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世斷疑。並說雖四論師之異說,亦能明辨其是非,且進入解脫之道。
(叁)舍梨子相應品:記敘智慧第一的舍梨子說法教化的事蹟;收11經。
(1)等心經
舍梨子為諸比丘分別內結、外結,等心天以此告訴佛,佛於眾中讚之。
(2)成就戒經
尊者舍梨子為諸比丘說若有比丘成就戒、定、慧者,則可於現世出入想知滅定。若於現世不得究竟智,則身壞命終,亦可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佛於眾中說舍梨子已成就五法,眾人應共愛敬尊重。
(3)智經
舍梨子答黑齒比丘之問,黑齒白佛,佛設種種問。舍梨子一一善答,得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等義,佛讚許之。
(4)師子吼經
尊者舍梨子因一比丘誣以輕慢他而後欲出外遊行,乃以截角牛、截兩手之旃陀羅子、地、水、火、風、掃帚、哺旃尼、處處裂破之膏瓶、自喜年少頸繫死屍等十喻,解說自己對自身有反省雲何輕慢一梵行比丘而欲遊化人間。
經意同《增一阿含‧六重品》第6經。
(5)水喻經
舍梨子告諸比丘五除惱法,謂於他人身口意之淨與不淨,慧者見之皆莫生惱。並以糞掃衣、草覆之深水池、牛跡水、曠野病人及好池水五譬喻之。
(6)瞿尼師經
瞿尼師比丘在無事室調笑憍擾,心如獼猴,尊者舍梨子為諸比丘說無事比丘當學:(一)敬重而隨順觀,(二)不調笑及不躁擾,(叁)不談卑劣的言論,(四)不憍傲而少言說,(五)護持諸根,(六)食知止足而不貪,(七)精進而不懈怠,(八)學正念及正智,(九)知時而行乞食,(十)善擇坐位,(一一)共論律阿毘曇,(一二)共論寂靜解脫,離色至無色定,(一叁)共論漏盡智通。此不獨無事比丘行於無事,應學如是法,人間比丘更應如此。
(7)梵志陀然經
尊者舍梨子在舍衛國時,聞舊友梵志陀然在王舍城怠於道業,耽於邪惡,乃往詰問,並告以為父母或為他人而行作惡,不能脫離墮地獄之苦,應當如法、如業、如功德錢財,行福業,不作惡業。陀然遂自歸叁寶成為優婆塞,其後,陀然病篤,尊者聞之,馳赴慰問。尊者察覺陀然憧憬梵天之心,乃為說『四梵室』至梵天共住之道。陀然修習後,命終得生梵天。
(8)教化病經
舍衛國給孤獨長者於病危篤時,請尊者舍梨子說法。舍梨子乃前往慰問,並言長者既因上信、善戒乃至正智十法得須陀洹果,應更進一步求證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於是長者病得痊癒,十分歡喜,自說歸依佛之由來,與建造祇園精舍之經過,並供養尊者舍梨子。
經意同《增一阿含‧非常品》第8經。
(9)大拘絺那經
尊者舍梨子問尊者大拘絺羅得正見、入正法的方法。大拘絺羅以知不善、不善根、善、善根,以及知食、漏、苦、老死、生、有、受(取)、愛、覺、更樂(觸)、六處、名色、識、行等四諦之比丘,得成就正見,得入正法回答。
經意同《雜阿含》第344經。
(10)象跡喻經
尊者舍梨子為諸比丘說一切無量善法,均攝於四聚諦中,以四聖諦為一切法中最為第一,猶如諸獸之跡,象跡為最第一。其中又說苦聖諦有四苦八苦,並廣說五盛陰苦之所以,即一切法為四大假和合,四大各含內外二種。一切法即由此內外四大隨因緣和合而成就者。如是觀之,則能堪耐諸困苦。後復言當住四無量心,離一切有、受欲,見一切因緣所生法,厭離五盛陰,以至得解脫。
(11)分別聖諦經
佛稱讚舍梨子、目揵連二尊者,言舍梨子生諸梵行,猶如生母;目揵連長養諸梵行,猶如養母。又尊者舍梨子循佛言教,對比丘廣說四聖諦之義。就苦聖諦而說八苦;就苦集諦而說愛染執著為苦之因;又言斷愛染執著,離欲可滅苦,明示苦滅諦;並說正見乃至正定之八支聖道以詮示道諦。比丘聞之,皆歡喜奉行。
經意同《增一阿含‧四意斷品》第1經,亦可參閱安世高《佛說四諦經》、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卷六。
(四)未曾有法品︰讚歎佛、法、僧叁寶之希有殊勝功德,使聞者得淨信。收10經。
(1)未曾有法經
尊者阿難讚歎佛自初發心(在迦葉佛時)、托胎、誕生、出家、成道,直至教化,一生中所出現的二十叁種未曾有而不可思議之事;佛更教阿難要受持『如來知生住滅智』之未曾有法。
(2)侍者經
敘說阿難為世尊侍者之事。依據印順長老之研究,乃集數部份而成:(一)經首至『……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止,是初立阿難為侍者。(二)自『尊者阿難作是說……』至『……阿難未曾有法』止,為阿難自說。(叁)自『復次,一時,尊者舍梨子……』至『……阿難未曾有法』止,為舍梨子問阿難。(四)自『復次,一時,世尊遊王舍城……』至『……阿難未曾有法』止,為師子臥法說。(五)自『復次,一時,世尊遊拘屍那竭……』至『……阿難比丘自默然住』止,為佛般涅槃時說。(六)自『復次,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至經末,為佛般涅槃以後之事。
