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奈國鹿野苑所見,且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賣色女所受之苦報。
(524)經文與第523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經述目連見一大身眾生,舉體火然,乘虛而行,啼哭號呼,受諸苦痛。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自在王第一夫人因瞋恚心以燈油灑王身上所受之苦報。
(525)經文與第523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經述目連見一眾生,舉體糞穢,以塗其身,亦食糞穢,乘虛而行,臭穢苦惱,啼哭號呼。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自在王師婆羅門,因有憎嫉心而受之苦報。
(526)經文與第523經相同的部分有所省略,此經述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目連見一大身眾生,頭上有大銅鑊,熾然滿中,群銅流灌身體,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知事比丘因未將檀越布施之由分予客比丘而受之苦報。
(527)經文與第526經相同,此經述目連見一大身眾生,有熾熱鐵丸從身出入,乘虛而行,苦痛切迫,啼哭號呼。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沙彌盜取七果持奉和上所受之苦報。
(528)經文與第526經相同,此經述目連見一大身眾生,其舌廣長,見有利釿,炎火熾然,以釿其舌,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盜取石蜜者所受之苦報。
(529)經文與第526經相同,此經述目連見大身眾生,有雙鐵輪在兩脅下,熾然旋轉,還燒其身,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沙彌盜取二石蜜餅著於腋下所受之苦報。
(530)經文與第526經相同,此經述目連見一大身眾生,以熾然鐵葉以纏其身,衣被床臥悉皆熱鐵,炎火熾然,食熱鐵丸,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比丘私用檀施衣食所受之苦報。
(531)經文與第526經相同,此經述目連見一大身眾生,熾然鐵車而駕其頸,拔其頸筋,及連四腳筋以勒其頸,行熱鐵地,乘虛而去,啼哭號呼。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駕乘牛車者以自活所受之苦報。
(532)經文與第526經相同,此經述目連見一大身眾生,其舌長廣,熾然鐵釘以釘其舌,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迦葉佛時出家的比丘因自私自利而受之苦報。
(533)經文與第526經相同,此經述目連見一大身眾生,比丘之像,皆著鐵葉以為衣服,舉體火然,亦以鐵缽盛熱鐵丸而食之。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迦葉佛出家之惡比丘,以惡口形容或指稱他人,因而遭受苦報。
(534)經文與第526經相同,此經佛說大目揵連所見為迦葉佛時出家而好起諍訟的比丘所受之苦報。
(535)記敘大目揵連以神通力自阿那律處聞四念處。
(536)經意同第535經,此經記敘聞得修習四念處之法。
(537)阿那律告訴舍利弗,他因反覆修習四念處而成就大德神力。
(538)大目揵連問阿那律如何成就大神力,答如第537經。
(539)阿難問阿那律以何功德成就大德神力,答以修習四念處之故。
(540)記敘阿那律於病苦中修習四念處,故能自安忍。
(541)經意同第540經。
(542)諸比丘問阿那律如何於正法律得盡諸漏,答以修習四念處。
(543)阿那律為眾多比丘說阿羅漢亦修四念處。
(544)阿那律告訴眾多外道,他因為修習種種佛法而出家,並特就四念處予以說明。
(545)阿那律告訴諸比丘,修四念處可順趣向於遠離、出要、涅槃。
(546)執澡罐杖梵志問摩訶迦旃延,為何王與王諍、婆羅門居士與婆羅門居士諍,迦旃延告以因貪欲及見欲故,而唯世尊能離貪欲及見欲。
(547)摩訶迦旃延為直執杖梵志說若於五欲不離貪、欲、愛、念、渴者,雖年八十、九十,亦非宿士反之,若年僅二十五,但於五欲離貪等,仍為宿士。經意同《增一阿含.勸請品》第9經。
(548)摩訶迦旃延為摩偷羅王說四姓平等,無有差別。
(549)記敘迦梨迦優婆夷以僧耆多童女問世尊之偈問摩訶迦旃延,迦旃延為之說十一切入處。
(550)摩訶迦旃延為諸比丘說聖弟子念六種功德,可離苦惱,減憂悲,得如實法。
(551)記敘訶梨長者以經集摩揵提經中之一偈,請教迦栴延。
(552)記敘訶梨長者以佛告帝釋的話問摩訶迦栴延。
(553)經意同第552經。
(554)訶梨長者身遭病苦,摩訶迦栴延為說依四不壞淨,修六念處。
(555)記摩訶迦栴延為陀施長者說法,如訶梨長者。
(556)眾多比丘尼以無相心叁昧問佛及阿難,所答相同。比丘尼驚訝於佛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
(557)闍知羅比丘尼問阿難無相心叁昧之果及功德,阿難所答和世尊同句、同味、同義。
(558)阿難為一比丘說無相心叁昧之果及功德。
(559)迦摩與阿難相問答。雖有六根、六境,初禪乃至無所有入處具足住者,則為有想於有而不覺知;若於無想心叁眛,身作證具足住者,則為無想於有法而不覺知。
