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 解題▪P3

  ..續本文上一頁戒為習,護戒又以護根為習;如是正念正智、正思惟、信、觀法忍、翫誦法、受持法、觀法義、耳界、聞善法、往詣、奉事善知識,展轉為習。

  可參閱東晉瞿曇僧伽提婆《何義經》、《不思經》、《念經》。

  (14)涅槃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涅槃以解脫為習,乃至正信以苦為習,行以無明為習;遍觀十二因緣而得涅槃。

  (15)彌醯經

  尊者彌醯侍佛,後辭佛往[木*柰]林靜處修行,反起叁惡念。佛知其心解脫未熟故,因此為說五習法:(一)善知識與善知識相交,(二)受持學戒,(叁)談論戒定慧等法義,(四)常行精進,(五)修智慧善觀。其間,皆當與善知識俱,而修惡露、慈、息出息入、無常想等四法。

  (16)即為比丘說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法,大意同前經。

  (六)王相應品︰敘說佛陀的本生及佛世時佛陀為大國王說法等事;收14經(品上七經)。

  (1)七寶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轉輪王出世,則有七寶出於世間;如是如來出世,亦有七覺支寶出於世間。

  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7經,別譯本有宋施護《佛說輪王七寶經》,亦可參考《雜阿含經》第721經。

  (2)叁十二相經

  敘說具足叁十二相者,在家可為轉輪王,出家則為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並詳述叁十二相。

  (3)四洲經

  佛為阿難說前生為頂生王作轉輪王時,統領四洲,更隨其意念而入叁十叁天法堂,與天帝釋各坐半座,然意猶不足,欲驅帝釋而奪其半座,作天人王,此念適發即墮下界,失如意足神通而命終。此因欲望無窮,不能知足所致。

  經意同《增一阿含‧安般品》第6經,別譯本有西晉法炬《佛說頂生王故事經》、北涼曇無讖《佛說文陀竭王經》。

  (4)牛糞喻經

  佛為一比丘說五蘊是無常、苦、變易之法,並以前生為剎利頂生王時所擁有之七寶,今無一存之,乃色無常、苦、變易之法所致譬喻之。

  經意同《雜阿含》第164經。

  (5)頻鞞娑羅王迎佛經

  摩竭國頻鞞娑邏王聞佛聲名,往詣佛所。見佛身旁有極受人崇敬之鬱毘邏迦葉在座,而懷疑二人何者為師。佛知王意,於是請迦葉說明歸佛因緣,王及隨行眾人始知佛之威德如此,佛並為王說五蘊之生滅無常法。王聞法後,即生法眼淨,歸依佛而成為優婆塞。

  經意同《雜阿含經》第1074經、《別譯雜阿含》第13經,別譯本有劉宋法賢《佛說頻婆娑羅王經》,亦可參考《十誦律》卷二十四、吳支謙《撰集百緣經‧頻婆娑羅王請佛緣》。

  (6)鞞婆麗陵耆經

  佛為阿難談及昔日為大長者之子,名優多羅摩納,有一善友名難提波羅陶師,在家修梵行,行十善業而不懈怠。優多羅摩納從其友之勸往見迦葉如來,且自求於如來座下出家。其後,迦葉如來教化迦私國王頰鞞時,王欲設大供養,如來再叁不允並稱歎難提波羅陶師之梵行,王始知國土內有比自己更具供養心之殊勝善人。

  (7)天使經

  佛以淨天眼出過於人,能隨眾生所作善、惡業,而知此眾生之生、死時乃至上天、墮地獄。若有眾生生於人間,多造惡業,不畏後世罪,身壞命終生閻王境界受苦,閻王則以生、老、病、死、治罪五事名五天使來詰責罪人。其後,並敘述受苦眾生入東西南北四門大地獄,往來峰巖、糞屎、鐵鍱林、鐵劍樹林、灰河等處,無量百千歲受極重苦。

  與東晉竺曇無蘭《鐵城泥犁經》、劉宋慧簡《閻羅王五天使者經》同本,亦可參考《增一阿含‧善聚品》第4經、東晉竺曇無蘭《泥犁經》、東晉竺曇無蘭《五苦章句經》。

  第二一日誦,名小土城,有四品半,52經。

  (六)王相應品:佛陀為弟子說往昔本事及為彌勒授記當來成佛等事;品下七經。

  (8)烏鳥喻經

  佛以一梵志與獺獸、烏鳥等問答為喻,勸比丘當護身口意之清淨,住無事中,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

  (9)說本經

  尊者阿那律陀往昔於波羅奈國饑饉之時,曾布施辟支佛一缽食,因而受大福報。佛陀則為說往昔有阿夷哆尊者謂自己可得成為轉輪王,佛訶責之;未來有彌勒如來之出世,彌勒尊者即謂自己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佛嘉許之,並令阿難取金縷織成之衣予之;其時,魔王欲嬈亂佛及諸弟子,未能得逞。

  別譯本有失譯《佛說古來世時經》。

  (10)大天奈林經

  佛在彌薩羅之大天奈林中,為尊者阿難說佛昔日由子至孫,從孫至孫,乃至展轉八萬四千代為轉輪王,皆因見頭生白髮而出家,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居於大天奈林中。其最後王名尼彌,廣行戒善,為叁十叁天所讚歎,且被帝釋請至天上。佛最後並囑阿難轉相繼法,莫令佛種斷絕。

  經意同《增一阿含‧禮叁寶品》第4經,亦可參考吳康僧會《六度集經‧摩調王經》、 西晉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道利品》。

