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叁)析疑▪P10

  ..續本文上一頁時而淨增,此所謂一體也。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義即如是。

  問:我們佛教一向說有個“無始”的名詞,但雖有無始之名,而未知以何物立無始之相。(冬琴)

  答:頭上這片虛空,請貴居士說個開始,現在拍的皮球,請再指個起頭處

  觀此二者,皆是無始之相。

  問:基督教主張天地是上帝創造的預言,而佛教是說無始以來即有,由此要如何解釋佛教對天地的開始說明呢

  而無始二字如何解釋

  (冬琴)

  答:天地創造,基督教如何說,爲互恭敬起見,避而不談。但佛教並未說,我頭上之天腳下之地,是無始而有,但說一切有相,成住壞空,循環無已。言無始者,乃指真如本性。

  問:假若是有了天地之後,是什麼東西先立有的

  (冬琴)

  答:事非一概,理有萬端,有先發後發者,亦有同時發者,若必皆劃成先後,事理皆非其實,佛學名爲法執。中國哲學,有“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請思一與二當然有先後,所謂二者,乃是兩個一,請問哪一個先有,哪一個後有

  再以物喻,人有兩眼手腳,試問結胎以後,左眼先有,抑或右眼先有

  手足各有十指,再問先有哪一個指

  

  問:有人問,人在此世間念佛,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就生一朵蓮華,確有實事否

  我答他確實佛說的是不錯。可是他要我舉現在有所感覺的事證,不知如何解

  (答童瑞珠)

  答:無法向其證明,此非現量,乃屬聖教量,非凡夫所可解也。書載銅山東崩,洛鍾西應,哭竹生筍,思魚湧泉無非感應道交所起現相。如以古書記載不實,出于臆造,而太陽發現黑子,地球之電波即生變化,新發明之心理測驗機,能斷人語之真假,亦無非一感一應耳。讀書多,見事廣,自不以駝爲馬腫背矣。

  問:我在經上時常看一句“無始以來”,我們每個事情都有開始,爲什麼無始呢

  (林耀堂)

  答:每事開始,乃系有爲法某一部分,及某一段落之現相,非橫遍豎窮,時間空間之開始。佛經上所說之無始,多指無爲真性,是又不同于有爲之某事,欲求部分及段落之開始,亦不可得也。

  問:腦筋、意、心、這叁樣東西不易分開,凡念佛人在二六時中,無思善、無思惡,(即儒家之思無邪)如一張白紙毫無汙染,這樣是腦筋不想事或意念清淨,抑是心不動的作用呢

  (周星元)

  答:佛言心意,乃無形之精靈虛體,腦筋乃物質之器機,兩不相同,無法攝合,若言“不易分開”,則大不然。如機器與電力,分明二事,不有電力,機器何動

  “思無邪。”乃贊歎叁百篇之詩旨,非言心也。禅功之“不思善,不思惡”二句,乃指靜慮無念,此二都屬風馬牛,牽扯不上。再者貴居士學佛,入手宜看佛書,否則毫厘之差,千裏之謬。

  問:友人某君問生死輪回,事涉渺茫,有何可證

  (王志賢)

  答:未能親見親聞之事甚多,不只輪回一端也,一人之知識有限,自力不能及,便謂無有,何啻夏蟲不信有雪,盲人不信有星。有所不知,或從學理探求之,或從經史征信之,或依聖人之言不疑之。學理言“能力不滅”,神識即能力也,不滅必有寄托,舍此必依彼,此證一也。經史如易曰,“遊魂爲變”;傳曰,“鬼猶求食”;史則彭生爲豕,如意爲犬等,不勝枚舉,此證二也。聖言如孔子言“天”言“鬼神”,更累累皆是。此證叁也。世書尚如此,佛經更明白顯記。若抹殺一切,必求親見所聞,試問某友二十年前,當系一小娃娃身相,但我未見難信,請他將小娃娃身相,拿出作證。或是某友夜曾有夢,亦請離開上列叁條拿出現證來!

  問:頃讀貴刊第一五○期載有飼鳥之佛學問答一則,答爲不能飼養等情,學人亦欲作此工業,致此又不敢遽爾實行,茲有鄙見一些如下,若謂困于籠中,失卻自由,但生斯去斯,似亦無傷大雅,如系由天空網捕而來此,也就不同論矣,至于放生園與放生池(何以不放諸海闊天空之處呢

  )是否亦系同等有罪,如此解釋是否有當

  (鄭莫翠瓊)

  答:放生園池所養之畜,多系待人之宰烹者,以救生之心,贖而活之,與爲謀利而囚之,性質何能同等,且放生園池,以近處無水,或水量淺,魚類不便放入,恐爲再捉,實爲不得已之暫設,非爲故意囚之,雞鴨豬羊等,皆系家畜,試想放往何處

  只有圈而待其天年。鳥能高飛遠逃,故放生園中,未見籠鳥。凡事求諸理,理求諸心,真相自明,非可以口頭爭辯也。

  問:佛教中的“因果報應”,“業力牽引”“叁世”之說,敝人認爲對于我們這些世俗人來說,實害大于益;爲何前世做惡,已在地獄受過苦,何必今世再受貧苦、刀兵劫,冤仇、失戀等“注定”之報,如此適足以使一些人努力行善而仍不能改變厄運,因而生退悔之心,且淆亂造一分善因,得一分善果的准則,致使一般人認爲善人不一定皆好報,徒亂是非觀念,我們亦常可見到實例,如以往“南京大屠殺”、“揚州十日”被殺之人難道皆爲惡人(其中很多爲兒童),又我們也常看到某人素行善良,忽遭橫禍等,令人費解

