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施等,見有情苦,作願勤修六度等相。
殑伽天品第五十二︰卷331
述會中有一殑伽天女,發願修行六度成佛後也宣說般若,並散花供佛,蒙佛授記。
善學品第五十叁︰卷331至335
佛為善現說行深般若的菩薩修習證入空等叁叁摩地等行相。又菩薩觀法空時,為學而觀,不為證而觀,不退六度二十空等,不證漏盡,不住於空,並廣說不退轉相及魔嬈亂相、傲慢的過患、真遠離行、真勝善友、菩薩應修的一切法相等,及般若以虛空為相、無相為相乃至性空為相、遠離為相等。又一切法空,由諸有情有我我所執而流轉生死,既有雜染亦有清淨。並廣說般若相應作意的功德等。
斷分別品第五十四︰卷335至336
說菩薩不離般若及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因皆自性空、遠離、無增、無減等。又非即般若或離般若能行般若,乃至非即諸法離諸法能行般若,並就諸法空虛、不實、即、離等義廣作問答。並及菩薩成無生忍、得不退地、證得菩提等問題。
巧便學品第五十五︰卷337至341
帝釋說於般若自修、教他至於菩提不雜餘心心所的功德成就,佛加以印可。又為阿難分別惡魔嬈亂的有無,乃至菩薩和菩薩間的共住。更為善現說菩薩學義,及一切法本性清淨,菩薩於中修學般若,離諸雜染復得清淨,並以善巧方便令諸有情證此清淨,不起慳貪執取心等。
願喻品第五十六︰卷341至342
時帝釋心念菩薩般若殊勝,佛又為說隨喜的福不可數量。又為善現說般若等法畢竟離,菩薩依止它能得無上菩提。善現又說菩薩所證的法義、能證的般若、證法、證者、證處、證時都不可得,如虛空、幻士等於一切法無分別。又為舍利子說一切法本無分別,但因有情顛倒造業感異熟果而有五趣差別及叁乘聖位,菩薩應行如是無分別相的般若,得證無分別相所求的菩提。
堅等讚品第五十七︰卷342至346
善現又為舍利子說行般若為行無堅實法,也不見有無堅實和堅實可得。時諸天子心念菩薩知諸法及有情皆不可得,而發心擐功德鎧,度令究竟涅槃、心不沈沒,甚為希有。善現又說菩薩行深般若心不沈沒的因緣。佛說如是菩薩為釋梵乃至十方佛所護念,當令一切功德圓滿,乃至證得一切智智。並說諸法實性不可得,菩薩觀一切法空,如佛所化,安住真如精進修學、疾證菩提等。
囑累品第五十八︰卷346至3247
帝釋讚善現所說般若殊勝,諸天散花,六千苾芻得菩提記,佛以般若付囑慶喜,並為說般若行的要義,及般若於諸法中最勝,等如虛空無量無邊無盡。佛又出廣長舌相,顯示所說不虛,並說受持般若陀羅尼,即為總持一切佛法。
無盡品第五十九︰卷347至348
佛為善現宣說般若及一切法如虛空無盡,觀十二緣起等,遠離二邊,不見有法生、滅、有我、有情、常、無常乃至遠離、不遠離等,以無所得為方便,如是修行般若,魔不能嬈等。
相引攝品第六十︰卷349至350
佛為善現廣說六波羅蜜多互相引攝,乃至安住般若,引攝布施諸度等。
多問不二品第六十一︰卷351至363
善現與佛廣泛問答菩薩久已發心,善根無不圓滿;而般若照餘五度,最居先導;菩薩依諸法自性空,而為有情修行六度;又依世俗言說般若最勝,而實無勝劣差別。又般若於諸善法無有取捨,菩薩以般若無執著、無安住為方便,遍攝受善法,引發殊勝功德,為諸有情迴向菩提,乃至證得一切智智。又應勤學般若與略廣六度相應法,如實了知五蘊乃至無上菩提實際相法界相略廣相等。如是等法門,利根乃至不定根人能入,由此能證六度、二十空等。應當於般若無間地行、引、修,不起餘作意;般若及一切法不可施設,佛依世俗方便說法,假說諸法法性,以叁乘法度脫有情,及叁智與叁乘道與涅槃的性相差別,菩薩修行般若及般若的名義和甚深義趣等。
實說品第六十二︰卷363至365
說菩薩雖不見有有情佛果,而為除有情我執顛倒、修滿六度、證得菩提。一切法、有情、佛、菩薩真如皆無異,菩薩圓滿修學真如,故名如來。又初心菩薩應思惟一切法以無性為性,乃至以無相為相,而常精勤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以行般若為最勝方便,觀一切法非無非有,世俗、勝義也非有異,為愍有情分別諸法,令知非實有。
巧方便品第六十叁︰卷365至366
說於五蘊乃至無為界空行菩薩行,於諸法中不作二相。又菩薩行深般若時,於諸法不為益、損、生、滅、染、淨,廣說善巧方便,修行六度及一切善法等。
遍學道品第六十四︰卷366至372
佛又為善現說菩薩於五蘊乃至無上菩提的無性自性無所動,離諸戲論,用菩薩道入正性離生,起一切淨道相智,以叁十七品乃至叁智、叁乘道及因果安立有情,修此無相不著二邊等義。
叁漸次品第六十五︰卷372至373
說菩薩行深般若,不住有無等想,無性即菩薩現觀;又如來昔修菩薩道時,無倒修行六度,入四靜慮,而無執著、無得、無分別。又於無性為自性法中,有漸次業、漸次學、漸次行,為趣菩提度有情等。
無相無得品第六十六︰卷373至378
