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 解題▪P6

  ..續本文上一頁反之則與惡界俱,因此當學善種種界。

  (446)只有偈頌,意同第445經。

  (447)說明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當善分別種種界。

  (448)只有偈頌,意同第447經。

  (449)經意同第448經,文有所省略,而廣說勝界、鄙界、飲酒界、不殺界等。

  (450)經意同第449經,而廣說不信界、犯界、無慚無愧界、慚愧界。

  (451)說明十八界。

  (452)說明界是精神作用之根本,緣界而生觸、受、愛。

  (453)經意同第452經。

  (454)經意同第452經,緣界而生觸、受、想、欲、覺、熱、求。

  (455)說明緣界故生觸、想、欲、覺、熱、求。大正藏將此經收錄於卷十七第489經之後。

  (456)說明有光界乃至有滅界,以及各於其所正受而得。

  (457)說明緣界之上中下,故生言語、見解、思想之上中下。

  (458)說明緣欲界故生欲想等,緣恚界故生恚想界,緣害想界故生害想界。眾 生起身口意邪因緣已,現法若住,身壞命中生惡趣。若緣出要界、不恚界、不害界等身口意正因緣,現世樂住,身壞命終生善趣中。

  (459)有婆羅門主張「眾生非自作、非他作」之無造作邪見,佛告之以「有自作、有他作」。

  (460)說明眼界、色界分別存在,二因緣生識,叁事和合生觸。喜觸因緣生樂受,苦觸因緣生苦受,不苦不樂觸因緣生不苦不樂受;耳、鼻、舌、身、意法亦然。

  (461)阿難為瞿師羅說明欲、色、無色叁界。

  (462)阿難為瞿師羅說明色、無色、滅叁界。

  (463)阿難為瞿師羅說明叁種出界,即:從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無色界,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

  (464)敘說阿難往詣上座、五百百比丘及佛所,作同一問而得同一答,遂讚嘆 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

  (465)佛為羅[目*侯]羅說若見所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識界,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則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466)佛為羅[目*侯]羅說有觸因故有叁受,若觸滅則受滅。若如是知見此識身及外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467)佛為羅[目*侯]羅說觀樂受作苦想,觀苦受當作箭刺想,觀不苦不樂受當作無常、滅想;如是者是名正見。

  (468)佛為羅[目*侯]羅說若於樂受斷貪使、於苦受斷嗔恚使、於不苦不樂受斷癡使,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469) 說明若受眾苦所逼,或惱或死,是名大海極深嶮處。愚癡無聞凡夫於此身憂悲稱怨,啼哭號呼,無止息處;多聞聖弟子不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

  (470)說明愚凡、賢聖所受苦無差別,但凡夫受身苦時,憂惱狂亂,增長二受;賢聖受身苦時,不起狂亂,故只生身受,不生心受。二者之不同即在於凡夫受五欲之樂所染故生叁毒,聖賢則無。

  (471)說明種種身受譬如空中種種風,令人生起種種苦樂感。

  (472)說明譬如客舍之有種種人寄宿,此身亦有種種苦樂受。

  (473)說明一切行無常,故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474)佛為阿難說諸行是無常、變易之法,故說一切諸受皆苦。諸行是漸次寂滅、止息之法,故說皆苦。

  (475)說明毘婆屍如來未成佛時,觀察叁受及其集、滅、集滅跡、滅道跡、味、患、離。經末提及式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及釋迦文佛皆是如此。

  (476)佛因一比丘獨一靜處禪思,觀察諸受,而為說叁受。所說叁受內容同第475經。

  (477)經文甚短,僅提是阿難所問,如第476經。

  (478)因諸比丘問而說叁受,內容同第476經。

  (479)說明佛若不知受、受集乃至受離,則無法證得無上正覺。

  (480)說明若不如實知受乃至受離,則非沙門、婆羅門;若如實知則為沙門、婆羅門。

  (481)說明受為因緣生,若不知緣緣乃至緣緣滅道跡,則非真沙門、婆羅門。

  (482)孤獨長者於夏安居供養佛及僧伽叁月之衣、食、湯藥等,佛為之授記,於未來世得安樂果報,但佛告之當學遠離喜樂,現世作證。舍利弗聞佛言,心生歡喜,說出自己的體驗。

