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儒還是基督教(事實上基督教也是誕生于東方,其教義的宗旨和精髓仍是自東方傳入西方的)都是十分注重和強調修身養性、注重提升人們的精神追求境界和淨化人們的心靈,強調衆生平等觀,強調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友善仁愛,追求人與自然妙融爲一、和諧發展,而在根本上極力反對大力鼓吹和開發刺激撩撥人心中的低俗的感官享受和虛榮滿足的追求。一些人則誤解了宗教教義中的某些思想精髓。他們認爲宗教所倡導的修煉精神不過是一種“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念。並認爲是反人性反進步的糟粕。一些人將人們應當“安貧樂道”、“隨意而安”,應當尋求“無爲”之境這樣一些深邃的人生至理視爲不鼓勵奮進、阻礙社會進步,特別是阻礙生産力發展和物質文明發展的糟粕,消極保守厭世的精神麻藥和鴉片。事實上這是極大的誤解。如果簡單化地去理解“安貧樂道”、“隨遇而安”當然會陷入上述負面後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會被統治階級所利用,而“無爲”會陷入懶散、缺乏創造和奮進精神……事實上真正的宗教精髓是極反對懶墮、反對不求上進的,佛學十分強調從事精進勤奮的修爲實踐,並將精進和勤勉列入八正道之中,道家的無爲也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爲,這裏的“無爲”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不要人爲的去亂爲、胡爲,去幹預自然大道,只有徹底領悟了什麼是不合道的行爲並善于放棄,才能達到無爲而無所不爲,達到隨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境界。而隨遇而安、安貧樂道則是一種用高妙的審美態度對待人生及其境遇。求道不計較境遇,“一切煩惱皆菩提”的、至高妙的、超凡脫俗的心靈大自在、大解脫的大智慧、大至理。因爲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不過是人生中的過眼雲煙。在溫飽之後決定一個人是否幸福是否自在的最根本所在是其內在的心靈感受、心靈狀態。溫飽以後的人們更多注重的應當永遠是自身的精神生活的質量和精神家園美好的構建,而不是無止境的物欲的追求。無止境的物欲追求將導致人成爲非人。
總之,西方文明進步的杠杆是激發和撩撥人性惡的欲望,比如對虛榮和感官享樂的無盡的追求。人們的奮鬥精神、勤勉精神都是在這種欲望下被激發、被催動的,一旦有人看破了這種追求的動因和目的,就往往變得懶滯,這就需要東方智慧的指導。才能夠使他既能夠看破舊的動機和目的,又能夠用新的動因和目的來激勵和鞭策自己。有些學者認爲:西方文明影響人的特點也許已經包含了先惡後善、等到惡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滿足後,就自然會看破它超越它。但這是不成立的。因爲人的惡的欲望是一個無底洞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有些人又會認爲:當一個人在惡的欲望動因的驅使下通過奮鬥,功成名就後,就都會成爲大慈善家,是否全都如此,我們姑且不論,即便如此,這種大慈善家的心態不也正是爲了求得更大虛榮心的滿足嗎?
關于佛教信仰及其學說是否屬于迷信的討論:“佛教之信仰,乃是智信而非迷信”(梁啓超語)。佛的精髓和教義不但不主張迷信,且是較之世間一切學說(包括科學技術),最徹底的也是最完備的、最有效地能夠反對和根除迷信的學說及其智慧和方法。爲什麼呢?佛法認爲:不但虛幻的信是迷信,如有關神靈的妄念、虛妄的幻覺等,執著于實有、實相的信仰也是迷信。都是應當破除的。但世間的人智的科技之智卻往往只能破除虛幻不實之迷信,自身卻深深墜入執著于實有、實相之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由此,多數世人十分執著地認爲:凡事必須是看得見、摸得著,能夠嚴格被經驗事實所證實的才能相信爲事實 ,甚至眼能見,手能摸時都不敢相信,以爲是自己的錯覺,而甯願堅守自己的實證執念,陷于自相矛盾的可悲地步。殊不知很多事情也許當下不可解釋,不能夠被證實,但並不意味著以後也不能夠被證實和解釋。人只有修煉佛法才能使自生超越十分有偏見、殘缺不全的人智,而獲得佛性的顯現、智慧的提升。
西方有一句古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6]這句話中蘊含著人們不要過分自以爲自己是能思考的智慧生物而得意。豈不知就是由于人類太偏愛思考(主要指借助語言符號系統進行邏輯、理性思辨而玩弄思維遊戲和概念遊戲),以至于自誤入思維障礙而不能自拔。這句話十分深刻的點明了人類智慧的有偏和殘缺不全。人類智慧的弊端及其根源在于肉身的欲望、前世今生之業力、精神意識之我執,自以爲是所形
成的阻擾和障礙。人類不充分認識到自身智能的殘缺不全、偏狹蒙昧,還自以爲是地認爲科學萬能、科學至上,提倡唯科學主義,那將會在以偏代全、殘缺有限的人智引導下在歧路上越走越遠。
正如前面所談到的,科學永遠不能回答人應當怎樣生活,也無法回答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何在,這類重大問題。人類對美的感受、對快樂與幸福的感受、心靈對自在的向往及追求、對一些重大的道德倫理價值的判斷等方面的問題,科學都是無能爲力的。
