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報應錄(唐湘清居士)▪P5

  ..續本文上一頁看到屋上有無數身披金甲的神,因此不敢進門侵犯。這樣政府官員及地方上的人,才都深信金老板因爲平日積德行善,因而有吉神護佑,免于盜劫。從此政府不但對金老板再也沒有懷疑,還頒贈一塊匾額,獎勵他平日的善行。(取材自感應篇注證)

  12.楊榮先祖志存拯溺

  楊榮是明朝時代福建省建甯縣人,他的祖宗叁代都是劃渡舟的船夫,直到楊榮這一代,才讀書做官。在我國科舉時代,讀書做官是最高尚的事,不像現代讀書人的不受重視。所以我們中國人的舊觀念,一個人能學優而仕,必定是祖宗積了陰德。現在我們來談談這位楊榮先生?他的祖上做了怎樣的好事?

  別的船都爭著搶撈財物,楊家的船只搶救水中的人。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真是多災多難,天氣久不下雨,會發生旱災,雨下得太多,又會發生水災。法華經上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真是很有道理。並且娑婆世界的人心又特別險惡,有時發生了災禍,常常會有惡人乘火打劫。當水災發生的時候,洪水沖毀了房屋,溺死的人們,居民的財物,都隨著滔滔的洪水漂流滿河,很多搖渡舟的船夫,都乘機大發水災的橫財,爭著撈取漂流在河中的財物,滿載而歸,可是楊榮的曾祖及祖父,雖是貧窮的渡舟夫,卻不爲滿河的橫財而動心,一些也沒有撈取河中的財物,只是全心全力救渡水災中沈溺的人們。那許多從沈溺中被救出的災民,因爲都是家破人亡,也無法報答救命的恩德。因此其他撈取財物的渡舟夫都成了富人,獨有楊榮的曾祖及祖父,只救人而不撈財,還是貧窮依然。鄉人們認爲姓楊的渡舟夫錯過了千載難逢發財的好機會,暗暗譏笑楊氏父子真是大傻爪。

  到了楊榮的父親一代,家境才漸漸的寬裕。有一天,一位道人經過楊家的門口,對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父親及祖父積了很大的陰功,子孫應當貴顯,最好把你父親及祖父葬在某地。”楊家按照指示的地點安葬,就是現今的白兔墳。後來楊榮誕生,自幼讀書很聰明,二十歲就考中了科舉,官做到了叁公,皇帝還追贈他祖父及曾祖父同樣的官階。子子孫孫很興盛,在社會上都有美好的聲望。(取材自懿行錄)

  【湘清按】一般世俗認爲大傻瓜的人,往往實際上是大智慧的人,如揚榮的曾祖父及祖父,即是最好的例。還有世人不知積德行善,只迷信風水,殊不知行善的人,自然能葬善地,若作惡多端,講究風水亦徒然。俗語說:“福人葬福地”,從以上的故事,亦可得一有力證明。所以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惟以勤行衆善爲急務,不必迷信風水及星相。

  13.王翁赈饑子死複生

  清代王文簡是浙江省吳興縣菱湖鎮人,他的祖先某翁,富有資財。王翁青年時,二十歲就結婚,婚後十多年中,接連生了九個兒子。可是那九個兒子,都是呆頭呆腦,沒有一個聰明的。俗語說:“癞頭兒子自己的好”,王氏夫婦對這九個蠢裏蠢氣的寶貝兒子,也都愛之猶如心肝呢!

