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說心之作用。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36經。
(1010)佛為天子說若斷除愛欲,則得涅槃。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37經。
(1011)佛為一天子說世間愛、老、死之苦,並言法建立世間。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38經。
(1012)佛為一天子說明無明、愛、我慢之障害。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39經。
(1013)佛為一天子說財物、善行、味、壽之最勝者。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40經。
(1014)佛為一天子說信、智慧、斷。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41經。
(1015)佛為一天子說持戒、信、智慧、功
之福。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42經。
(1016)佛為天子說愛欲、意、眾生、苦法之後果。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43經。
(1017)佛為天子說眾生因愛欲、意、業而流轉生死。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44經。
(1018)佛為天子說愛欲、意、業流轉之可畏。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45經。
(1019) 佛為天子說非道之因、命遷之易、女人為梵行垢,唯梵行能淨化。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46經。
(1020)佛為天子說「名」(受、想、行、識四無色陰)為世間最上者,能製禦一切。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47經。
(1021)佛為天子說作偈因緣。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48經。
(1022)佛為天子說見幢知車、見煙知火、見王知國土、見夫知妻之理。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49經。
(1023)叵求那尊者於病中聞佛說法後,尋即命終,諸根欣悅。阿難問佛叵求那所得果報,佛開示病時聞、思、修或得斷五下分結,或得離欲解脫之六種狀況。又,佛為叵求那授阿那含記。
(1024)阿濕波誓於病中變悔,佛為其說解知見,阿濕波誓歡喜踴悅而癒。
(1025)年少新學比丘病篤,佛為其說法要後,彼即命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佛並為其授第一記。
(1026)說比丘若於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作證無我,則得究竟苦邊。
(1027)佛為病比丘說應離叁毒;若離叁毒則得究竟苦邊。
(1028)佛見多有比丘疾病,即為彼等說當正念正智以待時。
(1029)佛為諸病比丘說法,略如第, 1028經,偈頌有不同。
(1030)給孤獨長者得病,佛為彼說當學四不壞淨,長者言已成就,佛記其得阿那含果。
(1031)給孤獨長者得病,阿難為其說法。
(1032)給孤獨長者得病,舍利弗為其說不著五蘊、十二處、六界等法。
(1033)達磨提離長者得病,佛為彼說四不壞淨、六隨念。
(1034)長壽童子得病,世尊為彼說四不壞淨、六明分想。
(1035)婆藪長者得病,佛為說法。經中無說法內容。
(1036)沙羅得病,佛為彼說四不壞淨、五喜處,並記說斯陀含果。
(1037)耶輸長者得病,佛為彼說法。經中無說法內容。
(1038)摩那提那長者疾病初癒,告訴阿那律尊者,自己因修四念處而得癒。
(1039)淳陀長者宗仰婆羅門淨行,佛為說彼非淨行,並為說十善業、十惡業。
(1040)有一婆羅門告訴佛婆羅門捨法,佛為其說賢聖法、律所行捨法。
(1041)佛說唯餓鬼道眾生可受親族施食,其餘皆於各道受食。並言布施者,後亦得其所施之福報。
(1042)佛為婆羅門說行十不善業者墮地獄,行十善業者可生天上,乃至得四果。
(1043)鞞羅磨聚落之婆羅門長者,向世尊請問生地獄乃至生天之因緣。而此經佛的回答省略。
(1044)佛為婆羅門說自通之法。
(1045)佛為比丘說相習近法。
(1046)說明十惡業是蛇行法,十善業是非蛇行法。
(1047)說明十不善業者,必墮地獄中,無住處。譬如圓珠擲著空中,落地流轉,不一處住。
(1048)說明行十不善業者生地獄,若生人中,必受惡報;行十善業者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受善報。
(1049)說明十不善業因貪、瞋、癡而生,十善業因不貪、不瞋、不癡而生。
(1050)說明十善業是出法,十惡業是不出法。
(1051)說明十不善業為此岸,十善業為彼岸。
(1052)說明十善業是惡法,十善業是真實法。
(1053)說明十不善業是惡法,教人行十不善業是惡惡法;十善業是真實法,教人行十善業是真實真實法。
(1054)說明行不善業者為不善男子,行十善業者為善男子。
(1055)說明行十不善法者為不善男子,教人行不善法者為不善男子不善男子;行十善法者為善男子,教人行十善法者為善男子善男子。
(1056)說明行十不善業者必下地獄,行十善業者必生天上。
(1057)說明若自行十不善業,更教人行十不善業者,必下地獄;若自行十善業,更教人行十善業者,必生天上。
(1058)說明若自行、教人、讚嘆十不善業者,必墮地獄;若自行、教人、讚嘆十善業者,必生天上。
(1059)同第1058經,但此經是說四十法成就。
(1060)說明十不善業是非法,十善業是正法。