不但如此,作爲世間法的科學技術就是在解決純自然的問題上也是有巨大極限性的,比如對宏觀宇宙、微觀、渺觀世界甚至于對人類大腦本身的探索都是有巨大局限性的,此外,要解決人類自身的精神和心靈問題及其價值和意義的問題,解決人類社會的種種沖突和矛盾,僅僅憑借世間法的人文科學,比如僅僅憑借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心理學、美學、倫理學等等的人文學科是完全不夠的,要想很好解決這類問題,就必須依賴于構建完備的正見、正信的超世俗的見地,唯有如此才能通過進入正靜定的狀態而獲得妙覺、玄覽、靈悟、禅觀的超常智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那些世間法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所完全不能解決的、完全無能爲力的問題。舉個例子,當今的人類爲什麼不能解決出現在自身社會的沖突,也不能化解人類認識體系中各種觀點、見解的激烈沖突和無謂的爭吵?是因爲當今的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心理學、美學、倫理學還不夠發達和完備嗎?從理論上說,將人類從古至今的各種思想學說加以綜合,早已可以在理論上建構出一個能夠化解、擺平各種分歧、沖突、紛爭的理論。但這樣的理論別說不可能付諸實施,就是真正達成共識都做不到。究其最根本的、最深層次的原因所在,這正是由于人類在思維觀念和認識體系上出了重大的偏差,誤入了歧途,因而一是不可能擺平和妥善的化解由于利益而導致的紛爭,二是人類不可避免地用分辨心、分辨智去認識事物,這也必將導致人類認識體系的偏狹、單一和有缺陷。人類智慧在辨明道德、善惡、是非以及人生的價值、意義等方面已經變得莫衷一是、十分混亂和糊塗,建立在人類智慧的基礎上所構建的人文科學比如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經濟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對此也顯得無能爲力,並且自身體系中就有許多不可消除的矛盾沖突和不可完備性,也根本不可能達成共識。不是在類似審美趣味上的共識,而是在事關道德倫理、大是大非、正義與非正義等重大問題上都不可能達成共識。事實上只要綜合古今中外百家學說有關這方面的思想本來是早就可以在理論上內容上達成共識的,但在現實中卻不可能達成綜合性共識。“911事件”發生後,令人震驚的是許多國人喪失了起碼的、人類普適的是非觀念和道德底線准則,竟然對數千無辜民衆的慘死幸災樂禍,甚至拍手稱快,這當中不但包括了大批的無知“憤青”,還包括了許多中老年知識分子。另外,號稱是在全球推進自由、平等和人權價值觀的,以美國爲首的北約及其盟國,竟悍然對一個即使用國際准則來衡量也是具有存在合法性的主權國家南聯盟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軍事打擊和侵略。從這兩個例子已足以看出,當今人類在重大的道德倫理、是非問題、正義與非正義等問題上是多麼的混亂,根本就沒有什麼基本的共識和准則。有的只是站在各自利益立場上和各執其偏的觀念意識上所造成的沖突和矛盾。
當今的人類社會所強調的後現代社會觀念,其中之一就是倡導文化多元、價值多元。可是所謂文化多元、價值多元只應當是在諸如審美趣味及其它趣味、興趣愛好方面,而決不能在重大的道德倫理、善惡、是非問題、正義與非正義等問題上搞多元。對于這些問題只能采取協商、調和、平等的方式達成基本的准則和共識。劉小楓說:“尋求“全球倫理”是一項人類道德的建設工程,它決不是簡單的尋求倫理觀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識”,而應是從各個民族的傳統的核心倫理觀念(或者說某種倫理學說的終極理念)中找尋有益于今日社會道德的資源。我們知道,不同傳統的文化,特別是有很長曆史傳統而至今仍然對人類社會起著重要作用的文化傳統,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非常堅固的基本倫理觀念。這些基本的倫理觀念正是這個民族的精神所在,也是這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基本保證。我們要尋求倫理觀念中的“最低限度的共識”都是和某個民族的基本倫理觀念相聯系的,也就是說都不能把它從某種倫理體系分割開來。”[7]可是當今人類社會就是在這些重大問題上卻很難、甚至不可能達成共識。(而這些共識本來在理論上和認識上是不難從綜合古今中外百家學說的有關思想精粹中獲取的。)這正是因爲人類智慧有誤期和局限性,正如前面所述的那樣,導致人類只能在分辨心、分辨智的層次上來從事認識和行爲活動。加之,人類本性中難以擺脫的自私,從而導致了人類不可能建立起超越人智局限的見地體系,甚至建立一個不偏狹的、具有較大包容性、完備性的精神認識體系及其人文價值體系都是十分困難的,更別說在關系到利益的問題上,能達成化解沖突、擺平爭執的基本共識了。
六、科學的局限性及其作用的界定以及對科學的批判。
科學理性有一個特點:可以理解的事物就可以被接受,不能理解的事物就不可以接受並且排斥。這是人智的特點也正是人智的局限所在。…
《論佛法、見地和科學及其相關問題(楊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