  乾隆某年,發生大災荒,民衆餓死的很多,哀鴻遍野。即使沒有餓死的人,也個個都面現菜色。王翁變賣了家産,赈濟鄉民,救活了很多人,大家都感謝王翁真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原來王翁夫婦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尤笃信觀音大士,所以能慷慨的傾財濟人,毫無吝啬。六度萬行,布施第一,王翁確已依教奉行。

  事情有出于意料之外的,從此以後,王翁的長子,竟染了急病而死,不到幾年,九個兒子都相繼夭亡,啊!王翁是一個虔信觀音菩薩的善士,並且曾傾盡家財,救活了很多的災民,怎麼行了好心沒有好報呢?難道菩薩沒有靈感嗎?王翁夫婦受了這樣兒子喪盡的钜痛,悲傷極了。觀音大士安慰他們說:因爲赈饑的陰功大,九個魔鬼都收回了,將有貴子降生。

  佛教徒孜孜向善,反而受到意外的災禍,這是對于他信心是否堅定的一個極大考驗。王翁夫婦畢竟是信仰極堅的虔誠佛教佛,雖連年疊遭喪子之痛,幾至有絕嗣之虞,可是他們對于觀音菩薩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還是每日晨夕照例在大士像前,虔誠禮拜禱告。有一天,並且作了一紙疏,焚于大士像前,文詞頗爲哀傷。

  就在王翁夫婦于觀音菩薩前上疏的當夜,王翁做了一個夢,夢見身穿白衣的觀音大士,慈祥的對他說:“你以前所生的九個兒子,是九個魔鬼,都是敗子,因爲你們的祖上有隱惡,所以要有九個敗子來敗家。後來你變賣了家産,赈濟災民,救活了很多人,陰德很大,所以上天把九個魔鬼都收回,不久以後,將有文曲星降生你的家中,不要憂傷,你的前途大可樂觀。”王翁早上醒來,把夜間做的夢告訴妻子,王太太聽了,很驚奇的說:“咦!我也做了同樣的夢。”從此王翁夫婦轉憂爲喜,更兢兢爲善,扶危救困,拯孤濟寡,樂善不倦。

  不到一二年,王妻懷了孕,接連生了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都很聰明,讀書過目不忘,學問都很好。他的後代王文簡公,中了狀元,官至尚書。至今子子孫孫都很顯達(取材自坐花志果)

  14.曹彬戒殺變相

  曹彬是宋朝時代的一位大將,幫助宋太祖平定天下,頗有一番汗馬功勞。

  有一天,曹彬遇見高士陳搏希夷先生,陳希夷是很有學問的人,善于相術,看了曹彬的相,對他說:“你的邊城骨隆起,印堂寬闊,目長光顯,必主早年富貴。所忌的是頤削口垂,沒有晚福,凡出兵作戰,宜開一面之網,或可培植一些晚福!”曹彬聽了陳希夷的一番話,頗以爲然。

  起初曹彬帶兵攻蜀,占領遂甯,他部下的將士都主張要屠城,曹彬嚴令禁止屠殺。士兵們擄獲了敵人的婦女,他下令辟室妥慎保護,絕對不許有奸淫非禮的行爲。到了戰事停止以後,對于有家可歸的婦女,給資遣回;無家可歸的婦女,也都替她們備禮擇配嫁人。因此民衆們都很感謝曹公的德政。曹彬對將士們說:我的病不是吃藥能愈,只要克複之日,大家決不妄殺一人,我的病就好了。

  後來曹彬奉命征伐江南,因不忍生靈塗炭,假病不肯就職。同僚的武將們都紛紛去問候他的疾病,曹彬對問疾的將士們說:“我的疾病,決不是吃藥能夠治愈,只要你們各人誠心誠意的自己發誓,攻克江南之日,決不妄殺一人,那麼我的疾病就可痊愈了。”許多將士們聽了曹彬的話,大家對天焚香爲誓,攻克江南之日,相戒不許妄殺一人。那知這竟爭取了江南的人心,民衆們都箪食壺槳以迎王師,不以武力克複江南,保全了千千萬萬的人命。

  勝利凱旋,曹彬又與陳搏相遇,陳搏對他說:“數年前我看你的相,頤削口垂,那時我認定你沒有晚福。可是現在你的相已改變,口角頤豐,金光聚耀于面目須眉,必能增祿延壽,後福無量。”曹彬問:“怎樣叫做金光呢?”陳搏答:“金光就是德光,其色如紫光晃亮,人若陰德有感,面現金光,眉現彩光,目現神光,發現毫光,色現祥光,其氣外明而內徹,不獨增壽,當蔭子孫遠福。”

