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089)惡魔化作大龍擾佛,佛不被驚動。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8經。
(1090)惡魔欲障礙佛睡眠而不得。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29經。
(1091)瞿低迦尊者時受意解脫作證,六度退轉,不欲第七度退轉,遂以刀自殺,得般涅槃,世尊授其第一記。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30經。
(1092)敘說惡魔叁女欲誘惑佛而不得。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31經。
(1093)敘說惡魔作百種淨、不淨色,欲嬈亂佛陀而不可得。
(1094)敘說世尊初成正覺,惡魔欲作嬈亂而不可得。
(1095)敘說惡魔欲妨礙佛乞食而不可得。
(1096)敘說惡魔欲以繩索縛佛而不可得。
(1097)世尊為四眾說法,惡魔欲作嬈亂而不可得。
(1098)敘說惡魔勸唆世尊作王而不可得。
(1099)眾多比丘為佛作衣,惡魔欲作嬈亂而不得。
(1100)敘說善覺尊者入晝正受,惡魔欲嬈亂而不得。
(1101)世尊為諸比丘說法,惡魔欲作嬈亂而不可得
(1102)世尊為五百比丘說五受陰生滅之法,惡魔欲作嬈亂而不得。
(1103)世尊為諸比丘說六觸入處,惡魔欲作嬈亂而不可得。
(1104)說明天帝釋的七種德行。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33經。
(1105)經意同第1104經,但兩經說法地點不同,經文互有簡省。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34經。
(1106)敘說帝釋種種異名的由來。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35經。
(1107)佛為比丘說帝釋歎說不瞋的因緣。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36經。
(1108)兩比丘諍起,一人罵詈,一人默然,後罵詈者懺悔,另一人不接受,世尊乃為彼等說帝釋行忍辱之事。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37經。
(1109)佛為比丘說過去世帝釋與阿修羅王論戰,帝釋主張行忍,阿修羅王主張暴力,後帝釋獲勝。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38經。
(1110)佛為比丘說過去世帝釋與阿修羅王對戰,諸天得勝,縛阿修羅王於殿門,阿修羅王瞋恚罵詈,帝釋忍而不言。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39經。
(1111)佛為比丘說過去世帝釋為自在王,而恭敬於佛。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40經。
(1112)佛為比丘說過去世帝釋為自在王,而恭敬於法、僧。
(1113)佛為比丘說過去世帝釋為自在王,而恭敬於僧。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42經。
(1114)佛為比丘說過去世阿修羅王興軍攻打叁十叁天,帝釋命宿毘梨天子迎擊,並以精勤方便勉之。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43經。
(1115)佛為比丘說過去世帝釋與阿修羅戰中,帝釋恭敬仙人之故事,並勸諸比丘當如是恭敬諸梵行者。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44經。
(1116)帝釋向世尊問法,世尊勸其滅瞋。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45經。
(1117)佛為比丘說帝釋未得解脫,所說修八支齋法非為善說;阿羅漢以得解脫,故所說法皆為善說。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46經。
(1118)佛為比丘說帝釋正直,不學阿羅幻術。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47經。
(1119)世尊為帝釋及阿修羅王說精進及忍辱之重要。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50經。
(1120)佛為比丘說過去世帝釋受戒,阿修羅王知後故作嬈亂,為帝釋所
,後約誓不作亂,帝釋始放之。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48經。
(1121)世尊問諸釋氏是否於法齋日及神足月受持齋戒,修諸功德,諸釋氏答以不一定,世尊告之受持齋戒,修諸功德可成就二果。
(1122)世尊為難提及眾多釋氏說解教誡疾病困苦優婆塞、優婆夷之法。
(1123)佛為釋氏菩提說具足四不壞淨乃得善利,不是與世尊為親屬故得善利。
(1124)說明若四不壞淨成就者,諸天必於天上為之記說來生天上。
(1125)說明四種須陀洹道分。經文頗為簡省,略如第843經。
(1126)說明四種須陀洹分。經文頗為簡省,略如第843經。
(1127)說明若成就四不壞淨者,則是須陀洹。
(1128)說明四沙門果。
(1129)詳細說明四沙門果。
(1130)說明比丘於其處得四沙門果中之一果者,盡其形壽常念彼處。
(1131)同第838經。
(1132)同第840經。
(1133)同第839經。
(1134)經中說如第841經所說。
(1135)記敘四十天子乃至八萬天子於佛、法、僧、戒之一,成就不壞淨,緣此功德,身壞命終,生於天上,各於佛前記說。
(1136)如月行空一般,比丘應以不著、不
、不染之心入於他家。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11經、施護《月喻經》。
(1137)說明比丘入檀越家中時,若彼不施、漸施、少施、陋施、緩施,不應心生屈辱,或生障礙。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12經。