(560)阿難為諸比丘講述四說道,所為四說道即:一、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二、正坐思惟,於法選擇,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叁、為掉亂所持,以調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化。
四、止觀和合俱行。
(561)阿難為婆羅門說為斷愛欲而出家是有邊際,非無邊際。
(562)瞿師羅長者問雲何為說法者、善向、善到,阿難答以若說法、若向、若調伏貪瞋癡便是。
(563)阿難尼揵弟子無畏離車與阿耆毘弟子聰明童子離車闡述佛所說之戒、定、慧使業不更造,宿業漸斷、已斷,便得現正法,離諸熾燃,非由苦行可得。
(564)有比丘尼對阿難起染著心,派人請阿難至其所。阿難告之以當斷穢食、憍慢、愛欲,比丘尼聞後發露悔過,阿難記其於未來世得具足戒。
(565)阿難為婆頭聚落童子說戒、心、見、解脫等四種清淨。
(566)記敘質多羅長者與伽達多比丘就對佛所說偈文之了解相問答。
(567)記敘質多羅長者與那伽達多比丘,對無量心叁眛、無相心叁昧、無所有心叁昧、空心叁昧之見解相問答。
(568)記敘質多羅長者問伽摩比丘關於行等十個問題。
(569)記敘梨犀達多答質多羅長者問所謂種種界。
(570)記敘梨犀達多比丘代諸上座答質多羅長者問「凡世間所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
(571)諸比丘於質多羅長者牛舍中食諸酥酪蜜飽滿,行路悶極,摩訶迦比丘以神通力使涼風起。質多羅長者隨喜,願見尊者過人法神足現化。摩訶迦示現之,並告之以不放逸而得。
(572)記敘眾多上座比丘論眼繫色或繫眼,質多羅長者說欲貪是其繫。
(573)記敘阿耆毘迦外道出家二十年不得證道,舊友質多羅長者導其入佛門家。
(574)敘說尼揵若提子欲誘質多羅長者為弟子,反被說服。
(575)記敘質多羅長者信念不動,從容而死,命終生於不煩熱天,復以神通至奄羅林中禮拜諸上座比丘。
(576)有一天子對佛說不處忉利天上「歡喜園」,終不得快樂。佛告之阿羅漢寂滅之樂才是樂。
(577)敘說一天子不贊成佛執著於教化眾生,佛說以哀愍眾生故教化之。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62經略同。
(578)有一天子說慚愧心者時時皆有,佛說慚愧心者希有。
(579)有一天子問佛,不習近正法者能否證悟,佛說必須專修正法始能證悟。
(580)有一天子說依止異見亦能證悟,佛反駁之。
(581)說漏盡羅漢即使說有我、我所亦無妨。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66經略同。
(582)經意同第581經。
(583)記敘阿修羅王阻障月天子,月天子前往歸依佛,阿修羅王聞佛所說偈即釋放月天子。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67經略同。
(584)佛因天子問而說自己解脫於母、妻、子之牽纏。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68經略同。
(585)佛為天神說獨一而住,無歡喜亦無煩惱。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69經略同。
(586)佛告訴天子,當正念求遠離,斷除貪欲火,緊急如救頭火燃、離刀劍害。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70經略同。
(587)佛為天子說出離癡惑叢林之法。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71經略同。
(588)佛為天子說若斷愛喜、貪欲則得解脫。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72經略同。
(589)佛為天子說當捨俗出家,以斷貪愛。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83經略同。
(590)佛為比丘說過去世有五百商人於曠野遭賊難,一天神前來問法。商人中一優婆塞能答,天神遂令彼眾免於賊難。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84經略同。
(591)佛為比丘說過去世有一優婆塞於大聚會中極毀呰欲,而自沒於愛欲,天神見而說偈教誡之。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85經略同。
(592)說明給孤獨長者初聞佛名乃至歸依佛,並答應回舍
國造精舍供佛及僧伽等事。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86經略同。
(593)說明給孤獨長者命終生兜率天,來詣佛所,讚嘆佛法,激勵諸比丘。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87經後半部略同。
(594)說曠野長者於見佛、聞法、供養眾僧無厭足,故命終生於無熱天。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88經略同。
(595)記敘無煩天子與佛談論有得解脫的七比丘,命終生於無煩天。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89經略同。
(596)佛為一天子說當調伏諸根,棄捨一切而得見解脫。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81經略同。
(597)佛為一天子說持戒定慧可得妙色,得乘出道,而為…
《雜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