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說迦絺那法;阿那律陀依次說明自己發心出家、離十惡、修十善乃至解脫,得六神通的經過,佛頗稱讚之。
(10)念身經
佛為諸比丘說十八念身法,說明有念身者,善法盡在其中,不為魔波旬伺機所乘;反之,則為魔波旬所乘。又讚說念身的十八功德。
(11)支離彌梨經
質多羅象子比丘不待其他比丘說法完,就競說己見,又不以恭敬、善觀問諸上尊長老比丘,故尊者大拘絺羅詰責之。然其諸親朋友則為象子比丘多所迴護,大拘絺羅尊者乃為其親友說種種退失法喻。其後,象子比丘果真捨戒罷道。
(12)長老上尊睡眠經
佛以目揵連曾於獨處時睡眠,故為 說滅除睡眠之法,並教以莫計床樂眠臥安快等事。其次,說比丘之修行事,當觀無常、興衰等而得至究竟。
別譯本有西晉竺法護《佛說離睡經》。
(13)無剌經
佛遊鞞舍離時,鞞舍離之人高聲唱傳,往詣佛所,供養禮事。時有居於附近之諸名德長老比丘知禪以聲為障礙,故避至牛角娑羅林。佛讚歎之,遂說持戒、護諸根乃至四禪、四無色定的障礙,並言漏盡阿羅漢對欲、恚、愚癡叁障礙,已斷已離滅不復生。
(14)真人經
敘說有真人法與不真人法。不真人法者,即自誇豪貴、端正、才辯、誦經、持律、學論、服法衣、乞食、遠離乃至得四禪、四無色定而賤他者。真人之法,雖然同樣修學,得無量功德,得恭敬供養,而不自貴賤他。
別譯本有後漢安世高《佛說是法非法經》,亦可參閱《增一阿含‧安般品》第8經。
(15)說處經
佛為阿難說明教誨年少比丘的方便法門,即五陰、六內處、六外處,乃至七覺支、八支聖道等的修行法,其後更為說頂法及頂法退。
可參閱《雜阿含》第326-334經。
(八)穢品︰以第一經穢品經為名,說種種障礙涅槃清淨的汙穢法及轉淨法;收有10經。
(1)穢品經
尊者舍梨子為諸比丘分別四種人:(一)內有穢而不自知,(二)內有穢而自知,(叁)內無穢而不自知,(四)內無穢而自知。其中(一)(叁)二種為下賤之人,(二)(四)為最勝之人。因前者無自覺之心,不起『捨不善』以修善之心;後者有自覺,增修善,斷盡惡意;並為說穢之種種喻。
經意同《增一阿含‧四諦品》第6經,別譯本有法炬《佛說求欲經》。
(2)求法經
佛為諸比丘說當行求法,莫行求飲食。又說上中下弟子隨師不隨師之功過,舍梨子因此廣說叁可毀叁可稱法,並說可得涅槃之中道。
可參閱《增一阿含‧慚愧品》第3經。
(3)比丘請經
大目揵連為諸比丘說應請諸尊教我、訶我,莫難於我。並說成就戾語法與成就善語法者之過失、功德,且以照鏡為喻。
別譯本有竺法護《佛說受歲經》。
(4)知法經
周那為諸比丘說知法與不知法者,並以富人稱貧及貧人稱富譬喻之。
(5)周那問見經
佛為周那說漸損法、發心法、對法、昇上法、涅槃法。
(6)青白蓮華喻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有法從身滅,有法從口滅,有法但從慧見滅,能修身、戒、心、慧,猶如蓮華水生水長,出水上而不著水。
(7)水淨梵志經
世尊因水淨梵志而為諸比丘說有二十一穢汙於心者,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不穢汙於心,則必至善處,生於天上。並為梵志說以善法淨洗之偈,梵志聞後,有所解而心大歡喜,並終身自歸。
別譯本有失譯《佛說梵志計水淨經》,亦可參閱《增一阿含利養品》第5經、《別譯雜阿含》第90經、《雜阿含》第1185經。
(8)黑比丘經
世尊因黑比丘喜鬥諍而為說不可愛及可愛法,並說惡馬、良馬喻。
(9)住法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於善法有退、有住、有增,須自觀知善、不善法,而求斷、求增,如救頭燃。
(10)無經
舍梨子為諸比丘說淨法衰退及轉增之由,並述斷惡修善如救頭燃之喻。
(九)因品︰以大因經為首,闡發甚深緣起義,餘經分別說四念處、欲貪之過患及出離,又分別種種果報的因緣;收有10經。
(1)大因經
佛為阿難廣明緣起甚深,又明七識住及二處。於此知如真者,名慧解脫;兼修八解脫者,名俱解脫。
經意同《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別譯本有施護《佛說大生義經》,亦可參閱安世高《人本欲生經》。
(2)念處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叁世諸佛皆斷五蓋,住四念處,修七覺支而得無上正盡覺,並廣明四念處。
經意同《增一阿含‧一入道品》第1經。
(3)苦陰經上
因異學亦言知斷欲、斷色、斷覺,比丘以此白佛。佛乃為諸比丘分別欲色覺之味、患、出要。
經意同《增一阿含‧叁寶品》第9經,別譯本有失譯《佛說苦陰經》。
(4)苦陰經下
釋摩訶男生染、恚、癡法。佛為說欲味、欲患。若知如真,不為所覆,便得無上息。
經意同《增一阿含‧莫畏品》第1經,別譯本有法炬《佛說苦陰因事經》、支謙《釋摩男本四子經》。
(5)增上心經