(1138)佛命迦葉勤說教法,迦葉說見二比丘好諍論而難教授,世尊即招該二比丘,予以教誡。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13經。
(1139)佛命迦葉說法教誡諸比丘,迦葉告以無信等與有信等之差別。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14經。
(1140)佛命迦葉為比丘說法,迦葉告其所難,佛告以昔日比丘和今日比丘心態之不同。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15經。
(1141)世尊見迦葉年耆根熟,故命其穿輕衣,但彼寧著糞掃衣,並說其習阿練若法之二義。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16經、《增一阿含‧莫畏品》第5經。
(1142)迦葉長鬚髮,著弊衲衣詣佛所,眾比丘見而起慢心,佛遂告諸比丘迦葉所得廣大殊勝功德。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17經。
(1143)迦葉與阿難一起拜訪比丘尼精舍,迦葉先為比丘尼說法,偷羅難陀比丘尼不喜悅,口出惡言,阿難指正之。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18經。
(1144)世尊涅槃未久,阿難率年少比丘於人間遊行,至南天竺,有叁十年少比邱還俗。後至迦葉所,迦葉呵罵其為童子,低舍比丘聞迦葉罵阿難,口出惡言,阿難聞後求迦葉忍之。迦葉遂告訴阿難其出家因緣。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19經。
(1145)佛為波斯匿王說良福田。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119經。
(1146)佛為波斯匿王說人由身口意叁業之善惡而有四種輪迴轉變。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69經。
(1147)佛為波斯匿王說惡劫、老、病、死如石山四方磨地出來,故當修善,淨信叁寶。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70經。
(1148)敘說波斯匿王見外道,誤為阿羅漢而恭敬之,佛告以應觀其戒行,久之始知。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71經。
(1149)波斯匿王等七人王爭論五欲中何者為第一,後往問佛,佛說我愛最勝。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72經、《增一阿含‧五王品》第1經。
(1150)波斯匿王受身體肥大之苦,佛勸其節食。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73經。
(1151)年少阿修羅於佛前瞋罵呵責,聞佛說法後悔悟。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74經。
(1152)賓耆迦婆羅門於佛前瞋罵呵責,聞佛說法後悔悟。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75經。
(1153)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於佛前瞋罵呵責,聞佛說法後悔悟。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76經。
(1154)健罵婆羅門於佛前瞋罵呵責,並把土坌佛,聞佛說法後悔悟。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77經。
(1155)違義婆羅門存心反對世尊所說,聞佛說法後悔悟。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78經。
(1156)不害婆羅門問其名是否稱實,佛告之若身口意不害則稱實。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79經、失譯《雜阿含經》第26經。
(1157)火與婆羅門施物起厭心,佛曉以偈歌,彼聞後慚愧復施食。佛不受,令彼持食著於水中,水即起火,彼見此神變後得信敬心,歸佛而出家。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80經。
(1158)婆肆吒婆羅門女篤信佛法,其夫不信,後聞佛說法而起淨信。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81經。
(1159)魔瞿婆羅門好施,佛為他說布施的功德。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82經。
(1160)佛為婆羅門說清淨道。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83經。
(1161)有婆羅門向佛問成就何等法為阿羅漢婆羅門。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84經。
(1162)佛見貧老夫婦而向阿難說精進法。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85經。
(1163)同第1162經,而偈不同。
(1164)諸比丘問低舍彌德勒所問經中所說二邊、中道及縫紩之義。
(1165)賓頭盧尊者告訴優陀延那王,年少比丘出家未久而能得清淨安樂,乃在於防護諸根門,不著於色等六境。
(1166)佛為比丘說由於有六根的緣故,所以才有六觸的因緣而產生感受。
(1167)佛以龜和野幹為喻,告訴諸比丘應當執持六根的律儀,才能使惡魔不得其便。
(1168)佛以[麥*黃]麥為喻,勸諸比丘住不動搖心。
(1169)佛以琴為喻,告訴諸比丘諸法無常,當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觀察。
(1170)佛以癩瘡為喻,為諸比丘說律儀及不律儀。
(1171)佛以六種眾生為喻,勸諸比丘勤修習,多住身念處。可參閱《增一阿含‧力品》第8經。
(1172)佛以毒蛇為喻,勸諸比丘當精勤禪思,慎莫…
《雜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