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在是科學時代,佛法會能救國救民嗎
佛法講得雖然天花亂墜,我不相信能比原子彈有效用
(梁拳石)
答:我不解尊意所說之救國及科學範疇
只好揣摩風氣,代擬其說。尊意或謂救國救民須科學,而科學必限于聲光化電機械原子彈。若果這樣主張,所有立法考試司法監察教育醫學農業文學藝術會計等製度,皆不是聲光化電機械原子,那便一例不能救國救民。何獨來責佛學
但尊意所問我亦有個疑點,就是“救”之講解,不知是要人活
是要人死
若是要人活,我也不相信原子彈會比佛學有效用。問:印度是佛教策源地,竟致亡國若幹年,中國梁武帝最崇佛法,也鬧了一個國破身亡。這些事實足見佛法治國沒有用。(梁拳石)
答:國家問題,原系多種機構配合,不是單靠某一部分推動。梁武帝若不背盟收納侯景,安有臺城之厄
而背盟納叛,究于佛學何幹
此真同裁縫做壞了衣裳,卻向廚子身上問罪。先生既認佛教誤國,又熟讀曆史,如漢明帝唐太宗俱崇佛法,其國威遠震,亘古罕有,晉之懷愍,宋之徽欽,均不奉佛,爲何也鬧了一個亡國,且被俘虜,遺漢族之奇恥,卻避而不談。佛學原非政治,然與治道亦非無關,明代俺答小王子之役,清代蒙藏邊疆,多賴佛教之力而內向。遽斥治國沒用,也非正確之論。至印度問題,請參閱前面已有答問。
問: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佛學專講求福求壽,今生求之不已,又求來生,其表面雖雲清淨寂滅,實則貪欲更大。(梁拳石)
答:佛陀說法鑒對方根器分爲五乘,最下者爲人天根器。以其知見不過福壽來生,若與談第一義谛,直等向夏蟲而說冰雪。爲方便計,在小乘典中,偶一說之。然無不以爲貪癡爲指歸,誣以大貪,誤解甚矣。
問:孝爲萬善之首,佛不遵父命,潛逃出家,此于孝道,似有所虧,雖雲心行慈悲,究無補于首善問題,然否
(梁拳石)
答:伯夷叔齊,違父命讓國遠逃,舜不告而娶,溫峤絕裾而去,皆從權成其大者,人皆稱之。佛爲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示八相以誨衆,更不同世間之小功業。然其成道以後返國省親,化衆出要,度父超升,其教爲大千尊仰,孝之究竟,尚有過于此者乎
【附注】本欄原爲初機同人質疑而設,並非作爭辯之用。梁先生所問,皆是辟斥口吻,原不擬答。然佛法如檀,頭頂足蹙,皆染香氣。茲本斯義,而興慈憫,希啓其心
凡後再有類此質問,爲免辭鋒或傷情感,恕不作覆。
問:佛教真義四大皆空,把心底裏的欲望一絲一毛掃得光光;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必須達于六根清淨。請問人若無欲望,哪能促進人類社會生活進步
佛教是以何法解釋
怎樣使人類謀進步
(白存成)
答:人類根器不同,欲望各異,孔子刪詩訂禮,無終食之間違仁,朝聞道夕死可矣,顔淵箪食瓢飲,曲肱而枕,樂在其中,此以謀道爲欲也。大禹寸陰不息,手胼足胝,而卑宮室,菲飲食,此以功業爲欲也。石崇何曾輩,粉白黛綠,日食萬錢,上不致君,下不澤民,此以聲色貨利爲欲也。謀道者恥心功業,故許由聞堯讓位而洗耳。求功業者,恥聲色貨利,故有楊震之卻金。今人欲望,只是下等之聲色貨利耳。與其說生活進步,毋甯說道德退步,影響所及,是以有來日大難也。下等之欲,其害如是,世法聖賢豪傑尚能洞而擯之,況佛法乎
問:青年學佛,把心掃空,無欲望存在,不是要失了進取心,誤了前程嗎
只以精神上之“自度度他”偏于精神一面,于現實生活有何益處
(白存成)
答:大道功業,發心進取,是君子上達。聲色貨利,發心進取,是小人下達。果講生活,應論必需,非謂縱欲分外奢求。學佛並非不講生活,只是不應縱欲耳。應知進求享受之人,作世間忠臣孝子,尚無其分,出世間了生脫死之大法,更無其分。然佛家自有大享受,必須放下手中所執,方能再撿,俗雲一手不能捉二魚也。
問:如最近獲諾貝爾獎金之吾國青年李君等,設他們心裏無存欲望,豈有今日之成就
(白存成)
答:第一答中,亦曾分說,人類欲望各個不同。李君固然成就,大禹難說未成就乎
孔子能說未成就乎
譬登山者,必學抓攀,入海者,必學泅泳,各成就矣,使抓山者抓海,泅海者泅山,能成就乎
學佛有學佛之欲望及途徑,發財有發財之欲望及途徑,臺端既以李君發財爲羨,請申其義,可惜李君所發之財,是小者凡者,不久長者,不知佛家有大聖財,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者在。
問:我聽說佛法能以解答一切問題,我很相信。但是有人問我,先有雞呀,還是先有蛋呀
我不能回答請問怎麼說說才對
(采撷)
答:故意問難,早已聲明概不置答,茲爲隨順,破例一次。區區提一譬喻,可以了然。試問先有女子,抑是先有“月經
”自然是先有女子!因“月經”乃女身所出,且單有“月經”決不能便生兒女也。明乎此,可以白,先有雞而後有蛋!因蛋爲牝雞所生。實如雞之“月經”,須知單純之蛋,若無雄雞之乘,亦不能孵出雞雛。空蛋既不能生雞,而牝雞卻能生蛋,是以曰先有雞也。以後如遇人再作如是戲論,遠而避之,不必與較長短。
問:又有人眼視窗臺上幾只螞蟻,忽開口問道,戒殺固是很好,若有人持刀,來加害我,不能逃避時,可殺他否
(采撷)
答:先勿論其“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僅就其所問;直答可也。顧名思義,戒殺就是戒殺。但衆生根性不一,心理自異,故形成種種差別。在大菩薩無人我相,而又同體大悲,雖有暴徒加害,怖兩心且無,何有反抗殺他之舉。若凡夫受有良好教育者,只作正當防衛,而不還擊。其次者,雖然還擊,只在製止他方進攻,或消失其武力,還擊而不超出不必要之程度。再次者,還擊必使他死。最下者,先發製人,我無絲毫之損,已置他于非命。以上所舉,足觇仁慈之心,被锢深與淺者也。苟肯學戒殺矣,宜從佛說,初則信幾分行幾分,進而知幾分行幾分,更進則聞幾分勉強行幾分,庶不失希聖希賢之階梯也!
