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 解題▪P10

  ..續本文上一頁答。

  (844)阿難告訴舍利弗,若斷四惡法、成就四善法,如來則為彼記說得須陀洹。

  (845)說明若離五惡,於叁寶不生疑惑,則可得須陀洹果,不墮惡趣。

  (846)說明八聖道、十二支緣起即為聖道如實知見。

  (847)說明四不壞淨是眾生生天之道。

  (848)說明四不壞淨為生天之道的根由。

  (849)經意同第848經,經為較簡省。

  (850)經意同第848經,經為較簡省。

  (851)說明四不壞淨為法鏡。

  (852)敘說眾比丘聞四位在家出家弟子命終,問世尊彼等死後生往何處。佛說比丘、比丘尼已得解脫,不受後有;在家弟子生於天上而般涅槃。

  (853)如第852經所說,經文簡省。

  (854)眾比丘聞諸優婆塞命終,問世尊彼等當生何處。世尊告以此問徒勞,教之修四不壞淨。

  (855)佛為難提優婆塞說若不成就四不壞淨者,名為放逸;若成就四不壞淨者,名為不放逸。

  (856)如第855經所說,經文略省。

  (857)如來即將遠行,釋氏難提心生不捨,佛告之隨時修五種歡喜之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

  (858)如來即將遠行,釋氏難提心生不捨,佛告以隨時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859)如第858經所說。

  (860)如來即將遠行,梨師達多長者兄弟心生不捨,佛告以隨時修六念,長者答以已修,佛嘉許之。

  (861)說明兜率天人壽極長,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命終後生叁惡趣中,多聞聖弟子則不生叁惡趣中。

  (862)經意如第861經,此說化樂天。

  (863)經意如第861經,此說他化自在天。

  (864)說明比丘若具足初禪,於五蘊作正思惟,則離愛,得涅槃。

  (865)如第864經所說,但此說能解脫欲、有、無明有漏。

  (866)如第864經所說,但此說可得中般涅槃乃至上流涅槃,或生於梵天。

  (867)說明比丘若具足第二禪,於五蘊作正思惟,則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868)如第867經,但此說正思惟之果報。

  (869)說明第叁禪定之精神狀態及對五蘊作正思惟所得之果報。

  (870)說明第四禪定之精神狀態及對五蘊作正思惟所得之果報。

  (871)說明風雲天等之神力。

  (872)世尊於雨夜出遊,要阿難以傘蓋覆燈隨行,時天帝釋及四大天王均以傘蓋覆燈,隨諸大弟子行,世尊見後微笑。

  (873)說明四種善好調伏眾之光輝。

  (874) 說明隨生子(父母受五戒,子亦隨學)、勝生子(父母不受五戒,子能受)、下生子(父母不受五戒,子亦不受)。

  (875)說明有四正斷,即斷斷、律儀斷、隨護斷、修斷。

  (876)同第875經,多了偈頌。

  (877)說明四正斷之內容。

  (878)同第877經。

  (879)詳細說明四正斷。

  (880)說明修習禪法以不放逸為根本。

  (881)說明不放逸者能斷貪瞋癡叁毒。

  (882)詳細說明一切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本。

  (883)分別說明各種「四種禪」。

  (884)說明阿羅漢之叁明。

  (885)詳細說明無學叁明。

  (886)有一婆羅門以名字言說為叁明,世尊告其自身體驗之真實叁明。

  (887)說明信非只是名字,而應表現於戒、施、聞、捨、慧之實際生活。

  (888)佛為婆羅門說名字不為增益,具足信、戒、聞、捨、慧才是增益。

  (889)佛為婆羅門說說明名字不為等起,生起信、戒、聞、捨、慧才是等起。

  (890)說明無為法及無為道跡。

  (891)說明世尊弟子若見真諦果,正無間等,則所斷苦如大湖水,所餘苦如毛端渧水。

  (892)說明六內入處。

  (893)以五種種子需得地界及水界,乃得生長增廣為譬,說明緣起之流轉及還滅各具因緣。

  (894)說明若不如實知世間及世間集,則不得解脫。

  (895)說明為叁斷愛當求大師。

  (896)說明為斷叁有漏當求大師。

  (897)說明若知見內六入處,則於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不憶念,於其中間盡諸有漏。

