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 解题

  经名:中阿含经

  著译者:东晋瞿曇僧伽提婆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60卷,收录於《大正藏》第一册,经号26。

  梵名Madhyamagama。此经是北方佛教所传四阿含经中之一。据《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记载,《中阿含》是佛陀為利根眾生说示诸种深义,為学问者所修习。另外根据《分别功德论》卷一记载:「中者,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故曰中也。」因此所谓《中阿含》就是篇幅中等的圣教集,而其主要的特色在於以僧伽比丘為重,偏重法义的阐明,是修多罗胜义的延续。

  本经汉译本最初是由苻秦曇摩难提译出,共五十九卷,现今只存一些零本。目前流通本是僧伽提婆等因曇摩难提译文未能尽符原意,所以加以改译的。

  在声闻乘各部派中所传的阿含经典各各不同,汉译《中阿含》属於何部所传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此经初次译本与《增一阿含》同出於有部译师曇摩难提,今本翻译时,由僧伽罗叉讲梵本,僧伽提婆汉译,这二人都是有部根据地的罽宾人,而提婆别译的《阿毗曇八犍度论》(即《发智论》),罗叉续成罗什所译的《十诵律》,也都是有部的重要典籍;且此经的结构和西藏译本止天所著的《俱舍论疏要用论》所引用的有部《中阿含》极其相似,从这几方面来看,此经可能是有部的传本。

  此经全部梵本似已散佚,早年在新疆地方发现的梵本断简中,仅有三经与本经中的零本相同,即(1)同於本经之第三诵《大品‧请请经》;(2)同於本经之第三诵《大品‧优婆离经》;(3)同於本经之第四诵《根本分别品‧鸚鵡经》。

  在本经全部译出的前后,零本翻译很多,现存的计有七十三种。西藏大部经中,仅有相当於本经的零本五种,与南传巴利文本《中部》对勘,222经中仅有九十六经相同,而且本经所收者,篇幅或长或短,不全是适中的,所以在南传巴利文本,也有九十餘经编入他部中(据赤沼氏《对照目录》)。此外,本经中各经见於巴利文《长部》者则有9经,见於《增一部》者有七76经,见於《相应部》者有76经。

  本经共有五诵,十八品,222经。即:第一诵,有五品半,64经;第二诵,有四品半,52经;第三诵,有二品半,35经;第四诵,有二品及二个半品,35经;第五诵,有三品半,36经。全经内容以叙述佛陀及诸弟子所说的教法為主,其间亦含有佛陀对弟子、异学、王者、居士等的教诫。以下则略述各品各经的大意:

  初一日诵,有五品半,64经。

  (一)七法品︰收录与「七」的法数有关之经典,收有10经。

  (1)善法经

  叙说世尊為比丘说成就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眾、知人胜如等七法,便於贤圣得欢乐处,正趣漏尽。

  经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1经,但七知的名称略异;而别译本有支谦《七知经》,并与失译《般泥洹经》部分经意同。

  (2)昼度树经

  叙说世尊以三十三天昼度树自叶黄、叶落、叶还生、树生网、树如鸟喙、树开如钵,乃至树尽敷开的七段生长变化,比喻佛弟子自思念出家、出家、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证阿罗汉的七段修行过程。

  经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2经,别译本有施护《园生树经》。

  (3)城喻经

  叙说世尊以王城七事具足、四食丰饶,譬喻比丘得七善法:坚信、惭耻、羞愧、精进、多闻、正念、智慧、成就四禪。

  经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4经。

  (4)水喻经

  世尊以常卧水中乃至住岸等七种人,譬喻世间行恶不善法乃至成就四果的七种不同层次之人。

  经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3经,别译本有失译《咸水喻经》。

  (5)木积喻经

  叙说佛於游行时,见大木积洞然俱炽,而教诫诸比丘出家学道当力求精进,如此受人信施,可令诸施主得大福祐、大果报、大光明。

  经意同《增一阿含‧五王品》第10经。

  (6)善人往经

  说七种阿那含為「七种善人所往到处及无餘涅槃」。

  (7)世间福经

  叙说摩訶周那请问世尊世间及出世间福,世尊為说施房舍、床座、衣、食等為七世间福;闻如来及如来弟子出游欢喜,乃至皈依、受戒,為七出世间福。得七世间及七出世间福者,其福不可限量。

  经意同《增一阿含‧七日品》第7经。

  (8)七日经

  佛為诸比丘说一日乃至七日出时世间崩坏情况,故当观一切行无常,厌离求解脱。并说昔曾為外道所师宗之善眼大师,然所说法為不究竟,今说法方為究竟,饶益眾生。

  别译本有宋法贤《萨钵多酥哩踰捺野经》,亦可参阅《增一阿含‧七日品》第1经。

  (9)七车经

  叙说舍梨子以七事问满慈子何故从佛修行,為戒净?為心净為见净?為疑盖净?為道非道知见净?為道跡知见净?為道跡断智净?满慈子答以乃為无餘涅槃故。又问无餘涅槃是為戒净乃至道跡断智净其中之一而施设否?答以否,然离此等则无『无餘涅槃』。满慈子并举波斯匿王七车速行之喻,以七车来比喻所问七事,而以一日换乘七车速达目的地,比喻修行须七事俱净,方达最终目的之无餘涅槃,而非仅具足一事即可到达。