問:汝等切勿弄錯,經中只言“無量佛”降世,而並未言“南無阿彌陀佛”降生于人間,須知“無量佛”乃另一佛也,“大無量佛”乃“南無阿彌陀佛”也,我佛自有始以來從未降生于任何處也,又須知,我佛實爲宇宙中最尊者。我見菩提樹六十七期佛學問答中,臺中蕭紹馨居士所問之第七則,問得差,答亦差矣,另外各處亦有許多不是之處,現在不便細談。不久之將來自有人升堂廣衆說法,那時汝自知矣。記得前幾年,某羅漢(非平常證四果之普通羅漢)想向你說法,試了你一試,可惜你竟將此大好機會錯過了,好好修行,多多弘法,將來或者還有機會的。(蕭先生)
答:本欄之辟,專爲初學佛者,作一顧問,非爲與人爭長短也。至其所答,原有範圍,越之可以不複。但又因有問不複,恐涉失禮,故亦有格外通融之語。倘與佛越談越遠,或言失常,及神經錯亂者,則概不與答,特此聲明。先生叁函,無名無處,文氣大似谕訓,宗旨莫名其妙。除上已答者,請再細味,或能了解外,茲再勉答一次。此問可分十層討論;(一)“經中只言無量佛降世”,請問是什麼經文,哪一教之經
(二)“並無言阿彌陀佛降生人間”,此是何人發之議論,而向區區反問何爲
豈非無的放矢。(叁)“無量佛乃另一佛,大無量佛乃南無阿彌陀佛也”,佛固有同名同號,但尊語出自何典
(四)“我佛自有始以來,從未降生于任何處也”,據此有始二字,便知先生定非佛徒,亦未讀過佛經,且亦不信佛教,恐定奉行外道,果如所測,則各行各道,不必相犯。(五)“菩提樹六十七期蕭紹馨居士所問之七則,問得差,答亦差矣”,蕭居士據經問,區區據古德之意答,差在何處
(六)“另外各處亦有許多不是之處,”謝謝指教,區區學淺,此所不免。但對先生則不作如是語,作何語耶
曰金聖歎批六才“文人看者謂之文,淫人看者謂之淫”耳。(七)“不久將來自有人升堂廣衆說法,那時汝自知矣”。不必將來,暫且私揣如何
得非合儒釋道耶回現掌天盤之彌勒佛乎
(八)“前幾年某羅漢(非平常證得果之普通羅漢)想向你說法試了你一試,可謂越說越戲論矣,區區不願造口業,只有以直報先生一句,莫大妄語!(九)“可惜你竟將此大好機會錯過了”,萬幸萬幸蒙伽藍菩薩慈悲,當時諒有一支金剛杵在。(十)“好好修行,多多弘法將來或者還有機會的”,再謝謝先生之教訓,區區甚信此言,古諺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怕還有機會的。
問:有人說:我們都是中國人,因此我們崇拜中國古代的聖賢,忠臣、義士、孝子……等,也是理所當然。況由佛理說來,他們豈不也是所謂恒河沙數佛中的佛嗎
爲何你們出家人(一部分)如此的邪視我們此處崇拜舉動(不迷信、不浪費的崇拜舉動)呢
此種歧視難道也是合于佛理,合于出家人的行爲的嗎
將怎樣
(答葉慶春)
答:只雲衆生皆有佛性,未言衆生即身是佛。然此佛性,卻有染淨之分,修到淨時,方爲之佛,佛者覺也,即圓一切種智之謂。其在染時,諸惑覆障,迷而不覺,何得雲佛
忠臣孝子等,以世法論,其行已爲極高;以佛法論,進善尚是初步。若爲辦政治,及風社會等,祠而奉之,使人觀摩效法,養成社會正氣,安有可議
若世俗借以駕乩扶驚,希求行使神權,禍福與人,或求出世大道,希望媚神便能得道成佛,皆謬之萬裏矣。夫求出世成佛者,功在心性,忠孝爲其助行,忠孝有虧,成佛便無其分。行世間法者,徒媚忠孝之神,不效其行,神尚不享,況降福哉
是以招識者譏笑也。愚言祈分別細玩爲禱!
問:有人問你們教人信佛不可再信其他的神,佛法講平等,既然平等,何有分別,各傳其道,何必反對,如此豈不是賣花自誇花香
(朝新班蓮友)
答:信之一字,在宗教方面,其範圍有各種解釋,如對一事一理,或信其有,或信其對,此一說也。或信而敬之,或信而奉之,此又一說也。佛教對于他神,是信其有,亦信而敬之,如各經…
《佛學問答(叁)析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