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戒為习,护戒又以护根為习;如是正念正智、正思惟、信、观法忍、翫诵法、受持法、观法义、耳界、闻善法、往诣、奉事善知识,展转為习。
可参阅东晋瞿曇僧伽提婆《何义经》、《不思经》、《念经》。
(14)涅槃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涅槃以解脱為习,乃至正信以苦為习,行以无明為习;遍观十二因缘而得涅槃。
(15)弥醯经
尊者弥醯侍佛,后辞佛往[木*柰]林静处修行,反起三恶念。佛知其心解脱未熟故,因此為说五习法:(一)善知识与善知识相交,(二)受持学戒,(三)谈论戒定慧等法义,(四)常行精进,(五)修智慧善观。其间,皆当与善知识俱,而修恶露、慈、息出息入、无常想等四法。
(16)即為比丘说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法,大意同前经。
(六)王相应品︰叙说佛陀的本生及佛世时佛陀為大国王说法等事;收14经(品上七经)。
(1)七宝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转轮王出世,则有七宝出於世间;如是如来出世,亦有七觉支宝出於世间。
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7经,别译本有宋施护《佛说轮王七宝经》,亦可参考《杂阿含经》第721经。
(2)三十二相经
叙说具足三十二相者,在家可為转轮王,出家则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并详述三十二相。
(3)四洲经
佛為阿难说前生為顶生王作转轮王时,统领四洲,更随其意念而入三十三天法堂,与天帝释各坐半座,然意犹不足,欲驱帝释而夺其半座,作天人王,此念适发即堕下界,失如意足神通而命终。此因欲望无穷,不能知足所致。
经意同《增一阿含‧安般品》第6经,别译本有西晋法炬《佛说顶生王故事经》、北凉曇无讖《佛说文陀竭王经》。
(4)牛粪喻经
佛為一比丘说五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并以前生為剎利顶生王时所拥有之七宝,今无一存之,乃色无常、苦、变易之法所致譬喻之。
经意同《杂阿含》第164经。
(5)频鞞娑罗王迎佛经
摩竭国频鞞娑逻王闻佛声名,往诣佛所。见佛身旁有极受人崇敬之鬱毘逻迦叶在座,而怀疑二人何者為师。佛知王意,於是请迦叶说明归佛因缘,王及随行眾人始知佛之威德如此,佛并為王说五蕴之生灭无常法。王闻法后,即生法眼净,归依佛而成為优婆塞。
经意同《杂阿含经》第1074经、《别译杂阿含》第13经,别译本有刘宋法贤《佛说频婆娑罗王经》,亦可参考《十诵律》卷二十四、吴支谦《撰集百缘经‧频婆娑罗王请佛缘》。
(6)鞞婆丽陵耆经
佛為阿难谈及昔日為大长者之子,名优多罗摩纳,有一善友名难提波罗陶师,在家修梵行,行十善业而不懈怠。优多罗摩纳从其友之劝往见迦叶如来,且自求於如来座下出家。其后,迦叶如来教化迦私国王颊鞞时,王欲设大供养,如来再三不允并称叹难提波罗陶师之梵行,王始知国土内有比自己更具供养心之殊胜善人。
(7)天使经
佛以净天眼出过於人,能随眾生所作善、恶业,而知此眾生之生、死时乃至上天、堕地狱。若有眾生生於人间,多造恶业,不畏后世罪,身坏命终生阎王境界受苦,阎王则以生、老、病、死、治罪五事名五天使来詰责罪人。其后,并叙述受苦眾生入东西南北四门大地狱,往来峰巖、粪屎、铁鍱林、铁剑树林、灰河等处,无量百千岁受极重苦。
与东晋竺曇无兰《铁城泥犁经》、刘宋慧简《阎罗王五天使者经》同本,亦可参考《增一阿含‧善聚品》第4经、东晋竺曇无兰《泥犁经》、东晋竺曇无兰《五苦章句经》。
第二一日诵,名小土城,有四品半,52经。
(六)王相应品:佛陀為弟子说往昔本事及為弥勒授记当来成佛等事;品下七经。
(8)乌鸟喻经
佛以一梵志与獭兽、乌鸟等问答為喻,劝比丘当护身口意之清净,住无事中,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
(9)说本经
尊者阿那律陀往昔於波罗奈国饥饉之时,曾布施辟支佛一钵食,因而受大福报。佛陀则為说往昔有阿夷哆尊者谓自己可得成為转轮王,佛訶责之;未来有弥勒如来之出世,弥勒尊者即谓自己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佛嘉许之,并令阿难取金缕织成之衣予之;其时,魔王欲嬈乱佛及诸弟子,未能得逞。
别译本有失译《佛说古来世时经》。
(10)大天奈林经
佛在弥萨罗之大天奈林中,為尊者阿难说佛昔日由子至孙,从孙至孙,乃至展转八万四千代為转轮王,皆因见头生白髮而出家,学仙人王修行梵行,居於大天奈林中。其最后王名尼弥,广行戒善,為三十三天所讚叹,且被帝释请至天上。佛最后并嘱阿难转相继法,莫令佛种断绝。