  (483)說明修禪境界之深淺視乎其對物質之樂著、精神之純化,而有喜、樂、捨、解脫等階段的差別。

  (484)記敘阿難以見第一等問題試問跋陀羅,並糾正其錯誤。

  (485)瓶沙王堅持世尊說受有二種,優陀夷堅持有叁種,兩人共詣佛所,佛為之說明其因各種不同情況而說種種受義。

  (486)說明若於一法乃至十法,生厭離、不樂、背捨,則得盡諸漏。

  (487)同第486經。

  (488)說明若於一法乃至十法,觀察無常、變易、離欲、滅、捨離,則得盡諸漏。

  (489)經意同第488經。

  (490)舍利弗為閻浮車說出家難,愛樂出家生活者難,樂常修善法難;若出家常修八正道,則得盡諸有漏。

  (491)經文只說如閻浮車所問。

  (492)舍利弗為比丘說若得無量叁昧,於有身滅、涅槃,心不樂著。顧念有身,終不得徹底解脫,猶如膠著手執樹,終不得離;反之則得解脫。

  (493)舍利弗為比丘說若疏於自省,則起愛欲,違於遠離;若嚴於自省,則遠離五欲,得正解脫。

  (494)說明舍利弗見大枯樹,告諸比丘若修得神通力,即可令枯樹成地、水、火、風、金、銀等物,勸比丘勤於禪思,學諸神通。

  (495)舍利弗為比丘說犯戒者如樹壞根,不得成就花果;持戒者如樹根不壞,得成就花果。

  (496)舍利弗為比丘說若犯罪比丘、舉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剋責,則於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497)佛為舍利弗說可舉他罪之法、被舉罪者自安其心之法,及令犯罪者悔改之法。

  (498)舍利弗讚嘆過去、未來、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499)舍利弗為月子比丘(提婆達多弟子)說若比丘修善心者,亦能離貪瞋癡,得正解脫。譬如大石山,四方風來,不能傾動。

  (500)舍利弗為淨口外道出家尼說明沙門釋子淨命自活,不墮邪命求食。

  (501)記敘目揵連以所得神通力,歸功佛陀之恩惠。

  (502)經意同第501經,文句略異。

  (503)記敘目揵連與世尊遙相阻隔而以神力共語,舍利弗讚嘆其大功德力。

  (504)記敘天帝釋告訴目揵連,他所見調伏慳垢而得的妙果。

  (505)記敘大目揵連以神通至帝釋宮殿,見帝釋生活放逸,自誇其新築樓閣。目揵連以神通令其樓閣震動,使其心生厭離。

  (506)敘說世尊為母及叁十叁天說法,目揵連受諸四眾請求而往請世尊還至閻浮提說法。

  (507)大目揵連與諸天子說得佛、法、僧不壞淨成就。

  (508)敘說大目揵連與勒叉那一起行乞途中,大目揵連見一眾生身如樓閣,啼哭號呼,憂悲苦痛。佛告訴諸比丘,該眾生前世為屠牛兒,有屠牛餘罪,故得此報身。

  (509)敘說大目揵連與勒叉那一起行乞途中,大目揵連見一眾生筋骨相連,鷺、鳥等隨而食之,極大痛苦。佛告諸比丘,該眾生前世為屠牛者,由於餘罪,而受此報。

  (510)敘說大目揵連與勒叉那一起行乞途中,大目揵連見一眾生舉身無皮,純一肉段,鷺、鳥等隨而食之。佛告諸比丘,該眾生前世為屠羊者,由其餘罪,續受此苦。

  (511)經文與第510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經述目連所見一大眾生,舉體無皮,乘虛而行。佛告諸比丘,該眾生為屠羊弟子,由其餘罪,續受此苦。

  (512)經文與第510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而此經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墮胎者之苦報。

  (513)經文與第510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經述目連見一大身眾生,舉身生毛,毛利如刀,其毛火然,還割其體,痛徹骨髓。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調象士之苦報。

  (514)經文與第513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而此經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好戰者之苦報。

  (515)經文與第513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而此經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獵師之苦報。

  (516)經文與第513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而此經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殺豬者之苦報。

  (517)經文與第510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經述目連見一大身無頭眾生,兩邊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諸蟲唼食,痛徹骨髓。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好斷人頭之苦報。

  (518)經文與第510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經述目連見一眾生,陰卵如甕,坐則踞上,行則肩擔。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鍛銅師以偽器欺人之苦報。

  (519)經文與第510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經述目連見一眾生,以銅鐵羅網自纏其身,火常熾然,還燒其體,痛徹骨髓,乘虛而行。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捕魚師之苦報。

  (520)經文與第510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經述目連見一眾生,頂有鐵磨,盛火熾然,轉磨其頂,乘虛而行,受無量苦。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蔔占女人所受之苦報。

  (521)經文與第510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經述目連見一眾生,,其身獨轉,猶若旋風,乘虛而行。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蔔占師所受之苦報。

  (522)經文與第510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經述目連見一眾生,傴身藏行,狀如恐怖,舉體被服,悉皆火然,還燒其身,乘虛而行。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好行他婬者之苦報。

  (523)經文與第510經相同,但此經記述目連於波…

《雜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