  (898)說明若於六處欲貪斷,於未來世成不生法,即於未來世不再受生死身。

  (899)說明若比丘六處生、住、顯現,則病、老、死顯現;反之則病、老、死沒。

  (900)說明若比丘於六處味著則生上煩惱。

  (901)說明一切善法皆依六入處而得建立。

  (902)說明如來為一切有情中第一人。此經頗為簡省,可參閱《增一阿含‧叁寶品》第1經。

  (903)說明一切法中,離貪欲法為第一。

  (904)說明一切諸眾,聲聞眾為第一。

  (905)眾外道出家問舍利弗「如來有無後生死」,之後舍利弗與迦葉共相論議。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20經。

  (906)佛為迦葉說昔製戒少而比丘多樂習學,今製戒多而比丘少樂習學之因緣。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21經。

  (907)遮羅周羅那聚落主信歌舞戲笑之功德,佛說法使之開悟。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22經。

  (908)戰鬥活聚落主迷信勇悍鬥者來世可生箭降伏天,佛說法使之開悟。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23經。

  (909)調馬聚落主說調馬法,世尊說調伏丈夫法。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24經。

  (910)佛為凶惡聚落主說若不修八正道則生瞋恚、說惡言、得惡名字;若修八正道則不生瞋恚、口說善言、得賢善名字。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25經。

  (911)先日國王與諸大臣共論議沙門釋子比丘是否應受畜金銀寶物,摩尼珠髻聚落主聞後問佛,佛告訴聚落主及諸比丘不可受金銀寶物。

  (912)世尊告訴王頂聚落主,眾生所依之二邊及離二邊之中道。

  (913)揭曇聚落主問世尊苦之起因及滅因,世尊告之一切苦以愛欲為根本,若無世間愛念者,,一切憂苦消滅盡。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28經。

  (914)世尊於飢饉年人間遊行,尼揵子教其弟子刀師氏聚落主詰難世尊,但刀師氏反而隨喜佛言。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29經。

  (915)刀師氏聚落主從尼揵子之勸,而詰問世尊何以為一種人說法,不為一種人說法。世尊以叁種田、叁種器做譬喻而回答他,刀師氏聞後悔過。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30經。

  (916)刀師氏聚落主轉述尼揵若提子所說惡業墮獄之法,佛以為尼揵若提子所說不徹底而為刀師氏說正說,刀師氏終於歸依為優婆塞。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31經。

  (917)佛為諸比丘說叁種調馬及叁種調士夫相。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43經。

  (918)佛為諸比丘說叁種良馬及叁種善男子。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44經。

  (919)同第918經。

  (920)佛以具足色、力、捷疾之叁種良馬比喻具足戒律、精勤、解脫之叁種善男子。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46經。

  (921)佛告諸比丘,良馬具備四能,善男子亦成就四德。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47經。

  (922)佛告諸比丘,良馬依利鈍可分為四種,善男子亦有四種。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48經。

  (923)調馬師以柔軟、粗重、柔軟粗重等叁種法調伏惡馬,猶不調者則殺之;佛亦以叁種方便調禦丈夫,猶不調者,不復與語,不復教誡。

  (924)佛為諸比丘詳說惡馬八態及惡丈夫八過。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49經。

  (925)佛為諸比丘說良馬八德及善比丘八德。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50經。

  (926)佛為詵陀迦旃延說良馬不念水草,但念駕乘之事;比丘亦應不念貪欲纏,而如實修出離之稱。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51經。

  (927)佛為摩訶男說優婆塞信、戒、聞、捨、智慧具足。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52經。

  (928)佛為摩訶男敘說在家之叁果。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53經。

  (929)佛為摩訶男說優婆塞所應具足之十六法。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54經。

  (930)摩訶男憂命終生處,佛以大樹作譬,告彼未來命終生天。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55經。

  (931)佛為摩訶男說若比丘於學地求生上地,當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56經。

  (932)佛有遠行,摩訶男不捨,佛為彼說應依信、戒、聞、施、慧等五法及修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處。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57經。

  (933)經意同第932經,文字略有不同。

  (934)尊病瘥未久,摩訶男來問正受與解脫之關係,阿難為說學人之戒、定、慧解脫,最後世尊讚嘆迦毘羅衛諸釋氏能於甚深佛法賢聖慧眼而得深入。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58經。

  (935)沙陀與摩訶男議論須陀洹成就四法或叁法,共詣佛所,佛為彼等說四法成就須陀洹。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59經。

  (936)佛因諸釋氏問何以記說百手釋氏命終後得須陀洹,而為解說聲聞之種種境界,並讚嘆百手釋氏臨命終時,受持淨戒,捨離飲酒,所以為他記說。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60經。

  (937)佛為波梨耶聚落之四十比丘說無常、苦、空、非我之法。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330經。

  (938)佛告諸比丘,無始生以來所流淚多於四大海水,當出離生死。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331經、…

《雜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