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八識規矩頌》新譯·導言(倪梁康)▪P4

  ..續本文上一頁識學家,包括新唯識學家熊十力,到當代的重要佛學家如南懷瑾、聖嚴等人,都在自己的著述中引用過《八識規矩頌》。而守培、王恩洋、演培、太虛、龔自珍等都研讀、講解、評述過《八識規矩頌》。熊十力、歐陽競無、印順等人都研究和引用過《八識規矩頌》。

  五、關于《八識規矩頌》今釋的說明

  《八識規矩頌》的格式相當嚴謹:全文共四十八句、每四句爲一頌,共十二頌;每叁頌爲一組,共四組。這四組分別頌: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每組由叁頌組成,每頌各自的立意也明確彰顯,沒有混雜:第一頌、第二頌都是描述心識的類型、結構、對象,第叁頌則都用來描述轉識成智的修習過程。

  由于《八識規矩頌》言辭極爲簡略,但又不失唯識學之要義,因此可供修行者作方便法門之用。普泰甚至說,“擴充之,則唯識理事無遺矣”。

  明末以來對《八識規矩頌》的注釋,大都立足于普泰的《八識規矩補注》的立意之上。後人的诠釋,基本遵循了普泰的宗旨,當然其中也有改動和刪減。

  普泰最初的《八識規矩頌補注》是逐字逐句地進行诠釋和闡發,以後明末的各大師如明昱的《八識規矩補注證義》、正誨的《八識規矩略說》、真可的《八識規矩頌解》、德清的《八識規矩通說》、廣益的《八識規矩纂釋》等等,都是按這個方式來進行解說。當代的許多解釋者也都依此方案進行論述,如演培和聖嚴《八識規矩頌講記》。

  清末的太虛在做《八十規矩頌講錄》時則換了一種方式:把八識規矩頌的句子順序完全打亂,根據自己整理的思路來選擇其中的句子講,但每句都講到,沒有遺漏。

  而當代于淩波居士的《八識規矩頌講記》,則是用十二講中的前八講來解釋唯識學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在《八識規矩頌》中出現的、涉及的概念,然後才用最後的四講來解說前五識頌、第六識頌、第七識頌和第八識頌。

  這幾種解說的方式都各有自己長處和短處,這裏不做評論。筆者在這裏所做的解釋仍然遵循《八十規矩頌》的原有句序進行,也就是依據普泰原初的講述方式。

  盡管從诠釋的一開始,筆者便牢記智旭爲他自己所立的注解唯識之准則:“不敢更衍繁文,只圖直明心觀”,但隨著诠釋的展開,筆者愈來愈感到,這種“直明心觀”遠遠不只是一個初步的要求,而幾乎是全部關鍵之所在。這尤其體現在對佛教經典的诠釋上。

  筆者深感對佛典的诠釋是一項極爲複雜和困難的事情。“極爲”二字,乃是相對于其他經典(譬如現象學經典)的诠釋而言。這主要是因爲,對佛教經典的釋義,毫無例外地既是理論上的探索、辨析與考量,也是實踐中的修習、親證與體悟。換言之,佛典的釋義,既是理證,也是教證。這種雙重的性質,使得解釋者常常不能滿足于對理論靜觀立場的固守,不能滿足于對中立化描述方式的固守。

  與此密切相關,在將佛教概念與義理向現代語言的轉渡過程中,筆者也深感到:認知術語的現代改寫相對容易,修行語式的現代改寫相對困難。

  因此,這裏的釋義,只是一個初步的、摸索的嘗試。筆者之所以冒昧做此嘗試,乃是因爲筆者在多年前便相信,唯識學和現象學之間的互釋和互解,可以爲認識和把握心識的結構提供一個方便法門。筆者曾相信並且今天仍然認爲:如果我們所要探討的是同一個課題,即意識,那麼現象學的面對實事態度與唯識學的研讀文本要求或許恰恰可以爲我們提供兩種不同的切入問題之角度,使我們的兩方面的考察能夠得到互補性的動力。一方面,當唯識學文獻所展示的說法繁雜變換,使人無所適從時——這是唯識論探究者們常處的境地——,現象學所倡導的自身思義(Selbstbesinnung)便有可能提供一種具有原創力的直接直觀的審視。另一方面,如果現象學的苦思冥想無法在意識分析的複雜進程中完成突破——這也是對許多現象學研究者來說並不陌生的經曆——,那麼唯識學的厚重傳統常常可以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現象學與唯識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思”與“學”的兩個基本方向。[44]

  * * *

  這裏的《八識規矩頌》解說文字初稿完成于二○○叁年末。在隨後的二○○四年夏季學期裏,筆者以“唯識學研究”爲課題、以《八識規矩頌今釋》爲講稿,給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開設了佛教唯識學的討論課。授課期間,從參與者的思考中獲益良多。在此特向參與討論的同學表示感謝!

  在收集資料與寫作的過程中,曾承蒙金陵刻經處的呂建福、浙江學刊編輯部的任宜敏、南京大學的楊維中、陝西師範大學的吳言生、香港大學佛教研究所的姚治華、中山大學的馮煥珍、龔隽、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所的夏志前以及其他學友之指點和幫助,特在此致以衷心的謝意!盡管如此,文中仍然難免遺留諸多問題,對此仍應由筆者本人承擔責任。還請同道中人對文中的疏漏之處、愚妄之言隨時予以批評指正。筆者在此預先致謝!

  唯識之學,集二十多個世紀法相唯識各代大德高僧的勞作與心血,智海慧山、精微博大、深邃高遠。這裏的嘗試,實乃管中窺豹之嘗試,如能悟得其中真谛之萬一,已是幸事,更不敢初嘗辄止,滿足于淺見薄識。願以此與同道者共勉!

  ————————————————————

  倪梁康(注譯):《新譯〈八識規矩頌〉》,臺北:叁民書局,2005年。

  內容提要:

  本文是爲作者新譯釋的《玄奘八識規矩頌》而撰寫的導言。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紹的是佛教“唯識學”及其“識”的基本含義。在第二部分中則進一步介紹“唯識學”在印度的緣起及其以後的發展史,以及它在中印文化傳播中扮演的角色。第叁部分是對《八識規矩頌》作者玄奘的總體介紹和評價。第四部分再現了曆史上關于《八識規矩頌》之真僞的爭議,並對這個爭議做出自己的評價。最後的第五部分則是對《八識規矩頌》新譯釋的幾個方法和義理的說明。

  關鍵詞:

  佛教唯識學 玄奘 八識規矩頌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o Verses Delineating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by Tripitaka Master Hsuan-Tsang, which is newly published by the author. The first part presents the basic meaning of Buddhistical school of “Consciousness-Only” and its concepts about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part is then further a descreption of the school “Consciousness-Only” in India”s origin and its devolopments afterwards, as well as its role which acts in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The third part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and the appraisal to the autor of “Verses Delineating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Tripitaka Master Hsuan-Tsang. The fourth part reappeares the disputes in the history about wether the “Verses Delineating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really come from Hsuan-Tsang, and makes own appraisal to this disputes. The final fifth part then are explanations for several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the “New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o Verses Delineating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Keywords:

  Buddhism, school of “Consciousness-Only (vijnapti-matrata)”, Xuanzang,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Title: Introduction For the New Transl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VERSES DELINEATING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By Xuan Zang

  --------------------------------------------------------------------------------

  [①] 唯識學家也常用“心識”來總稱“八識”。因此,爲了區別起見,我們在後面將用“心識”一詞來取代唯識學中別有用意的“意識”。

  [②] 用佛教的…

《玄奘《八識規矩頌》新譯·導言(倪梁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