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 解題

  經名:中阿含經

  著譯者: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60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一冊,經號26。

  梵名Madhyamagama。此經是北方佛教所傳四阿含經中之一。據《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記載,《中阿含》是佛陀為利根眾生說示諸種深義,為學問者所修習。另外根據《分別功德論》卷一記載:「中者,不小不長不短,事處中適,故曰中也。」因此所謂《中阿含》就是篇幅中等的聖教集,而其主要的特色在於以僧伽比丘為重,偏重法義的闡明,是修多羅勝義的延續。

  本經漢譯本最初是由苻秦曇摩難提譯出,共五十九卷,現今只存一些零本。目前流通本是僧伽提婆等因曇摩難提譯文未能盡符原意,所以加以改譯的。

  在聲聞乘各部派中所傳的阿含經典各各不同,漢譯《中阿含》屬於何部所傳並沒有一致的看法。但此經初次譯本與《增一阿含》同出於有部譯師曇摩難提,今本翻譯時,由僧伽羅叉講梵本,僧伽提婆漢譯,這二人都是有部根據地的罽賓人,而提婆別譯的《阿毗曇八犍度論》(即《發智論》),羅叉續成羅什所譯的《十誦律》,也都是有部的重要典籍;且此經的結構和西藏譯本止天所著的《俱舍論疏要用論》所引用的有部《中阿含》極其相似,從這幾方面來看,此經可能是有部的傳本。

  此經全部梵本似已散佚,早年在新疆地方發現的梵本斷簡中,僅有叁經與本經中的零本相同,即(1)同於本經之第叁誦《大品‧請請經》;(2)同於本經之第叁誦《大品‧優婆離經》;(3)同於本經之第四誦《根本分別品‧鸚鵡經》。

  在本經全部譯出的前後,零本翻譯很多,現存的計有七十叁種。西藏大部經中,僅有相當於本經的零本五種,與南傳巴利文本《中部》對勘,222經中僅有九十六經相同,而且本經所收者,篇幅或長或短,不全是適中的,所以在南傳巴利文本,也有九十餘經編入他部中(據赤沼氏《對照目錄》)。此外,本經中各經見於巴利文《長部》者則有9經,見於《增一部》者有七76經,見於《相應部》者有76經。

  本經共有五誦,十八品,222經。即:第一誦,有五品半,64經;第二誦,有四品半,52經;第叁誦,有二品半,35經;第四誦,有二品及二個半品,35經;第五誦,有叁品半,36經。全經內容以敘述佛陀及諸弟子所說的教法為主,其間亦含有佛陀對弟子、異學、王者、居士等的教誡。以下則略述各品各經的大意:

  初一日誦,有五品半,64經。

  (一)七法品︰收錄與「七」的法數有關之經典,收有10經。

  (1)善法經

  敘說世尊為比丘說成就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眾、知人勝如等七法,便於賢聖得歡樂處,正趣漏盡。

  經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1經,但七知的名稱略異;而別譯本有支謙《七知經》,並與失譯《般泥洹經》部分經意同。

  (2)晝度樹經

  敘說世尊以叁十叁天晝度樹自葉黃、葉落、葉還生、樹生網、樹如鳥喙、樹開如缽,乃至樹盡敷開的七段生長變化,比喻佛弟子自思念出家、出家、得初禪、二禪、叁禪、四禪乃至證阿羅漢的七段修行過程。

  經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2經,別譯本有施護《園生樹經》。

  (3)城喻經

  敘說世尊以王城七事具足、四食豐饒,譬喻比丘得七善法:堅信、慚恥、羞愧、精進、多聞、正念、智慧、成就四禪。

  經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4經。

  (4)水喻經

  世尊以常臥水中乃至住岸等七種人,譬喻世間行惡不善法乃至成就四果的七種不同層次之人。

  經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3經,別譯本有失譯《鹹水喻經》。

  (5)木積喻經

  敘說佛於遊行時,見大木積洞然俱熾,而教誡諸比丘出家學道當力求精進,如此受人信施,可令諸施主得大福祐、大果報、大光明。

  經意同《增一阿含‧五王品》第10經。

  (6)善人往經

  說七種阿那含為「七種善人所往到處及無餘涅槃」。

  (7)世間福經

  敘說摩訶周那請問世尊世間及出世間福,世尊為說施房舍、床座、衣、食等為七世間福;聞如來及如來弟子出遊歡喜,乃至皈依、受戒,為七出世間福。得七世間及七出世間福者,其福不可限量。

  經意同《增一阿含‧七日品》第7經。

  (8)七日經

  佛為諸比丘說一日乃至七日出時世間崩壞情況,故當觀一切行無常,厭離求解脫。並說昔曾為外道所師宗之善眼大師,然所說法為不究竟,今說法方為究竟,饒益眾生。

  別譯本有宋法賢《薩缽多酥哩踰捺野經》,亦可參閱《增一阿含‧七日品》第1經。

  (9)七車經

  敘說舍梨子以七事問滿慈子何故從佛修行,為戒淨?為心淨為見淨?為疑蓋淨?為道非道知見淨?為道跡知見淨?為道跡斷智淨?滿慈子答以乃為無餘涅槃故。又問無餘涅槃是為戒淨乃至道跡斷智淨其中之一而施設否?答以否,然離此等則無『無餘涅槃』。滿慈子並舉波斯匿王七車速行之喻,以七車來比喻所問七事,而以一日換乘七車速達目的地,比喻修行須七事俱淨,方達最終目的之無餘涅槃,而非僅具足一事即可到達。

