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科學觀▪P7

  ..續本文上一頁、心物不二、染淨一如、質能同體】

  “見相同源”,它爲什麼能夠轉變?心會影響外面境界、會改變外境的狀況,這個外面境界也能夠影響心理。我們中國人講求風水,現在外國人也講風水了。雷根作總統的時候,還請一個看風水的到白宮去給他的辦公室看風水,外國人也很喜歡講求風水。

  風水有沒有?有,風水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特別是居住的環境,環境能夠影響情緒。只要你有感情,你有喜怒哀樂,你就會被環境所轉。心隨境轉,什麼心?妄心,妄心被境界轉。如果你是真心,真心是如如不動,環境轉不了你。轉不了你,你能轉環境。所以,心地清淨的人,不受外面環境幹擾,環境轉不了他。

  你要問:“我們要不要看風水?”如果你是誠心誠意 念阿彌陀佛的,每一天“心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身拜阿彌陀佛”,風水與你不相幹,那就不必管它。如果你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嗔癡慢,那你決定受風水的影響,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這都是真的話,因爲心跟外面境界是同一個根源,因此它有互相影響,“心物不二”,它是一。

  “染淨一如”。染的是真如本性,淨的還是真如本性,這是一樁事情。可是它的作用不一樣,清淨現一真法界,汙染現十法界。

  “質能同體”,現在科學逐漸逐漸證明了。

  【體一如、相差別、用各異】

  從體上講是一如,從相上講有差別。相爲什麼有差別?相是識變的,識在那裏變的。這是唯識經論裏頭常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的是一真,唯識所變的就有染淨,就是十法界。十法界裏面,我們講四聖法界是淨,六凡法界是染。相有差別,它的用當然就不一樣。

  【萬法唯識。】

  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真相了,如何恢複自性,恢複到清淨,一塵不染,那就叫成佛。成佛就是恢複自性,圓滿的性德,這叫成佛。

  【成佛之理-〈一〉斷二種障:〈1〉煩惱障。〈2〉所知障。〈二〉轉識成智〈1〉轉前五識爲成所作、轉六識爲妙觀察。〈2〉轉七識爲平等性、轉八識爲大圓鏡。(五十二位、叁僧祇劫)】

  成佛的道理也很簡單,歸納一切經論裏所說的,不外乎此地講的兩條,“斷二種障”,這二種障就叫“煩惱障、所知障”。剛才說過了,煩惱障是執著,所知障是妄想,這是病根、病源。這兩種障都有淺深次第不同,最淺顯易知的,佛跟我們講見思煩惱;再細一點的,佛給我們說塵沙煩惱;最細微的有無明煩惱。煩惱障有淺深次第叁種差別。最粗淺的見思煩惱斷掉了,我執就破了,我執就沒有了,六道就超越了,六道輪回就沒有了,你就進入到四聖法界了,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就入他們這個法界了。可見得煩惱障、所知障是逐漸逐漸斷的,你斷一品,你的境界就往上提升一層。

  因此,二乘人(佛家講的小乘):阿羅漢、辟支佛,只斷了煩惱障,所知障沒破。什麼人破所知障?大乘法門裏面,所謂“大開圓解”、“大徹大悟”,《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裏面所說的“自得心開”,這些話都是講破所知障。破所知障,就是我們講的開智慧、開悟了,開悟就是破所知障。

  必須這兩種障斷盡了,這才成佛。斷是斷了,沒有斷得幹淨,不叫成佛,那叫菩薩、叫羅漢、叫辟支佛。他們是斷了一部分,沒有能夠斷幹淨。這是從斷證。特別是小乘法,完全在這上面做功夫,這個功夫做得非常辛苦,方法很笨拙。

  第二種方法是“轉識成智”,這是大乘菩薩們用的。這個方法很巧妙,實在講,做起來比前面還容易、還快速,收效更顯著。“轉識成智”,轉是轉變,你必須懂理論、懂方法,你把它一變就成功了,那實在是太方便了。

  “轉前五爲成所作”。唯識學裏頭常講,連《百法》都講到轉前五識,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轉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轉六識爲妙觀察”,六識是意識。“轉七識爲平等性”,七識是末那識,七識它的作用是執著,堅固的執著。六識是分別,七識是執著。“轉八識爲大圓鏡”。

  雖然這是講了八個識,其實真正用功夫、真正能轉的是第六跟第七。所以,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果上轉就不必問了。換句話說,六、七既然是因,因一轉了,果就轉了。由此可知,轉識成智的關鍵,轉第六、轉第七,就在這上面下功夫,真的比前面那個小乘法斷二障,實在是容易太多了、方便太多了。所以,大乘比小乘容易,比小乘快速。

  現在我們就問怎麼個轉法?諸位必須要知道,你要了解什麼叫第六識,把它認清楚。第六識的樣子是什麼?性質是什麼?把它搞清楚。第六識就是我們常講的分別心。我們眼見到這朵花了,我們見到了,沒有分別它,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眼識的作用。我一看到,“這是紅的花、白的花”,這是第六意識的作用,這就是分別。怎麼個轉法?不分別就轉了,不分別就不用第六意識了。也許你會問:“不分別,那我還能看見嗎?”不是你不分別就看不見,不分別還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不分別,你還是看得清清楚楚,《楞嚴經》上講你是“見性見”,見的是真相。

  譬如,人家問我:“法師,這是什麼?”我告訴你:“我不知道。”那這不是迷惑顛倒,這佛還能學嗎?你問我,我就告訴你:“這是紅色的花。”

  “那你不就分別了嗎?”