  经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10经。

  (10)漏尽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七种断除有漏之法:(一)依见(得如实知见)而断。(二)依护(护诸根)而断。(三)依离(远恶友恶外道)而断。(四)依用(当受用衣服卧具等布施时之反省)而断。(五)依忍(血肉乾竭亦决心不捨精进)而断。(六)依除(除欲恚害三念)而断。(七)依思惟(七觉支之思惟)而断。并谓断有漏者,诸结已解,能以正智得究竟苦边。

  经意同《增一阿含‧七日品》第6经,但《增一阿含‧七日品》说此经名為「净诸漏法」;别译本有后汉安世高《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

  

  (二)业相应品:说明有关十善业与十不善业等善、恶业之果报,并指出外道对业报的种种邪见;收有10经。

  (1)盐喻经

  世尊以盐水、夺羊、负债三譬喻為诸比丘说随人所作业而受其报。若作不善业,且不修身、戒、心、慧,则受苦果地狱之报;作不善业,但修身、戒、心、慧,则受轻微苦果现法之报。

  (2)和破经

  佛闻目揵连与尼乾弟子释和破共论护身口意之比丘,是否生不善漏令至后世之事。佛為和破说比丘有不善身口意行、漏、烦热、忧慼者,后时不善身行灭,不更造新业,弃捨故业,即於现世便得究竟。佛又说:如是正心解脱,比丘便得『六善住处』。六善住处,即六根六境相对时不喜不忧,捨求无為,得正念正智。是后,和破离弃尼乾子,归依佛法僧。

  (3)度经

  叙说沙门梵志中有人提出一切皆因(一)宿命造(二)尊祐造(三)无因无缘等三种主张。佛斥為邪说妄见并开示自知自觉之缘起法:即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因更乐便有觉,有觉者便知苦集灭道四相,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能以正智而得苦际。

  (4)罗云经

  佛取水器泻出而留少水以喻道少者,将少水尽泻以喻尽弃道者,将水器覆著地上用喻道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则喻道仰(空)者,以此种种喻,教诫罗云。若知已妄言,不羞不悔,不惭不愧,则道性渐少至空,并以王象入阵斗譬喻之。又以人用镜观其面之净或不净,比喻人亦当如是反省,观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所作三业之净不净、為自或為他,而后当行则行,当捨则捨。

  (5)思经

  佛為诸比丘说故意作业则必受其果报,非故意作业则不一定受其果报。又业有身三、口四、意三等十种。圣弟子当捨身、口、意之十不善业,成就十善业,修慈悲喜捨四无量心,则必得阿那含以上之果位。

  (6)伽蓝经

  佛游行羇舍子伽蓝,伽蓝人闻佛盛名,多来见佛。佛為说凡夫由贪、瞋、痴三毒,因习本有,心无厌足,故作十恶业;圣弟子当离十恶,行十善,修四无量心,得四安隐住处。伽蓝人等闻佛所说,尽自归依佛法僧。

  (7)伽弥尼经

  佛以石、油一沉一浮之譬喻為伽弥尼天子解说行不善业者,黑有黑报,身坏命终,自然趣下,必至恶处;行十善业者,白有白报,命终之后,自然昇上,必至善处;又说八支圣道為园观、昇进、善处之道。

  (8)师子经

  佛為尼乾子弟子师子大臣说自己所主张的八种法:(一)不可作(身口意之恶行),(二)可作(身口意妙行),(三)断灭(恶行),(四)可憎恶(恶行),(五)法律(為断三毒故),(六)苦行(能断生死根本者),(七)不入於胎(因当

  来有灭尽),(八)安隐(脱生老病死、忧慼染污故)。师子大臣遂弃尼乾子,而成為优婆塞。

  可参阅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五分律》卷二十二、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四十二。

  (9)尼犍经

  佛為尼乾外道说明以苦行灭前世之业非解脱正道,并举出三点理由说明:(一)尼乾不知前世為有我為无我,不知前世有作恶或未作恶,现世苦尽或未尽。(二)尼乾依苦行即於现世作苦而已。因為业不可因勤、因苦行转作乐报。(三)尼乾等亦知以苦行转苦报业為乐报业,乃至转熟报业為不熟报业,是不可能的。又说尼乾有五可憎恶,如来得五称誉。

  (10)波罗牢经

  波罗牢伽弥尼访佛,问佛:汝知幻,岂非幻术者?佛以善巧譬喻驳斥之,復以譬喻為伽弥尼解答『现世行十恶,是否即於现世受报?』以及『六师外道中,有四论师说法不一,究竟何者為真实?』等问题。最后佛為其开示远离之法,依此可得正念,可得一心,便於…

《中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 解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