(3)薄拘羅經
敘說一異學問尊者薄拘羅八十年來是否行欲事,薄拘羅遂為說出家學道八十年間的淨行。
(4)阿脩羅經
敘說婆羅邏阿修羅王向佛說大海的八未曾有法,佛亦為說正法、律中的八未曾有法。比較如下:(一)大海漸廣漸深;正法、律漸修漸學。(二)大海不失潮時;正法、律中四眾弟子不犯戒。(叁)大海甚深極廣;正法、律亦然。(四)大海水鹹同一味;正法、律中無欲為味,覺、息、道味等同一味。(五)大海有無量珍寶;正法、律有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之珍寶。(六)大海為大神所居;正法、律為四向四果聖者所居。(七)大海不受死屍;正法律中聖眾清淨,不容不精進,非沙門、梵行者。(八)大海受五河之水而無差別;四姓入正法中亦無差別,同為沙門釋子。之後,婆羅邏阿修羅王讚歎如來八法,並自歸依佛法僧。
經意同《增一阿含‧八難品》第4經。
(5)地動經
佛因居金剛國時有大地震,而為說大地震動之叁種因緣:(一)空中大風起,風起則水擾,水擾則地動。(二)有如意足神通比丘與護比丘天於地作小想,於水作無量想,則地隨其所欲之意而擾動。(叁)如來於叁月後入般涅槃,故地動。又記敘如來化身為諸天說法之不可思議事。
經意同《增一阿含‧八難品》第5經。
(6)瞻波經
敘說在十五日布薩之時,佛於會中知有不淨比丘在座,故雖叁請而不說波羅提木叉。尊者大目揵連乃逐出該比丘,然後請佛說戒。佛以大海八德為喻而說法。
經意同《增一阿含‧十不善品》第2經,別譯本有西晉法炬《佛說恒水經》、《法海經》、後秦鳩摩羅什《佛說海八德經》,亦可參閱《五分律》卷二十八。
(7)郁伽長者經上
敘說耽酒娛樂的郁伽長者見佛威容而醉醒,遂往聞法而得法眼,成為優婆塞。返家後,令諸夫人各隨己意,任其去留。長者歸佛後,堅守五戒,積諸福業,成就八種未曾有法。
(8)郁伽長者經下
敘說佛般涅槃後不久,郁伽長者常設大布施,後於海中沒失載滿貨物的船舶,阿難乃從長老上尊比丘之意,往勸郁伽長者勿復布施,長者則告以不厭財盡,只望願滿如轉輪王願。其後,並敘自己所得之奇特之法。
(9)手長者經上
敘說手長者以惠施、愛言、利行、同事四事攝受大眾。一日,聞佛說法,還家靜坐,成就四無量心。叁十叁天稱歎長者,毘沙門天王因此往告長者,手長者則默然守定。佛在比丘眾中稱歎其七未曾有法,後有一比丘往詣長者,告知佛對他的稱歎且為說法。比丘歸返告知佛,佛又稱手長者『無求無欲』之第八未曾有法。
(10)手長者經下
佛讚歎手長者具足少欲、信、慚、愧、精進、念、定、慧之八未曾有法。
(五)習相應品︰敘述以持戒令人不悔為始,乃至具正念、正智、慚愧等善清淨法而展轉得從貪、瞋、癡解脫,趨向涅槃等諸法的因緣;收16經。
(1)何義經
佛為阿難說持戒者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乃至得解脫,如是此戒趣至彼岸。
(2)不思經
敘說人不可但求無悔而不持戒,當持戒便得無悔乃至得解脫。
(3)念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護諸根、護戒、不悔乃至解脫涅槃,是基於正念正智。若無正念正智,則不得成就。
(4)慚愧經上
世尊為諸比丘說正念正智是依正思惟,正思惟依信,信依愛敬,愛敬依慚愧。無慚愧者,即害愛敬、信乃至害解脫、涅槃。
(5)慚愧經下
尊者舍梨子以樹作譬喻,廣說具慚愧心乃至涅槃之理。
(6)戒經上
世尊為諸比丘說犯戒之害處與持戒之利益。
(7)戒經下
舍梨子以樹作譬喻,為諸比丘說犯戒之害處與持戒之利益。
經意同《雜阿含經》第495經。
(8)恭敬經上
世尊為諸比丘說恭敬及善觀能具威儀、具學法、具戒定慧乃至涅槃。
(9)恭敬經下
世尊為諸比丘說恭敬及善觀能具威儀、具學法、具護諸根乃至具涅槃。
(10)本際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迷惑之本是以『有愛』為因,以無明為緣。無明則由五蓋乃至親近惡知識,以惡人為緣而來。又言聖者之所以明、解脫,即緣於七覺支;七覺支則由四念處乃至親近善知識,以善人為緣而來。
別譯本有後漢安世高《佛說本相猗致經》、失譯《佛說緣本致經》。
(11)食經上
大意同《本際經》,並言大海以大河為食乃至雨為食之喻。
(12)食經下
同上經,而譬喻稍略。
(13)盡智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如實知見四聖諦如真,便得漏盡。而盡智以解脫為習乃至不悔;以護…
《中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