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元首,自應披膽瀝肝,擁護奉事;對他國元首,但盡合禮之肅敬而已。明乎此,佛徒于佛神之間,各有分寸矣。
問:神亦多行救世,是否亦等于菩薩
(詹養)
答:菩薩梵語,華譯覺也。不獨救人身命,尚須教人明心見性,大覺大悟,究竟證果。神只有救身能力,不會度衆解脫輪回,故不能以菩薩稱之。
問:有些神,感應比佛菩薩更靈,佛菩薩豈不如神嗎
一般人信佛,多爲愈病。如替他念經念佛,多不如用神教咒術來得快
(詹養)
答:靈應在乎誠感,心對神專精,即感神靈,心對佛專精,則感佛靈。居士所舉兩問皆是與神緣深佛緣淺之人,故感應有遲速也。茲舉一喻,叁輪車街頭巷尾,招手即來,摩托車必至行中面訂,然各得車矣,同時開駛,試看何車在先
問:佛法所雲十方叁世,該“十方”系指何方
又在家修行居士早暮經常須念何經及佛菩薩聖號若幹聲,方合修行標准
(卓居士)
答:四方四角及上下,合爲十方。在家居士,諸務紛雜,參訪機少,以修淨土法門爲便。經應誦“阿彌陀經”,佛應持六字洪名。臺灣各地佛經流通處,有“歧路指歸”一書,宜作參考。
問:《妙法蓮華經》及彌陀經內“池中蓮華大如車輪”之“華”字系讀“花”字音,何以不直書該“花”字,當時寫經人究何用意
(卓居士)
答:華爲古字,古書常用之,今日所讀經冊,多系晉魏所譯,故仍從之。
問:請問諸天名稱
屬于何界
壽數幾何,恰當人壽幾年
各諸天之天君是怎樣稱呼
(妙元)
答:天大體說,有二十八層,最下六層名欲界,中十八層名色界,上四層名無色界。每層各有專名,壽命最下層者爲五百歲,合人間五十年爲一晝夜計算,向上算法遞增。其名散見各經,欲求簡單,檢一本帶注之《阿彌陀經》,在序分中查看,自能明也。
問:除了西方極樂世界,十方無量佛土,亦有如娑婆,分爲叁界嗎
(妙元)
答:一個大千世界,即有叁界,世界無量無邊,叁界亦無量無邊也。
問:有人認爲地球還有生命,則不往西方淨土亦無不可。有人認爲淨土法門是愚民政策之一部,因愚夫愚婦可修之故。有人說在娑婆修道即可,西方淨土是沒有其處的,因爲佛祖也說佛土亦幻,非真,故不必往生西方,往生自心佛土即是,因心淨佛土淨之故,前記諸見皆是充分對嗎
若不然,請再解說一次。(妙元)
答:可分叁段答之:(一)地獄也有極長生命,願意長住在內,亦無不可。(二)叁藏經典,處處指歸淨土,未想到全是愚民政策,但不知釋迦老子他愚迷衆生,是什麼希圖
古人修淨土者,有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我國有慧遠、智者、永明、蓮池、諸祖。曆代名臣名儒,有白居易、蘇東坡、文彥博、呂蒙正、袁宏道、彭尺木、何止數千。這些人是愚夫愚婦,想必罵愚夫愚婦之人,定是智慧無上之大聖人,可惜衆生福薄,不曾與他親近。(叁)自心是什麼,區區實在還不知,還不會,就不敢說對與不對。莫若請這位善知識說出來,是方園長短青紅赤白,讓大家大徹大悟。
問:經書名目種類很多,每日輪流誦念可否
(李木泉)
答:日誦專取一二種,作爲修持定課,多則攪亂,研究則不限數量,仍以能接受者爲准。
問:殺生祭神是否有罪障,非親手殺者如何
(李木泉)
答:殺生是惡業,焉得無罪,祭神是求福,原因已惡,安有福來。且聰明正直之神,必不享之。神若享之,是分殺者之罪矣。更以非親手殺,疑爲無罪,請問近日報載張昌年之慘案,汪震並未動手,彼有罪乎,無罪乎
問:從前由寺院送學者“在家念佛方法”一張,與歧路指歸之第叁十七頁至叁十八頁之在家念佛方法符合,但是此樣由心念佛號之外還要學禅定否
倘在家念佛,守“殺、盜、淫、貪、、疾”之外,還要守何戒
(楊文玉)
答:念佛屬于淨宗,果能信願行叁者具足,決定有所成就,不必再去學禅,蓋禅不遇明師,暗中摸索,費力無功,倘持至一心不亂,便是禅定。自戒叁身業,叁意業固有功德,總不如求戒師正受爲合法,且對戒相得真解也。
問:一劫之年數據金剛經講義江味農居士算出爲十叁億又四千余萬年,又此賢劫中亦當出佛千尊,但僅釋迦,彌勒二佛間之距離即需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久,如此之差額令人費解
(胡正臨)
答:劫分小中大叁種,其積算之數經論亦不一致。按智度論,一增一減(即人壽自十歲百年增一至八萬四千爲極又如是退減至十歲止)爲一小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中劫爲一大劫,江居士所算或系小劫之數。再彌勒距釋迦,雖雲五十六億多年,並非佛佛出世。相距時間皆如是數也。
問:受持讀誦金剛經之功德,世尊于是經中嘗說:“我于然燈佛前得值……無空過者”。其功德千萬億倍不及持誦之一,然則世尊前之諸佛未說金經否,否則亦免世尊多劫苦修
(胡正臨)
