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令速圓滿!佛言:種種增語,皆顯涅槃為甚深義。乃至色等亦名甚深,色等真如甚深故。色等真如,非即色等,非離色等,是故甚深。
次較顯如教住、如說學之功德。又較顯隨喜迴向功德。又答無數無量無邊之義。又明依止無增減無所有為方便,修行般若。由此為門,集諸功德,便證菩提,如焰燋紸,非初非後,不離初後。
夢行品第五十六:卷451
舍利子問:夢中行此叁叁摩地,於深般若有增益不?善現答言:晝行有增益者,夢行亦有增益。次與彌勒菩薩問答。
願行品第五十七:卷451
佛告善現:菩薩修行施等,為諸有情發大願行。
殑伽天品第五十八:卷451
授天女記。
習近品第五十九:卷452
佛答善現:觀色等空,不令心亂,則不見法、不作證。未入定位,繫心於所緣,已入定時,不繫心於境。不退施等,不證漏盡。如壯士過曠野,如堅翅翔虛空等。
增上慢品第六十:卷452至454
佛為善現說菩薩不退轉相,及說增上慢相。次明菩薩欲證菩提,應常親近真善知識。次說般若妙相。次較說經功德。
同學品第六十一:卷454至455
帝釋歎持說者非少善根所能。佛為較顯勝德。帝釋復為一苾芻廣明勝德,兼為慶喜明仗佛力。佛又為慶喜分別有惱亂不惱亂之所由。次明菩薩與菩薩共住,相視應如大師。
同性品第六十二:卷455至456
佛答善現:內空等是菩薩同性。住此中學,名為同學。又問:若一切法本性清淨,菩薩雲何復於妙法而得清淨?佛言:於性淨中,精勤修學甚深般若,如實通達,遠離煩惱染著,故說復得清淨。復次、方便善巧威德力故,攝持增長導引一切波羅密多。如薩伽耶見,如命根。
無分別品第六十叁:卷456
帝釋散華發願,問隨喜福,佛為較顯。善現問:如幻心,雲何能證菩提?佛為徵釋。並歎菩薩能為難事。善現復言:不應說彼能為難事。以所證、能證、證法、證者、證處、證時、都不可得。如幻、如影,乃至如化,如機關等,無分別故。舍利子言:若一切法皆無分別,雲何分別五趣叁乘?善現答言:有情顛倒惑業因緣,施設五趣差別。無分別故,施設叁乘聖者,叁世如來,皆由分別斷故,可施設有種種差別。菩薩應行無所分別甚深般若,便能證得無所分別微妙菩提。覺一切法無分別性,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堅非堅品第六十四:卷456至457
善現答舍利子:菩薩修行般若,行非堅法,不行堅法。又為諸天明希有事。如欲調伏虛空。當知:色等離故,即施等離。又答佛不沈不沒之問。次問何等菩薩為佛讚歎?佛言:住不退轉位者。又、隨不動佛為菩薩時所行而學者。又、隨寶幢、頂髻二菩薩所行而學者。
實語品第六十五:卷457至458
佛為帝釋歎善現住於勝住,然猶不及菩薩所住甚深行住。六百苾芻發菩提願,佛授其記。次以般若付囑慶喜,並現不動佛國,令大眾見。又出舌相,再囑慶喜。
無盡品第六十六:卷458
佛答善現:般若菩提、皆如虛空,不可盡故。應觀色等無盡故,引發般若。乃至魔皆愁苦。
相攝品第六十七:卷459
佛答善現,六度互相攝取之相。
巧便品第六十八:卷460至463
佛答善現:菩薩成就巧方便者,發心甚久,乃至善根甚多。又、般若雖於五度最為前導,而無分別作用真實自體。菩薩為有情故,勤行六度。前五攝在般若,性無差別。為度有情,假說差別。又、般若於一切法,都無所捨。若不思惟色等,便能增長善根,圓滿六度,證得菩提。乃至著無所有不可取法,則離般若。般若如轉輪王,一切善法,隨行隨至。又能示現道非道相。又、如實觀色等非相應非不相應,是能與六度常共相應,不相捨離。又、般若是諸善法所趣向門,如水趣海。又、應於諸法如實了知略廣之相。又、應觀色等彫落故,破壞故,乃至性虛偽故,行深般若。如引虛空,修深般若。破壞諸法,修深般若。從初發心,至菩提座,應行、應引、應修。無容橫起諸餘作意。又、應學一切法皆不可施設而趣菩提。都無所行,是行般若。從初發心,常學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布施等,應住內空等。諸有二者,名有所得;諸無二者,名無所得。雖於諸法常樂決擇,而不得色等。以無為無作而為方便,行深般若。佛以淨五眼,求色等不可得。雖證一切智智,不住有為界,亦不住無為界。如變化者,度化有情。如來與變化佛,俱為真淨福田,諸法法性為定量故。又、一切法但有名相。唯假施設,名相性空。有情執著,沈淪生死。菩薩悲愍,發心行行,證得一切智智,拔濟令出。然諸名相,無生無滅,亦無住異施設可得。又、前際後際俱不可得。達一切法自相空已,應行般若,無所執著。次釋般若不與諸法為義非義。
樹喻品第六十九:卷463
善現以空中種樹喻菩薩能為難事,佛以良田種樹之喻答釋之。次釋菩薩當知如佛。並較發心不退,乃至如來功德,展轉增勝。又答初發心菩薩,恆正思惟一切智智,信解一切法,皆無性為性。
菩薩行品第七十:卷464
佛答善現:當於色等空,行菩薩行。不以二故,攝受修行六度,乃至證得一切智智,恆時增長一切善法。
親近品第七十一:卷464
佛答善現:若不親近諸佛,圓滿善根,承事善友,尚不名菩薩,豈能證一切智智?