  曹彬果然應了陳希夷的預言,晚景甚佳,享六十九歲的高壽而卒,追封濟陽郡王。兒子共有九人,長兒玮、次兒琮、叁兒璨,都是一代名將,幼兒,也追封王爵,子子孫孫昌盛無比。

  曆史感應統紀贊歎曹彬有雲:“其示病也,正如維摩诘經所謂,因衆生病,是故我病,一切衆生疾瘳,我疾乃瘳,存心仁厚如此。古稱叁世爲將,道家所忌,若彬之爲將,正可廣作功德,何忌焉!”(取材自曆史感應統記、德育古鑒、相法秘傳)

  【湘清按】算命相面之道,不僅我國流傳甚久甚廣,即在二十世紀科學發達的歐美各國,也有很多知識分子信仰星相。那麼從佛學的眼光看來,星相究竟有沒有道理呢?一九五九年四月七日之晚,筆者曾訪谒佛學權威某大德于臺北寓所,也曾談及星相問題,據某大德的看法,星相家能預蔔人命運,與佛學上定業的道理相合。那麼佛教爲什麼不談星相呢?因爲佛學雖有“定業”之說,但同時亦主張“心能轉業”,就是說,過去的業力,可由心的善惡而轉變。例如本文的曹彬,起初陳搏認爲他的相有“頤削口垂”之象,應該沒有晚福,那是曹彬原來定業,可是後來曹彬大發慈悲心,戒殺救人,以致轉變爲“口角頤豐”“面現金光”的吉相,晚福極佳,這又是佛學上所說“心能轉業”的最有力證明。

  15.楊自懲忍饑濟困

  楊自懲是浙江省甯波縣人,在縣府的監獄中擔任獄吏。他的存心很仁慈,待人忠厚,辦事守法,尤能公平寬大的管理囚犯。可是當時的縣官很嚴酷,在訊問案件的時候,常常聲色俱厲,甚至嚴刑拷打。因爲古時的政治,行政與司法是不分的,所以縣府衙門也就是執法行刑的機關。

  有一天,縣府拘來了一個犯罪的老百姓。縣官認爲那個犯人惡性很重,命令警衛們押那犯人跪在地上,用竹鞭木棍毆打全身,一時被打得皮破血流,慘不忍睹。犯人受不了嚴刑,表示不服,更引起了縣官的大發雷霆,繼續痛毆。楊自懲看了很是不忍,就跪下來向縣官求情,請求縣官饒恕那犯人。縣官說:“這人違犯法紀,背叛情理,怎得使人不怒!”楊自懲又叩頭向縣官解釋說:“古人有言,如得其情,哀矜弗喜。喜尚且不可,怎可發怒呢!”縣官聽了他的話,很受感動,就把怒火平息下來,停止毆打。

  楊自懲的家中雖很貧窮,但決不收受他人的饋贈,當然更不會做納賄的貪汙勾當。並且遇到囚犯缺糧的時候,還多方的設法救濟。有一次,新到了幾個囚犯,已有一天沒有吃飯,因爲囚犯糧還沒有配到,監獄中也無法立刻供給飲食。楊自懲目睹那幾個新來的囚犯,餓得奄奄一息,很是可憐。要想設法救濟,可是自己家中也沒有多余的米,怎麼辦呢?回家與他妻子商量,他妻子問:“囚犯從什麼地方來?”他說:“幾個都是從杭州解來的新犯,沿途整天沒有吃東西,因此個個都餓得面黃乏力,垂頭喪氣。”他妻子聽了也很同情,夫婦二人決定犧牲了自己炊飯的米,煮成稀粥,分給那幾個新犯同吃。雖然他夫妻因此不能自己吃飽,但奄奄待斃的幾個囚犯,幸而沒有成爲餓鬼,延續了性命。

  這幾個從杭州解到…

《因果報應錄(唐湘清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