(1061)說明十不善業是非律,十善業是正律。
(1062)世尊稱讚善生尊者外現比丘身端嚴、內心證解脫端嚴。
(1063)諸比丘輕慢一醜陋比丘,佛陀讚嘆醜陋比丘之德,以去諸比丘輕侮之念。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經。
(1064)提婆達多率五百人起利養心受阿闍世供養,佛告諸比丘受利養之害。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3經。
(1065)敘說手比丘成就貪、瞋、癡叁不善法,故命終生地獄。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4經。
(1066)經中說「手比丘」。
(1067)佛姨母子難陀尊者好著好衣,好作嬉戲,調笑而行,佛教其修阿蘭若行。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5經。
(1068)低沙尊者自以為是世尊表弟,故不修恭敬,不堪諫止。世尊教彼應修恭敬畏懼,堪忍諫止。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7經。
(1069)毘舍佉尊者為諸比丘說法,佛讚彼為善說法。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8經。
(1070)有一年少比丘不欲助諸比丘作衣,諸比丘告訴佛,世尊言其已得四禪定。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9經。
(1071)有上座比丘獨住一處,亦讚常歎獨一住者,佛謂彼為一住者,更為其開示「勝妙一住」。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0經。
(1072)僧伽藍尊者出家前之妻抱子至房前,彼寂然不動。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1經。
(1073)佛為阿難說有不能逆風而薰之香,有順風、逆風、順逆皆能薰之香。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2經、竺曇無蘭《佛說戒德香經》、法賢《佛說戒香經》、《增一阿含‧地主品》第5經
(1074)摩竭提王瓶沙至佛前,見佛及鬱鞞羅迦葉,疑彼二人何者為師,何者為弟子,佛知其心念而教鬱鞞羅迦葉自述捨棄事火,改從佛正法之經過。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3經。
(1075)陀驃摩羅子叁次給慈地比丘粗食,後慈地比丘惱怒,聯合其妹蜜多羅比丘誣謗陀驃摩羅子,世尊為之說解。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4經。
(1076)敘說陀驃摩羅子於佛陀面前入無餘涅槃。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5經。
(1077)佛經陀婆闍梨迦林中,多人告知此道以前有賊人出沒,佛仍直前,說服彼賊,即央瞿利摩羅,後出家證道。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6經,經意雷同的經典尚有竺法護《鴦掘摩經》、法炬《鴦崛髻經》、《增一阿含‧力品》第6經。
(1078)敘說一比丘於河邊洗浴,有一天子問彼為何捨欲出家,但比丘言因年少出家,尚未能廣宣如來法,而請世尊為彼天子說法。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7經。
(1079)敘說一比丘於河邊沐浴,有一天子以論請比丘代為往問世尊,世尊回答丘塚者,謂眾生身;覺觀是夜起煙,晝業為火然;婆羅門者,謂等正覺;發掘者,謂精勤方便;智士者,謂多聞聖弟子;刀劍者,謂智慧;大龜者,謂五蓋;氍氀者,謂忿恨;肉段者,謂慳[怡-臺+疾];屠殺者,謂五欲功德;楞耆者,謂無明;二道,謂疑惑;門扇者,謂我慢;大龍者,謂漏盡羅漢。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8經,經意與施護《佛說蟻喻經》雷同。
(1080)有一比丘於行乞途中不攝諸根,遙見世尊即攝諸根。乞食還精舍後,佛並告以見四眾弟子亦應如是。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9經。
(1081)有一比丘生心生不善覺,佛以蠅集臭物作譬教誡之。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0經。
(1082)說明惡不善覺如瘡疣,正念正智可令治癒。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1經。
(1083)說明宿德比丘久修梵行,不染著資具,常得安樂;年少比丘未閑法、律,染著資具,失於正道。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2經。
(1084)世尊以人壽短促勉諸比丘勤習善法,惡魔以人間壽長誘惑諸比丘。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3經。
(1085)世尊告諸比丘一切無常,惡魔故往嬈亂。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4經。
(1086)世尊靜坐禪思,惡魔故往搗亂。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5經。
(1087)說明佛已盡一切有餘,故得安眠。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6經。
(1088)惡魔於佛前碎大岩石,然而不能動如來一毛。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7經。
(…
《雜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