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 解题▪P2

  ..续本文上一页现世断疑。并说虽四论师之异说,亦能明辨其是非,且进入解脱之道。

  

  (三)舍梨子相应品:记叙智慧第一的舍梨子说法教化的事蹟;收11经。

  (1)等心经

  舍梨子為诸比丘分别内结、外结,等心天以此告诉佛,佛於眾中讚之。

  (2)成就戒经

  尊者舍梨子為诸比丘说若有比丘成就戒、定、慧者,则可於现世出入想知灭定。若於现世不得究竟智,则身坏命终,亦可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灭定。佛於眾中说舍梨子已成就五法,眾人应共爱敬尊重。

  (3)智经

  舍梨子答黑齿比丘之问,黑齿白佛,佛设种种问。舍梨子一一善答,得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等义,佛讚许之。

  (4)师子吼经

  尊者舍梨子因一比丘诬以轻慢他而后欲出外游行,乃以截角牛、截两手之旃陀罗子、地、水、火、风、扫帚、哺旃尼、处处裂破之膏瓶、自喜年少颈繫死尸等十喻,解说自己对自身有反省云何轻慢一梵行比丘而欲游化人间。

  经意同《增一阿含‧六重品》第6经。

  (5)水喻经

  舍梨子告诸比丘五除恼法,谓於他人身口意之净与不净,慧者见之皆莫生恼。并以粪扫衣、草覆之深水池、牛跡水、旷野病人及好池水五譬喻之。

  (6)瞿尼师经

  瞿尼师比丘在无事室调笑憍扰,心如獼猴,尊者舍梨子為诸比丘说无事比丘当学:(一)敬重而随顺观,(二)不调笑及不躁扰,(三)不谈卑劣的言论,(四)不憍傲而少言说,(五)护持诸根,(六)食知止足而不贪,(七)精进而不懈怠,(八)学正念及正智,(九)知时而行乞食,(十)善择坐位,(一一)共论律阿毘曇,(一二)共论寂静解脱,离色至无色定,(一三)共论漏尽智通。此不独无事比丘行於无事,应学如是法,人间比丘更应如此。

  (7)梵志陀然经

  尊者舍梨子在舍卫国时,闻旧友梵志陀然在王舍城怠於道业,耽於邪恶,乃往詰问,并告以為父母或為他人而行作恶,不能脱离堕地狱之苦,应当如法、如业、如功德钱财,行福业,不作恶业。陀然遂自归三宝成為优婆塞,其后,陀然病篤,尊者闻之,驰赴慰问。尊者察觉陀然憧憬梵天之心,乃為说『四梵室』至梵天共住之道。陀然修习后,命终得生梵天。

  (8)教化病经

  舍卫国给孤独长者於病危篤时,请尊者舍梨子说法。舍梨子乃前往慰问,并言长者既因上信、善戒乃至正智十法得须陀洹果,应更进一步求证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於是长者病得痊癒,十分欢喜,自说归依佛之由来,与建造祇园精舍之经过,并供养尊者舍梨子。

  经意同《增一阿含‧非常品》第8经。

  (9)大拘絺那经

  尊者舍梨子问尊者大拘絺罗得正见、入正法的方法。大拘絺罗以知不善、不善根、善、善根,以及知食、漏、苦、老死、生、有、受(取)、爱、觉、更乐(触)、六处、名色、识、行等四諦之比丘,得成就正见,得入正法回答。

  经意同《杂阿含》第344经。

  (10)象跡喻经

  尊者舍梨子為诸比丘说一切无量善法,均摄於四聚諦中,以四圣諦為一切法中最為第一,犹如诸兽之跡,象跡為最第一。其中又说苦圣諦有四苦八苦,并广说五盛阴苦之所以,即一切法為四大假和合,四大各含内外二种。一切法即由此内外四大随因缘和合而成就者。如是观之,则能堪耐诸困苦。后復言当住四无量心,离一切有、受欲,见一切因缘所生法,厌离五盛阴,以至得解脱。

  (11)分别圣諦经

  佛称讚舍梨子、目揵连二尊者,言舍梨子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揵连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又尊者舍梨子循佛言教,对比丘广说四圣諦之义。就苦圣諦而说八苦;就苦集諦而说爱染执著為苦之因;又言断爱染执著,离欲可灭苦,明示苦灭諦;并说正见乃至正定之八支圣道以詮示道諦。比丘闻之,皆欢喜奉行。

  经意同《增一阿含‧四意断品》第1经,亦可参阅安世高《佛说四諦经》、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诵律》卷六。

  (四)未曾有法品︰讚叹佛、法、僧三宝之希有殊胜功德,使闻者得净信。收10经。

  (1)未曾有法经

  尊者阿难讚叹佛自初发心(在迦叶佛时)、托胎、诞生、出家、成道,直至教化,一生中所出现的二十三种未曾有而不可思议之事;佛更教阿难要受持『如来知生住灭智』之未曾有法。

  (2)侍者经

  叙说阿难為世尊侍者之事。依据印顺长老之研究,乃集数部份而成:(一)经首至『……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止,是初立阿难為侍者。(二)自『尊者阿难作是说……』至『……阿难未曾有法』止,為阿难自说。(三)自『復次,一时,尊者舍梨子……』至『……阿难未曾有法』止,為舍梨子问阿难。(四)自『復次,一时,世尊游王舍城……』至『……阿难未曾有法』止,為师子卧法说。(五)自『復次,一时,世尊游拘尸那竭……』至『……阿难比丘自默然住』止,為佛般涅槃时说。(六)自『復次,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至经末,為佛般涅槃以后之事。