  “我沒有分別。”

  “沒有分別,你怎麼說紅的花呢?”

  “因爲你說是紅的花。”

  你明白這個道理嗎?你分別,我依你的分別來說,你才會懂。我有沒有分別?我沒有分別。我有沒有執著?我沒有執著。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是依我們衆生的分別而分別,依衆生的執著而執著,佛從來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佛說他沒有說法,說了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個字。你懂這個道理嗎?因此,他的心是清淨的,他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分別,就是不用第六識,把第六識轉成妙觀察。

  妙是什麼?你說什麼,我跟你說什麼;你執著什麼,我跟你說什麼,這叫妙!一不執著了,萬法平等。一切不平等都是從執著裏頭生的,不執著,當然平等了。這個方法,比前面用“斷證”的方法,真的方便太多了。所以,只要你對于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前五識自然是成所作智,第八識當然轉成大圓鏡,宇宙萬法自自然然通達明了。

  這個方法也是功夫,由淺而深,分爲“五十二位”。這就是菩薩修行的階級,轉識功夫的淺深分成五十二個階段,這是菩薩的果位。大菩薩轉得多,小菩薩轉得少,都在那裏用這個功夫。需要多少時間?“叁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可見得也不太容易轉,要慢慢來,要有耐心。這是八萬四千法門修行成佛的原理原則,無論哪個宗派,無論哪個法門,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這一個道理。所以,這個理論是通途,是這樣修成的。我們仔細一看,它真的是有道理。

  我們對于佛法的教學,佛給我們講恢複我們本性的德能,他真的有理論、有方法、有原則可循。明白了,對于修證的信心才能夠建立。但是我們一看要五十二個位次、叁大阿僧祇劫,這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功?免不了要心酸。有沒有方法,不必五十二位,不必叁大阿僧祇劫,咱們這一生當中,短短的叁年、五年、十年、八年就成功了,行不行?行!明天再跟諸位報告。

  第叁天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時間過得很快,今天是我們講座最後的一天,也是將這個講題最重要的一個部分給諸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昨天曾經講到大乘佛法裏面,一般所謂修行證果的原理原則,已經跟諸位報告過了。

  原理原則實在是不難懂,可是要想修學達到這一個境界,確確實實不容易。不要說大乘佛法,即使小乘初果,我們在一生當中幾乎同樣不可能證得。如果小乘初果都不能證得,換句話說,要想超越六道輪回,那就不可能了。不能超越輪回,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老實話,必定是在叁惡道的機會多,在叁善道的機會少。

  佛給我們說這些話,說得很多,許許多多經論上都是這麼講。這些話是不是真實的?是不是故意警策我們的,恐嚇我們的,讓我們不敢做壞事情。是不是這個意思?給諸位說,佛絕對不用這個意思說法。《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如來是真語者。”真就是不假,佛不說假話,說真話。“實語者”,實就不虛,實實在在。“如語者”,如是恰到好處,什麼樣的事實就怎麼樣說,也不加一點,也不減一點,這個叫如語;說的與事實完全相同,這叫如語。“不诳語、不妄語”,诳語是誇張,妄語是騙人,可見得如來給我們所講的句句都是真實話。如果我們對他的話懷疑,實在講是自己的過失、是自己的障礙,在佛法講業障,這是好人話都不相信。

  我們看經典這些句子,我們就應當一心一意深信佛語。假如我們很冷靜地、細心地去反省反省,也會發現事實跟佛所講的相應。我們不必看別人,好好的想想自己,我們這一天當中,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幾個念頭是善的?幾個念頭是惡的?這就知道了,惡念必定得惡報,善念一定得善果。想想這一天,想想這一年,想想從小至今,我們就會發現到實在是惡念多善念少,我們的造作也是造的惡事多善事少,將來的結果還要問別人嗎?自己就很明白將來往哪裏去。

  佛在唯識經論裏面告訴我們,所謂“八識五十一心所”。“心所”是講心理作用。五十一心所裏面,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這就證明我們的惡念多過善念。何況善念的力量薄弱,惡念的力量強大,這就是說明爲什麼一切衆生在六道裏面,叁惡道住的時間長,叁善道的時間短,也能夠從這個地方覺察出來。

  現在我們要問:“善惡的標准何在?”現在的價值觀確實隨著時代在改變,佛跟我們講的善惡的標准,會不會隨著時代來轉變?給諸位說,不會的。爲什麼不會?佛給我們講的善惡標准,是講生死輪回的標准,這個跟普通的善惡標准不相同。這究竟是什麼?我們必須搞清楚…

《淨宗科學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學位製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