:“有事我一人擔當,你們千萬放心,不要怕連累!”官員們因爲顔太夫人這樣的堅決,不得不遵命而行,馬上開啓常平倉,把米谷一包一包的完全散發給災民,一時歡聲雷動,災民們都得慶更生,城中的富紳們受了顔太夫人的感動,也都自動的捐出家中存谷,以助官府的不及。過了七天,洪水開始退落,存谷也已散盡,這時知縣顔淨甫在省城得到了水災的報告,急忙趕回縣城,縣府的屬員向知縣報告散發常平倉米谷的經過,顔知縣聽了,滿面笑容的對屬員們說:“我母親要你們這樣做,那是十分正確的,趕快爲我繕具呈文,向省級長官報告經過,我當即派專人回家變賣家産,以便賠補常平倉的米谷,你們是沒有責任的,大家可以安心。”那知呈文禀到上峰,省級長官撫藩大爲驚駭,竟奏請皇帝以擅動倉谷的罪名,將顔知縣撤職查辦,幸而皇帝英明,對于顔氏母子之所爲,大爲嘉許,未將省方的奏請照准,下令所動倉谷准作正項開支報銷,不必賠補,並頒賜顔太夫人匾額,以示激勵。顔淨甫感激皇上的洪恩,更奮勉爲善,後調濟南府知府,不久擢升貴州省的巡撫。他的兒子顔檢,由部曹升至直隸總督,孫兒伯焘,由翰林出身而任福建總督,其余孫輩中擔任內官詞林部曹,或外任監司郡守等官職者更多,這都是顔太夫人積善所獲的好報。

  衙門官員們遵照顔太夫人的意旨,把常平倉的米谷散發給災民,一時歡聲雷動。

  顔太夫人的事迹,給我們的啓示,就是懷抱救人的悲願,僅有仁慈的心腸還不夠,更宜具有勇于負責的果敢精神,方能達到救人的目的,倘若畏畏縮縮,不敢擔當責任,不僅難以救人,且往往因而贻誤時機,釀成災禍。我們靜思社會上過去發生的不幸事件,每因主其事的公務人員,自己不敢稍負責任,事事都要向上級請示,以致遇到緊急災禍,不能及時防救。若顔太夫人以一女流,竟能在事起倉卒的災難中,毅然獨當重責,及時拯救數萬災民,免于餓殍,可知做一個菩薩,應具足“智”“仁”“勇”叁達德而後可。(取材自坐花志果譯語改作)

  5.胡封翁公門好修行

  清代太守胡向山的封翁胡老先生,在江蘇金山縣擔任審判官的職務,素行忠厚廉潔,從來不屑做貪汙舞弊的事。有一年,金山縣發生一件強盜搶劫的案件,被害人受傷致死,經政府捕獲盜犯首從共叁十余人。當時的法律很嚴厲,凡是強盜傷人,不分首犯或從犯,一律都要處以斬首的死刑。胡封翁承辦這件盜案,看到那盜犯叁十余人,都是失業的貧民,不忍看他們都受斬首的極刑,就判決主犯二人斬首,其余一律都判充軍邊地的流刑。可是縣官認爲判得太輕,封翁向縣官解釋道:“這件雖是強盜搶劫案,但看他們的供詞,並非累次犯案的積賊。至于被害人受傷致死,是因爲黑夜裏慌忙推跌致傷而斃命的,不是刀槍殺死的,這樣的犯情不算很重,似乎可以輕辦。”然而縣官恐怕會受到上級政府的嚴厲駁斥,不敢批准封翁作的判決。封翁再向縣官進言說:“如果受到上級的駁斥,請你把我解到省裏去,辦我輕縱盜匪的罪名就是了。”縣官聽了很受感動,和顔悅色的對封翁說:“你既然肯爲民請命,我豈獨沒有仁慈的心呢!”就批准封翁所作的判決。

  胡封翁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公門裏面好修行……。

  這件盜案報到省方,果然駁回,饬令另行更審,封翁就寫了一篇洋洋千言的呈文,詳細說明原判的理由,向省級頂上去,複經駁斥,經過了叁駁叁頂,巡撫大爲震怒,下令提案親訊,並饬縣官到省,勢將予以撤職查辦,縣官大爲恐懼,歸罪于胡封翁,可是封翁問心無愧,卻很鎮靜,願意跟隨縣官一同到省,並且說:“如果省方認爲我們輕縱盜犯,要辦我們,我當一人負責。”縣官就與胡封翁同行,到了省裏,縣官谒見巡撫,巡撫呵斥他不該輕縱盜犯,聲色俱厲,縣官只得頓首認錯,巡撫說:“你到任不久,誰教你這樣的呢?”縣官答道:“這是胡審判官承辦的盜案。”巡撫問:“胡某有否跟你同來?”縣官答:“他現在候于門外。”巡撫冷笑的說:“我本來懷疑是貪官汙吏的納賄枉法,果然如此,我當親予訊究。”立即饬令衛警把胡封翁從門外帶進來,巡撫厲聲的問:“你是擔任審判官的,怎麼不知強盜傷人致死,應該不分首犯或從犯。一律都要判決斬首的死刑呢?”胡封翁答:“我知道法律固有如此的規定,但其中也有輕重之分,應當權衡,不可一概而論。”巡撫更怒形于色的說:“同一強盜傷人,怎麼還有輕重之分呢?”封翁回答道:“法律上對于積年的巨盜,在明亮的燈火下用刀槍殺死事主,固然要處以死刑;但是像這件盜案,都是失業的貧民,爲饑寒所迫,以致誤觸法網,至于被害人的死,是由于黑夜中的慌亂推跌而起,並非有意用刀槍殺害,這樣的情形,似乎可以稍從寬辦。”那知巡撫聽了封翁的辯解,更拍桌大罵的問:“你得了強盜多少的賄賂?竟敢替他們巧言開脫呢?如果不說老實話,要用棍子打你了。”胡封翁叩首的回答:“若說下吏有意替強盜開脫,下吏不敢辭其罪,至于受賄枉法,下吏是素來不屑做的,不要說像這樣的巨案,就是鬥毆的小案,下吏也不敢昧著良心作事。”巡撫聽了,忽又強作笑顔的問:“你既然沒有受強盜的賄賂,爲什麼要辦得這樣輕呢?”封翁對此不願回答,經過巡撫的一再訊問,才回答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公門裏面好修行。諒巡撫大人一定讀過歐陽修的泷阡表,歐陽文忠說:求其生而不得,那麼死者與我都無遺憾了。…

《因果報應錄(唐湘清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