  經意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10經。

  (10)漏盡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七種斷除有漏之法:(一)依見(得如實知見)而斷。(二)依護(護諸根)而斷。(叁)依離(遠惡友惡外道)而斷。(四)依用(當受用衣服臥具等布施時之反省)而斷。(五)依忍(血肉乾竭亦決心不捨精進)而斷。(六)依除(除欲恚害叁念)而斷。(七)依思惟(七覺支之思惟)而斷。並謂斷有漏者,諸結已解,能以正智得究竟苦邊。

  經意同《增一阿含‧七日品》第6經,但《增一阿含‧七日品》說此經名為「淨諸漏法」;別譯本有後漢安世高《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二)業相應品:說明有關十善業與十不善業等善、惡業之果報,並指出外道對業報的種種邪見;收有10經。

  (1)鹽喻經

  世尊以鹽水、奪羊、負債叁譬喻為諸比丘說隨人所作業而受其報。若作不善業,且不修身、戒、心、慧,則受苦果地獄之報;作不善業,但修身、戒、心、慧,則受輕微苦果現法之報。

  (2)和破經

  佛聞目揵連與尼乾弟子釋和破共論護身口意之比丘,是否生不善漏令至後世之事。佛為和破說比丘有不善身口意行、漏、煩熱、憂慼者,後時不善身行滅,不更造新業,棄捨故業,即於現世便得究竟。佛又說:如是正心解脫,比丘便得『六善住處』。六善住處,即六根六境相對時不喜不憂,捨求無為,得正念正智。是後,和破離棄尼乾子,歸依佛法僧。

  (3)度經

  敘說沙門梵志中有人提出一切皆因(一)宿命造(二)尊祐造(叁)無因無緣等叁種主張。佛斥為邪說妄見並開示自知自覺之緣起法:即因六界便有六處,因六處便有更樂,因更樂便有覺,有覺者便知苦集滅道四相,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能以正智而得苦際。

  (4)羅雲經

  佛取水器瀉出而留少水以喻道少者,將少水盡瀉以喻盡棄道者,將水器覆著地上用喻道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則喻道仰(空)者,以此種種喻,教誡羅雲。若知已妄言,不羞不悔,不慚不愧,則道性漸少至空,並以王象入陣鬥譬喻之。又以人用鏡觀其面之淨或不淨,比喻人亦當如是反省,觀過去、現在、未來叁時所作叁業之淨不淨、為自或為他,而後當行則行,當捨則捨。

  (5)思經

  佛為諸比丘說故意作業則必受其果報,非故意作業則不一定受其果報。又業有身叁、口四、意叁等十種。聖弟子當捨身、口、意之十不善業,成就十善業,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則必得阿那含以上之果位。

  (6)伽藍經

  佛遊行羇舍子伽藍,伽藍人聞佛盛名,多來見佛。佛為說凡夫由貪、瞋、癡叁毒,因習本有,心無厭足,故作十惡業;聖弟子當離十惡,行十善,修四無量心,得四安隱住處。伽藍人等聞佛所說,盡自歸依佛法僧。

  (7)伽彌尼經

  佛以石、油一沈一浮之譬喻為伽彌尼天子解說行不善業者,黑有黑報,身壞命終,自然趣下,必至惡處;行十善業者,白有白報,命終之後,自然昇上,必至善處;又說八支聖道為園觀、昇進、善處之道。

  (8)師子經

  佛為尼乾子弟子師子大臣說自己所主張的八種法:(一)不可作(身口意之惡行),(二)可作(身口意妙行),(叁)斷滅(惡行),(四)可憎惡(惡行),(五)法律(為斷叁毒故),(六)苦行(能斷生死根本者),(七)不入於胎(因當

  來有滅盡),(八)安隱(脫生老病死、憂慼染汙故)。師子大臣遂棄尼乾子,而成為優婆塞。

  可參閱劉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五分律》卷二十二、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卷四十二。

  (9)尼犍經

  佛為尼乾外道說明以苦行滅前世之業非解脫正道,並舉出叁點理由說明:(一)尼乾不知前世為有我為無我,不知前世有作惡或未作惡,現世苦盡或未盡。(二)尼乾依苦行即於現世作苦而已。因為業不可因勤、因苦行轉作樂報。(叁)尼乾等亦知以苦行轉苦報業為樂報業,乃至轉熟報業為不熟報業,是不可能的。又說尼乾有五可憎惡,如來得五稱譽。

  (10)波羅牢經

  波羅牢伽彌尼訪佛,問佛:汝知幻,豈非幻術者?佛以善巧譬喻駁斥之,復以譬喻為伽彌尼解答『現世行十惡,是否即於現世受報?』以及『六師外道中,有四論師說法不一,究竟何者為真實?』等問題。最後佛為其開示遠離之法,依此可得正念,可得一心,便於…

《中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 解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