经意同《增一阿含‧礼三宝品》第4经,亦可参考吴康僧会《六度集经‧摩调王经》、 西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道利品》。
(11)大善见王经
佛欲在拘尸城之娑罗双树间入涅槃,尊者阿难不解佛陀选此偏僻小城作為涅槃地的缘由,佛乃為说过去世為城主大善见王,依法治国,慈愍及於昆虫,修净妙之行,离断一切欲,得四禪,住四无量心,命终后生於梵天。以拘尸城為如来因缘之地,於其中间六反為转轮王捨身,今第七如来,择此地為捨最后身、最后形之地。
可参阅)《长阿含‧游行经》、西晋白法祖《佛般泥洹经》卷下、失译《般泥洹经》、东晋法显《大般涅槃经》、唐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十七。
(12)三十喻经
叙说佛於布萨之日,见比丘眾静坐寂默无声,颇感欢喜,因说王及大臣具有之三十事,以譬喻比丘、比丘尼捨恶行善之三十德。
(13)转轮王经
佛為诸比丘说以转轮王相继之法统领天下者,人民富盛,謳歌泰平。但一朝误法,则杀生、妄语、邪淫相踵而至,人寿转减,形色转恶。所谓相继之法,即设法斋、行布施、听闻上尊名德沙门梵志之法以作為治国法则,此乃转轮王之自境界。佛又為诸比丘说应以四念处為自境界,如意足為寿,戒為色,禪為乐,自作证成就游為力。
可参阅《长阿含‧转轮圣王修行经》。
(14)蜱肆经
叙说鳩摩罗迦叶答蜱肆王问不可否认『有后世有眾生』之说。王一一举出反证,意欲指摘其為妄说,但迦叶皆以巧妙之喻驳服之。王又怕他人闻后,对己生轻侮心,因此仍固执己见。迦叶復以种种譬喻劝王捨去邪见,捨欲、恚、怖、痴,以免自受无量之恶。其后王信服,自皈三宝,并遵从迦叶劝告而行布施,但以不能至心布施故,命终后仅生於四天王的榵树林空宫殿中。
别译本有宋法贤《大正句王经》,亦可参阅《长阿含‧弊宿经》。
(七)长寿王品︰以第一经长寿王本起為品名,辑录有关忍、戒、定、慧、解脱、灭睡眠等修学法门,说修行不杀、行慈、八大人念等法而得生天种种光明殊胜,;收15经。
(1)长寿王本起经
佛见拘舍弥比丘等斗諍事而劝戒比丘唯忍能止諍,并说长寿王与长生童子行彻底忍辱行之事。又记叙佛至护寺林,转往般那蔓闍寺林中,為阿那律陀等三尊者述说疑患乃至不观色患等十一患即是失定、光明之因,必修三定乃至广无量定,精勤修道品,始能得阿罗汉。
可参阅《增一阿含‧高幢品》第8经、吴康僧会《六度集经》第10经、失译《长寿王经》、《四分律》卷四十三、《五分律》卷二十四。
(2)天经
佛為诸比丘说在其未成就正觉之前,曾依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故得生光明而见形色,及与彼天共集会相慰劳,乃至知曾否生此天等八事。
(3)八念经
尊者阿那律陀於坐中作是七念:道从无欲、知足、远离、精勤、正念、定意及智慧得。世尊获知后,入如其像定而往讚之,并為说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得之第八大人之念:后并集合比丘详说此大人八念。
别译本有后汉支曜《佛说阿那律八念经》,亦可参阅《增一阿含‧八难品》第6经。
(4)净不动道经
佛毁呰一切欲、色、欲想、色想。以欲為无常、虚偽、妄言,為魔饵,為生无量恶不善法之本。若能善观,则能净不动、净无所有处想、净无想处而次第升进,以至於『捨』我、我所之本有。若又执著此『捨』者,则不得般涅槃(因法执);如果不乐、不住、不著此捨,则必得般涅槃。
(5)郁伽支罗经
佛游郁伽支罗,在恒水池岸,為一比丘说四念处应与三定、四共俱定并修,亦当善修习四无量心,则必可得果证。
可参阅《杂阿含》第610经。
(6)娑鸡帝三族姓子经
佛為阿那律陀、难提、金毘罗三位年少新学比丘说离欲法。又言如来住於无事处山林树下,乃為自现法乐居及為慈愍后生人得以效法之缘故。又如来记说弟子命终时生於何处,亦為清信男女得生信爱喜悦而效法,并举四眾弟子為例。
(7)梵天请佛经
叙说一梵天起邪见,执著於梵天界之有、常、不变。佛虽為说无常、变易之理,梵天仍不捨邪见,视佛应随其所使,佛又破其邪见。梵天以神通与佛较量,梵天不敌。时魔波旬恐惧减少魔眷属而请佛勿教化弟子,佛斥退之。
(8)有胜天经
仙餘财主问尊者阿那律陀有关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的差别。尊者答以在一树一林乃至在二、三国修行而得意解大心解脱遍满成就游者,為大心解脱;在无事处成就四无量心所得者,為无量心解脱。并说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三种天,随沙门、梵志心的差别,其修行程度不同,果报亦随之有别。
(9)迦絺那经
佛因知尊者阿那律陀的道业殊胜,而自动与八百比丘共為阿那律陀作三衣,并命尊…
《中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