  (蔡祖天)

  答:此一下問,意有四層請分答之。(1)先生更自承認爲俗人,當然有許多誤會,“因果報應”“業力牽引”“叁世”等說,乃宇宙萬有,因緣聚散一定之現象,非任何人所造,更不是佛教所造,不過他人說之不詳,佛教觀察清楚而已。若人認有害有益,從客氣說見仁見智,各自不同,真實語說,皆是迷惑錯亂,認識不清,顛倒其語耳,與佛無幹。(2)先生所言今受之報、“失戀”一條,指夫妻失戀耶

  抑“邪淫”失戀耶

  語意未明,除外不論。請言其余,茲反問四時,春暖夏熱秋涼冬寒,人所共知。農曆四五六謂之夏,十、十一、十二,謂之冬,至秋七月,應該天涼,爲何尚熱

  至春正月應該天暖爲何奇寒

  晝間下午二時最熱,爲何不在上午

  夜間子後二時最涼,爲何不在子前

  先生如不能解,另設一問,法律執行徒刑數年,改悔假釋爲何尚被褫奪公權數年

  豈不令改悔者生恨,明乎此,則知乎彼。(3)中國風俗,孝爲善首若孝子做盜,法律能因其孝,面不判以竊盜罪乎

  善歸善報,惡歸惡報,各歸各事,斯方謂之不淆亂,有准則。(4)此即須統觀“叁世”之行,“業力牽引”之力,行有真僞,力有強弱,情極複雜,毫厘不爽,若與先生言,十日難盡。今以世間聖人之言解之,書有“積善”“積惡”“余慶”“余殃”,諸訓,祈細玩“積”“余”二字,再參四時寒熱之理,或可悟矣。

  問:佛教謂人之眷屬聚會,朋友相交等,皆是恩仇報複,那麼如我們由相命學中知道我們個人是與家庭中或父母,或兄弟姊妹中人注定以仇報複,豈不可悲,豈不與儒家“孝悌之道”相違,所以我認爲“因果報應”,“業力牽引”“叁世”之說實在害人不淺,爲何不在地獄中受苦就夠了就算了,如果只有這一世,沒有過去世,沒有未來世,大家只守“先王王道”以及“先王之言”,種一粒豆,得一粒豆,種一棵瓜,得一棵瓜,絲毫不相欺,豈不甚好,所以我深深後悔知道一點佛學(也許我學得不夠,但已不敢再前進一步了)。(蔡祖天)

  答:此亦分段落答覆,(1)先生既說眷屬皆是恩仇,爲佛教主張,又說由相命所知,究竟此二者,誰負說話責任

  又說“以仇報複,豈不可悲”,先言恩仇,此爲何將恩字刪去,預知報仇,固然可悲,預知報恩,豈不可喜。“注定”二字,不知指何人注定,莫非又誣賴是佛注定耶

  忽又言:“與儒家孝悌之道相違”,佛教人殺父殺兄乎

  如無之,相違個甚麼

  (2)重申“因果報應”“業力牽引”“叁世”“實在害人不淺”,先生既舉儒家,自然深通儒書,試問“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是否爲言因果

  “自作孽,不可逭”,是否爲言“業牽”

  “禱尼山”而降孔子,“遊魂爲變”,“公子彭生變豕”是否爲言叁世

  此不過略舉一二而已。(3)先生喜歡只有一世,不要過去未來,但是空喜歡,事實卻不符合,儒家二十四史,記載前生後生者累之,今之科學,又言能力不滅,先生信儒,是佛與儒違,自又願地獄受過了就了,試問既不信將來,教誰入地獄,豈非自語矛盾。(4)“守先王之道及先王之言”,“種一粒豆得一粒豆,種一粒瓜得一粒瓜,絲毫不欺”,請問種豆種瓜之喻,是何先王所言,祈詳查明見告爲禱。(5)“深悔知道佛學”“我已不能再進一步了”此等于飲水聞知水中有蟲,食菜聞知有農藥,忽生後悔,便思以後不敢再聞衛生之道相同。

  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有“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四句,空色分明二事,何說不異,“不異”二字細玩,有或可相似之意,尚能想其大概。繼而又說“即是”,此是肯定之語,便難了解,希望能用科學方法說明。(美國某學者)

  答:事有體系,理如其實,便是科學。佛經文字,尚分科判,理論絲絲入扣,有其自身之科學。不必削足就屦,牽強附會,反而取椟還珠,茲將四析而答之:一、“色不異空”;眼能視到之色體,最小者,如兔毛之端一塵,亦系衆塵合聚,若以上下四面中等七分之,名爲水塵,謂一塵可以入水也;再七分之,名金塵謂可入金屬體也;再七分之,名極微,亦名鄰虛,虛者空也;再七分之,名極微之微,既不得見,不可分矣。是聚之則成色,析極則成空,聚色本無實體,故曰“色不異空”也。二、“空不異色”;極微之微,空無所見,可謂空矣,然此空相極微之微,若動蕩而聚,又可由極微,節至金水兔毛,是此空能幻相,故曰“空不異色”也。總結,照色見空,不必析時,反之,照空知色,不必聚時,此俗谛釋也。叁、“色即是空”;性本空,因無明而起叁細相,一動作業相,二能見相,叁境界相。覺性是空,境相是色,而境色實爲性空妄幻,故曰“色即是空”也。四、“空即是色”;真如隨緣不變,能隨無明,而起九界妄法,又如明鏡,能現萬象,而萬法非爲外有,乃真空而具妙有,故曰“空即是色”也。總結,此真谛釋也,是四句專爲五蘊之色心二法作注,解此者甚多,此不過一…

《佛學問答(叁)析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