答:前佛雖有如是經典,尚有得遇與否之別,此其一。金經之在今世,豈不普遍,不遇不聞者,數何可量,誦持雖多功德,仍偏修福,若雲成佛,還應修慧斷惑,此其二。試看今之誦金經者,已不乏人,立地成佛者,究幾人哉。
問:成佛必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此種功夫純屬內證,但菩薩宜較佛覺其程度究有深淺,但觀音既稱古佛化現,何必定退菩薩位,直至當來候補阿彌陀佛位
學人愚癡實難解此意!(胡正臨)
答:此皆善巧方便,度生示現之相耳。如世尊久遠本已成佛,仍來此現八相而成道,應知皆系以身示範,誘人進修。若明乎觀音如來,不但示現菩薩,且示現聲聞緣覺,乃至天龍八部等叁十二相,則于此便無疑矣。
問:工余弘揚佛法,同事中多不信,也不謗,是否弘揚者德學淺薄,無感召力,抑或衆同事與佛因地未熟,祈大德賜良方普利群執。(顔田)
答:應機說教,本非易事,不問對方接受與否,在他是已下一粒種子,在己是多一份功德,兩有俾益。既肯發此大心,便是菩薩,自應盡己之力,廣學法門,勸化他人,不厭不疲,持之久恒,自收奇效。
問:佛說處處皆可爲道場,隨便說因果,有輩聞後即辯駁不現實。說是古人造來勸世,應舉何證破其迷心,祈複!(顔田)
答:古事證據,無非經書,既然不信經書,能信今日報紙所載之事乎
在在皆是因果,惜不覺悟。古書不信,報載不悟,只有待其身曆其境,或能信之。身曆而仍不信,雖佛出世,恐亦救他不得,區區更無能爲力矣。
問:同事中有一個半殘廢者,反叫人勿信佛法,公然地在正信近事男面前大罵佛菩薩,聽者毛骨悚然,是否與其理論,或者憫憐深障,由其業力生滅,勿與較長短
(顔田)
答:不去理他,免彼此都招煩惱,各行其道,各有因果。
問:佛弟子有入妻接産房,再入叁寶佛寺禮佛,未知有無過失
若是道教論理便是入産房不清淨有汙穢,來生有罪果
(李清水)
答:入産房後,欲再入寺禮佛,可沐浴之,心誠身即潔矣。
問:若是居士家況關系未皈依佛門,照佛戒律修持,未知和皈依功德一樣否
(李清水)
答:皈依與修持,不必混爲一談。但既信奉佛,自當皈依,方合事理。惟修持不皈依,雖有功德,但以無師承,而信奉亦欠誠敬,功德自少。設皈依者,而不修持,或懈怠不進,亦無多大功德也。
問:昔聞“叁世因果”絲毫不少,則是說或數世而後受報,或數劫而後受報,敢問此世間有無永遠安甯,和平之可能
待彌勒尊者降生時,此間有無受惡報衆生
戰爭、命案有無發生可能
若無何故
(莫我虛)
答:此問題淺說不圓,深說難解,茲取折中之說。永遠安甯,惟佛淨土。此界名曰娑婆,乃惡心衆生其業所現者,原則無常,必經成住壞空階段。世界尚不能永常,安甯焉有永遠之理。縱至彌勒降生,不過較末法現象少佳耳。五逆十惡,仍舊發生,成住壞空,依然流轉,如果天下太平,彌勒何苦來此。
問:聞已圓寂的章嘉大師是禅宗大德,而敝人是拜章嘉大師的(集體拜師),若依敝人個性言,自覺宜修禅宗,若依環境言,則宜修淨土宗,不知我應該何者爲妥
(張維明)
答:章嘉大師實是密宗。應知皈依者,系皈依僧團也。此僧團中諸法皆備,若論修法,則須視個人之根器,契合爲佳。居士既以環境宜修淨土,則修淨可也。
問:禅宗的秘密是不傳他人的,依敝人曾是拜禅宗大德章嘉大師爲師,是否可以以此條件而向現在的禅宗大德問道
(張維明)
答:禅宗並無秘密不傳之說,切勿誤會。蓋心性一道,全在自悟,非可言語傳授,所謂言語道斷也。居士欲向禅宗大德問道,未嘗不好,但禅德是何人,須先有個認識!
問:若修淨土宗,而兼研禅宗以明理,是否精進要快而有一舉兩得之妙呢
(張維明)
答:不問修禅修淨,皆須解理,果能深通一法,自解其余,竊謂在此末法之期,人根鈍劣之時,精一已大不易,兼修恐更難也。
問:回向發願文是否以自作爲宜,因自作是純發自自心的,也就等于立誓一般,好像是個人的一篇自傳,是不能說謊的。(張維明)
答:初機人佛理尚未清楚,恐發願不正,似依古德所定者佳,後來知正見正,亦可自作願文。
問:敝人很想要戒掉葷食,然而身體多病衰弱已極,是缺乏養分,如戒掉肉魚之類,身體會更衰弱下去的,處此情形下,是否只要心存不是貪口味而食,食時並存大悲心即可呢
(張維明)
答:不食肉,體衰弱,此一問題,現在尚不是定論。不經醫學界及科學家,作長期考辨,不易驟下斷語。居士本是初發心者,一切暫從方便未始不可,嗣後學修若進,便能自解也。
問:在亡者前誦經禮忏不知誦給亡者聽,或是活人聽
(陳聯生)
答:並非給誰聽之問題,乃是給誰消之問題。譬如有人生瘡,醫動手術,不是給誰看之問題,乃是給誰治之問題。
問:人死後不知是否仍在靈前,或者是隨罪業轉生去呢
(陳聯生)
答:死後未入六道以前,有中陰身,此身可被感召而來靈前。或入鬼道以後,亦能召來靈前。除此二…
《佛學問答(一)通問(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