  (11)大善見王經

  佛欲在拘屍城之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尊者阿難不解佛陀選此偏僻小城作為涅槃地的緣由,佛乃為說過去世為城主大善見王,依法治國,慈愍及於昆蟲,修淨妙之行,離斷一切欲,得四禪,住四無量心,命終後生於梵天。以拘屍城為如來因緣之地,於其中間六反為轉輪王捨身,今第七如來,擇此地為捨最後身、最後形之地。

  可參閱)《長阿含‧遊行經》、西晉白法祖《佛般泥洹經》卷下、失譯《般泥洹經》、東晉法顯《大般涅槃經》、唐義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叁十七。

  (12)叁十喻經

  敘說佛於布薩之日,見比丘眾靜坐寂默無聲,頗感歡喜,因說王及大臣具有之叁十事,以譬喻比丘、比丘尼捨惡行善之叁十德。

  (13)轉輪王經

  佛為諸比丘說以轉輪王相繼之法統領天下者,人民富盛,謳歌泰平。但一朝誤法,則殺生、妄語、邪淫相踵而至,人壽轉減,形色轉惡。所謂相繼之法,即設法齋、行布施、聽聞上尊名德沙門梵志之法以作為治國法則,此乃轉輪王之自境界。佛又為諸比丘說應以四念處為自境界,如意足為壽,戒為色,禪為樂,自作證成就遊為力。

  可參閱《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

  (14)蜱肆經

  敘說鳩摩羅迦葉答蜱肆王問不可否認『有後世有眾生』之說。王一一舉出反證,意欲指摘其為妄說,但迦葉皆以巧妙之喻駁服之。王又怕他人聞後,對己生輕侮心,因此仍固執己見。迦葉復以種種譬喻勸王捨去邪見,捨欲、恚、怖、癡,以免自受無量之惡。其後王信服,自皈叁寶,並遵從迦葉勸告而行布施,但以不能至心布施故,命終後僅生於四天王的榵樹林空宮殿中。

  別譯本有宋法賢《大正句王經》,亦可參閱《長阿含‧弊宿經》。

  (七)長壽王品︰以第一經長壽王本起為品名,輯錄有關忍、戒、定、慧、解脫、滅睡眠等修學法門,說修行不殺、行慈、八大人念等法而得生天種種光明殊勝,;收15經。

  (1)長壽王本起經

  佛見拘舍彌比丘等鬥諍事而勸戒比丘唯忍能止諍,並說長壽王與長生童子行徹底忍辱行之事。又記敘佛至護寺林,轉往般那蔓闍寺林中,為阿那律陀等叁尊者述說疑患乃至不觀色患等十一患即是失定、光明之因,必修叁定乃至廣無量定,精勤修道品,始能得阿羅漢。

  可參閱《增一阿含‧高幢品》第8經、吳康僧會《六度集經》第10經、失譯《長壽王經》、《四分律》卷四十叁、《五分律》卷二十四。

  (2)天經

  佛為諸比丘說在其未成就正覺之前,曾依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故得生光明而見形色,及與彼天共集會相慰勞,乃至知曾否生此天等八事。

  (3)八念經

  尊者阿那律陀於坐中作是七念:道從無欲、知足、遠離、精勤、正念、定意及智慧得。世尊獲知後,入如其像定而往讚之,並為說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得之第八大人之念:後並集合比丘詳說此大人八念。

  別譯本有後漢支曜《佛說阿那律八念經》,亦可參閱《增一阿含‧八難品》第6經。

  (4)淨不動道經

  佛毀呰一切欲、色、欲想、色想。以欲為無常、虛偽、妄言,為魔餌,為生無量惡不善法之本。若能善觀,則能淨不動、淨無所有處想、淨無想處而次第升進,以至於『捨』我、我所之本有。若又執著此『捨』者,則不得般涅槃(因法執);如果不樂、不住、不著此捨,則必得般涅槃。

  (5)郁伽支羅經

  佛遊郁伽支羅,在恒水池岸,為一比丘說四念處應與叁定、四共俱定並修,亦當善修習四無量心,則必可得果證。

  可參閱《雜阿含》第610經。

  (6)娑雞帝叁族姓子經

  佛為阿那律陀、難提、金毘羅叁位年少新學比丘說離欲法。又言如來住於無事處山林樹下,乃為自現法樂居及為慈愍後生人得以效法之緣故。又如來記說弟子命終時生於何處,亦為清信男女得生信愛喜悅而效法,並舉四眾弟子為例。

  (7)梵天請佛經

  敘說一梵天起邪見,執著於梵天界之有、常、不變。佛雖為說無常、變易之理,梵天仍不捨邪見,視佛應隨其所使,佛又破其邪見。梵天以神通與佛較量,梵天不敵。時魔波旬恐懼減少魔眷屬而請佛勿教化弟子,佛斥退之。

  (8)有勝天經

  仙餘財主問尊者阿那律陀有關大心解脫與無量心解脫的差別。尊者答以在一樹一林乃至在二、叁國修行而得意解大心解脫遍滿成就遊者,為大心解脫;在無事處成就四無量心所得者,為無量心解脫。並說光天、淨光天、遍淨光天叁種天,隨沙門、梵志心的差別,其修行程度不同,果報亦隨之有別。

  (9)迦絺那經

  佛因知尊者阿那律陀的道業殊勝,而自動與八百比丘共為阿那律陀作叁衣,並命尊…

《中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 解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