遍學品第七十二:卷464至465
佛答善現:菩薩成就最勝覺慧,雖能受行清淨深法,而不攝受殊勝果報。於法自性能不動故。次明離四句,而有得、有現觀,以一切法常無常等為戲論。應離諸戲論,行深般若,遍學諸道。由菩薩道,得入正性離生。於聖法毗奈耶中,應如是學甚深般若,修除遣一切法。若一切有二想者,定無布施等。下至順忍,彼尚非有,況能遍知一切法,況能得一切智智?
漸次品第七十叁:卷465至466
佛答善現:住無想者,亦無順忍。菩薩於一切法皆無有想,亦無無想。以無性為聖道,以無性為現觀。若一切法有少自性,或復他性為自性者,佛不應通達一切法無性為性已,入四禪,起五通,證菩提,度有情。菩薩初發心位,聞一色法及諸有情皆以無性為性;證得此故,說名為佛。乃至預流深信此故,名賢善士。故我定應發趣菩提。普為有情得涅槃故,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所謂六度、六念,乃至一切相智。
無相品第七十四:卷466至467
佛答善現: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性,諸有情類,具斷常見,住有所得,難可解脫。若無所得,即是得,即是現觀,即是菩提。以不壞法界相故,由此故得有初地,乃至十地,得有異熟神通六度等法。由離諸相無漏心力,能於無相無作法中,圓滿一切功德。
無雜品第七十五:卷467至468
佛答善現:安住如夢等五取蘊中,為諸有情:布施、持戒、安忍、精進、修定、學慧。如實了知如夢等五蘊,皆同一相,所謂無相。若如是知而行施等,則能圓滿一切善法。
眾德相品第七十六:卷468至471
佛答善現:愚夫異生,於夢得夢,得見夢者;乃至於化得化,得見化者。顛倒執著,造叁業行,往來生死。菩薩以二種空,觀察諸法,一、畢竟空,二、無際空。安住二空,為說正法,色等是空,離我我所,如夢、如化、都無自性。又以方便神力,拔濟令出,得叁乘果。
次明菩薩甚奇希有之法,安住異熟六度五通等,隨應攝受有情,布施、愛語、利語、利行、同事,財施、法施,說叁十七品,乃至相好等法,四十二字母等,不壞諸法,無二分別。為諸有情,如實宣說。令離妄想顛倒執著,趣叁乘果。譬如化佛,教所化眾。又、一切法,不異真法界等,而依世俗,施設因果差別。菩薩於諸法中,自無執著,教他無執。善達諸法如實相故。
善達品第七十七:卷471至473
佛答善現:如所變化,於一切法都無所行,是為善達諸法實相。以諸法但有假之名相,是故菩薩於諸善法,能自增進,亦能令他增進。又、如實知色等相,色等生滅,色等真如,是為能學叁解脫門,則能學一切法。又、欲學法界,當於一切法學。知一切法,即真法界。初中後際,常無差別。
實際品第七十八:卷473至474
佛答善現:菩薩但以實際為量,行深般若。由方便善巧力故,安立有情,令住施等,而不執著。觀本性空,都無所得。為度執有情想及法想故,行道相智,得叁乘道,趣證無上菩提,佛眼常無斷壞。
無闕品第七十九:卷474至475
佛答善現:菩薩具足殊勝方便善巧,修行施等,不得施等,亦不遠離施等,修菩提道。次答舍利子:不和合一切法,不離散一切法,諸法皆無自性可離合散故。如實了知一切法性,皆不可取。於一切法得無障礙。安住二諦,宣說正法。如化食施化眾等。又答善現:修行施等,及餘大菩提道,皆能成熟有情。
道士品第八十:卷476
佛告善現:總一切法,皆菩薩道。不學一切法,定不能得一切智智。審察諸法皆畢竟空,不應執著。而於諸法,學無厭倦。觀諸有情心行差別,如實了知,但行虛妄所執,方便善巧,教令遠離所執,修諸善行。然勿恃此而生憍逸。次明清淨自他叁種麤重,能淨佛土。
正定品第八十一:卷477
佛答善現:是菩薩從初發心,至最後有,皆住菩薩正性定聚。次釋如來本生之疑。次明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資糧。
佛法品第八十二:卷477
佛答善現:即菩薩法,亦是佛法。由位有異,法性非異。
無事品第八十叁:卷478
佛答善現:無性法中,無業無果,亦無作用。愚夫不了,顛倒發業,受叁界身。為拔濟故,施設聖法,及毗奈耶分位差別。廣說夢、像、響、燄、影、幻、變化、尋香城喻。
實說品第八十四:卷478
佛答善現:我說一切法平等性為清淨法。菩薩知一切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