佛為比丘說欲得增上心者,常數數念於五相:一念相善相應,二觀念惡患,叁不念念,四以思行漸減念,五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6)念經
世尊為諸比丘分別諸念作二分:欲、恚、害念作一分;無欲、無恚、無害念作一分。若生欲、恚、害念,須不受斷除吐;若生無欲、無恚、無害念,須速修習廣布。次應治內心,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向法次法,乃至證四禪,斷諸漏。
(7)師子吼經
敘述因有信尊師、信法、信戒德具足、愛敬同道等四法,故有四種沙門果。又教欲達究竟者,應離欲、恚、癡、愛、受、無慧、憎、諍、二見而得慧。斷四受(四取)者,當先除去無明。明已生者。不復更受(取),不恐怖,斷因緣,必般涅槃。
(8)優曇婆邏經
實意居士詣異學園,異學欲以一論滅瞿曇。佛乃至其園,為說苦行穢不穢法及正解脫法。異學屈服,但以魔力所持,無人發心隨佛修行梵行。
可參考《長阿含‧散陀那經》、施護《佛說尼拘陀梵志經》。
(9)願經
因一比丘心願佛與慰勞、共語、說法,得具足戒而不廢禪,成就觀行於空靜處,佛乃為諸比丘廣說比丘所應願之事。
(10)想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若於地、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無煩、無熱、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一、別、若幹、見、聞、識、知等,一切悉知: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彼不計一切即是神已,彼便知一切。
與竺法護《佛說樂想經》同本。
(十)林品︰敘說佛陀於各林間為第子所說法。第一、二經皆名林經,佛為弟子說依一林住,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由得正念以至定心、解脫、漏盡,應善自觀心,增長善法等教誡,以至第十經為瞿曇彌經,佛為尼眾說八敬法;收有10經。
(1)林經上
佛為比丘分別四種所住林:一若不得正念,雖不缺四事供養,則不應住。二或可得正念,然乏四事供養,亦不應去。叁若正念、四事俱不可得,應捨此林。四若正念、四事俱可得,應盡命住。
(2)林經下
與上經大意相同,為強調沙門之義。
(3)自觀心經上
敘說比丘當善自觀心,觀己是否得內止,得最上慧觀法,當更求漏盡智通作證。若畜衣等四資具或狎習一切人而增長善法者,得畜衣等或狎習一切人;不然則不得畜積、狎習。又當分辨可習法與不可習法,以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法。
(4)自觀心經下
敘說比丘當善自觀心,若多行增伺、瞋恚心、睡眠纏、行掉貢高、疑惑、身諍、穢汙心、不信、懈怠、無念、無定、惡慧者,則宜速求方便,學極精進,滅此惡不善法。若無此惡不善法,則可更求漏盡智通作證。
(5)梵行經
知漏、知漏因、知報、知勝如、知盡、知滅道,如是覺、想、欲、業、苦,一一知因乃至知道,是謂達梵行,能盡一切苦。
別譯本有安世高《佛說漏分布經》。
(6)阿奴波經
佛告訴阿難他以他心智見提和達哆入地獄,又為說大人根智及善知六種人,並勸人勤加精進。
別譯本有竺曇無蘭《佛說阿耨風經》。
(7)諸法本經
敘述世尊教導諸比丘,,對於異學所問一切諸法「本、和、來、有、上主、前、上、真、訖」的問題,應答以「欲、更樂、覺、思想、念、定、慧、解脫、涅槃」。又教示出家學道欲得苦邊者,當習「學道心、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惡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等,如此可得知世間之習、滅、味、患、出要如真。
別譯本有支謙《諸法本經》。
(8)優陀羅經
以優陀羅不知癰本,雖生非非想處,還墮狸中為例,勸比丘應知身為癰,愛為癰本,六更觸處為一切漏。
(9)蜜丸喻經
先為執杖釋說宗本法,執杖不是不非而去。次為比丘略說,即入室坐。諸比丘轉問大迦旃延,迦旃延為其廣說,然後諸比丘白佛,佛為印可。最後阿難問名,佛說此法為蜜丸喻。
經意同《增一阿含‧七日品》第10經。
(10)瞿曇彌經
敘述世尊姨母大愛叁度請求出家,世尊叁止之,後因阿難代為請求,世尊乃為說「八尊師法」。又言因女人出家,遂令當住千年之正法減五百年,又言女人不得行五事。
別譯本有慧簡《瞿曇彌記果經》,亦可參閱《四分律》卷四十八、《五分律》卷二十九。
第叁一日誦,名念,有二品,35經。
(十一)大品︰此品特色為每經皆附說偈頌,乃集眾多佛陀教法。柔軟經是說佛陀未出家前宮中生活,龍象經則喻…
《中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