說一切法無性故無得、無差別;為令有所得者離染著故,方便說有六度等差別相。菩薩修般若時,一心具攝一切佛法,以離相無漏心修行六度,圓滿一切佛法。
無雜法義品第六十七︰卷376至379
說菩薩安住如夢響等無性無相的諸法中修行六度、圓滿佛法。
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卷379至383
說菩薩住畢竟無際二空,修行般若,而方便善巧撥濟有情,令修六度等一切佛法,令住叁乘。又一切有情一切法和此等施設皆不可得,即由於內空乃至無自性空等都無所得,而能安立有情,住所應住,令解脫妄想顛倒執著,依世俗諦安立黑法白法、因果差別,於一切處皆得無礙等。
諸法平等品第六十九︰卷383至386
說菩薩善達諸法實相,於法性都無分別,知諸法如幻化,而安立有情於無漏法;當學般若,亦學靜慮,以方便善巧為諸有情施設名相等。
不可動品第七十︰卷386至390
說菩薩安立有情於實際中,令離顛倒,謂諸法性空,而亦不壞色等,無二無相,也無分別;於一切法及諸有情住本性空,而修諸功德令證菩提,這是依世俗說,不依勝義等。
成熟有情品第七十一︰卷390至393
說菩薩方便善巧修行六度,安住內空等,而為有情說法令得叁乘。並廣說布施、淨戒及餘大菩提道等。
嚴淨佛土品第七十二︰卷393至394
說六度、叁十七品、二十空等總一切法皆菩薩道。知諸法性空而常學無倦,及常清淨自他叁業粗重,嚴淨佛土,令所化有情往生彼土、成就菩提等。
淨土方便品第七十叁︰卷394至395
說菩薩住佛乘正定聚,但為利樂有情願生惡趣。又由觀空方便善巧引發神通自在、成熟有情、嚴淨佛土等。
無性自性品第七十四︰卷395至396
說菩薩法即是佛法,由般若證四諦平等性,即是涅槃,如實見一切法空,能入菩薩正性離生等。
勝義瑜伽品第七十五︰卷396至397
說一切法平等性是清淨法,是依世俗說,勝義諦中無分別無戲論,菩薩於一切法不取為有為無,知皆如夢等。佛於無相中方便善巧,建立佛法差別,而於平等法性都無所動。
無動法性品第七十六︰卷397
說菩薩不動於法性空,而令有情離妄想顛倒,住無為界,脫生死苦。又一切法皆如化,即自性空,無生無滅無一非化等。
常啼菩薩品第七十七︰卷398至399
說初業菩薩當信解諸法自性畢竟皆空的方軌,欲求般若當如常啼菩薩不惜賣血、髓、心,欲從法湧菩薩求受般若的故事。
法湧菩薩品第七十八︰卷399至400
繼說法湧為常啼演說般若法義,乃至常啼以血灑地供養、獲得法益等。
結勸品第七十九︰卷400
佛告善現,結勸菩薩應學習聞思讀誦書寫流布般若,更以此法付囑慶喜。
第二會:卷四○一至卷四七八,共有七十八卷,八十五品。
此會說於鷲峰山,內容大同於初會,而品名的開合稍有差別,文字亦比初會簡略,且無有最後的常啼、法湧、結勸叁品。相當於現存的梵文二萬五千頌般若(Pancavimsatisa=hasrika-prajnaparamita),《開元釋教錄》亦載其梵本有二萬五千頌。西藏譯本分為七十品,內有〈常啼品〉等。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竺法護譯《光讚經》十卷(缺後半)、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大品》)等諸經,皆為此會之同本異譯。
緣起品第一:卷401
佛住鷲峰山。與五千苾芻,五百苾芻尼等俱。並如初分中說。
歡喜品第二:卷402
佛知有緣眾一切來集,告舍利子言:菩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舍利子歡喜禮問。佛言: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四念住,乃至無量無邊佛法。如是諸法,不可得故。復次、欲疾證一切智智,乃至成就無量功德,當學般若。若修行般若,天人歡喜。
舍利子問:菩薩決有父母妻子等耶?佛言:或有、或無;或示受五欲,厭捨出家。
觀照品第叁:卷402至405
舍利子問:雲何修行般若?佛言:應如是觀: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不見般若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色等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等空,非色等;色等不離空,空不離色等;色等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不見生滅染淨故,不生執著。觀一切法,但有名,實不可得。如是修行般若,除諸佛慧,二乘等慧所不能及。以不可得空故。
舍利子…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