  

  (3)薄拘罗经

  叙说一异学问尊者薄拘罗八十年来是否行欲事,薄拘罗遂為说出家学道八十年间的净行。

  (4)阿脩罗经

  叙说婆罗逻阿修罗王向佛说大海的八未曾有法,佛亦為说正法、律中的八未曾有法。比较如下:(一)大海渐广渐深;正法、律渐修渐学。(二)大海不失潮时;正法、律中四眾弟子不犯戒。(三)大海甚深极广;正法、律亦然。(四)大海水咸同一味;正法、律中无欲為味,觉、息、道味等同一味。(五)大海有无量珍宝;正法、律有四念处乃至八支圣道之珍宝。(六)大海為大神所居;正法、律為四向四果圣者所居。(七)大海不受死尸;正法律中圣眾清净,不容不精进,非沙门、梵行者。(八)大海受五河之水而无差别;四姓入正法中亦无差别,同為沙门释子。之后,婆罗逻阿修罗王讚叹如来八法,并自归依佛法僧。

  经意同《增一阿含‧八难品》第4经。

  (5)地动经

  佛因居金刚国时有大地震,而為说大地震动之三种因缘:(一)空中大风起,风起则水扰,水扰则地动。(二)有如意足神通比丘与护比丘天於地作小想,於水作无量想,则地随其所欲之意而扰动。(三)如来於三月后入般涅槃,故地动。又记叙如来化身為诸天说法之不可思议事。

  经意同《增一阿含‧八难品》第5经。

  (6)瞻波经

  叙说在十五日布萨之时,佛於会中知有不净比丘在座,故虽三请而不说波罗提木叉。尊者大目揵连乃逐出该比丘,然后请佛说戒。佛以大海八德為喻而说法。

  经意同《增一阿含‧十不善品》第2经,别译本有西晋法炬《佛说恒水经》、《法海经》、后秦鳩摩罗什《佛说海八德经》,亦可参阅《五分律》卷二十八。

  (7)郁伽长者经上

  叙说耽酒娱乐的郁伽长者见佛威容而醉醒,遂往闻法而得法眼,成為优婆塞。返家后,令诸夫人各随己意,任其去留。长者归佛后,坚守五戒,积诸福业,成就八种未曾有法。

  (8)郁伽长者经下

  叙说佛般涅槃后不久,郁伽长者常设大布施,后於海中没失载满货物的船舶,阿难乃从长老上尊比丘之意,往劝郁伽长者勿復布施,长者则告以不厌财尽,只望愿满如转轮王愿。其后,并叙自己所得之奇特之法。

  (9)手长者经上

  叙说手长者以惠施、爱言、利行、同事四事摄受大眾。一日,闻佛说法,还家静坐,成就四无量心。三十三天称叹长者,毘沙门天王因此往告长者,手长者则默然守定。佛在比丘眾中称叹其七未曾有法,后有一比丘往诣长者,告知佛对他的称叹且為说法。比丘归返告知佛,佛又称手长者『无求无欲』之第八未曾有法。

  (10)手长者经下

  佛讚叹手长者具足少欲、信、惭、愧、精进、念、定、慧之八未曾有法。

  (五)习相应品︰叙述以持戒令人不悔為始,乃至具正念、正智、惭愧等善清净法而展转得从贪、瞋、痴解脱,趋向涅槃等诸法的因缘;收16经。

  (1)何义经

  佛為阿难说持戒者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乃至得解脱,如是此戒趣至彼岸。

  (2)不思经

  叙说人不可但求无悔而不持戒,当持戒便得无悔乃至得解脱。

  (3)念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护诸根、护戒、不悔乃至解脱涅槃,是基於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则不得成就。

  (4)惭愧经上

  世尊為诸比丘说正念正智是依正思惟,正思惟依信,信依爱敬,爱敬依惭愧。无惭愧者,即害爱敬、信乃至害解脱、涅槃。

  (5)惭愧经下

  尊者舍梨子以树作譬喻,广说具惭愧心乃至涅槃之理。

  (6)戒经上

  世尊為诸比丘说犯戒之害处与持戒之利益。

  (7)戒经下

  舍梨子以树作譬喻,為诸比丘说犯戒之害处与持戒之利益。

  经意同《杂阿含经》第495经。

  (8)恭敬经上

  世尊為诸比丘说恭敬及善观能具威仪、具学法、具戒定慧乃至涅槃。

  (9)恭敬经下

  世尊為诸比丘说恭敬及善观能具威仪、具学法、具护诸根乃至具涅槃。

  (10)本际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迷惑之本是以『有爱』為因,以无明為缘。无明则由五盖乃至亲近恶知识,以恶人為缘而来。又言圣者之所以明、解脱,即缘於七觉支;七觉支则由四念处乃至亲近善知识,以善人為缘而来。

  别译本有后汉安世高《佛说本相猗致经》、失译《佛说缘本致经》。

  (11)食经上

  大意同《本际经》,并言大海以大河為食乃至雨為食之喻。

  (12)食经下

  同上经,而譬喻稍略。

  (13)尽智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如实知见四圣諦如真,便得漏尽。而尽智以解脱為习乃至不悔;以护…

《中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 解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