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导言(倪梁康)▪P4

  ..续本文上一页识学家,包括新唯识学家熊十力,到当代的重要佛学家如南怀瑾、圣严等人,都在自己的著述中引用过《八识规矩颂》。而守培、王恩洋、演培、太虚、龚自珍等都研读、讲解、评述过《八识规矩颂》。熊十力、欧阳竞无、印顺等人都研究和引用过《八识规矩颂》。

  五、关于《八识规矩颂》今释的说明

  《八识规矩颂》的格式相当严谨:全文共四十八句、每四句为一颂,共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共四组。这四组分别颂: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每组由三颂组成,每颂各自的立意也明确彰显,没有混杂:第一颂、第二颂都是描述心识的类型、结构、对象,第三颂则都用来描述转识成智的修习过程。

  由于《八识规矩颂》言辞极为简略,但又不失唯识学之要义,因此可供修行者作方便法门之用。普泰甚至说,“扩充之,则唯识理事无遗矣”。

  明末以来对《八识规矩颂》的注释,大都立足于普泰的《八识规矩补注》的立意之上。后人的诠释,基本遵循了普泰的宗旨,当然其中也有改动和删减。

  普泰最初的《八识规矩颂补注》是逐字逐句地进行诠释和阐发,以后明末的各大师如明昱的《八识规矩补注证义》、正诲的《八识规矩略说》、真可的《八识规矩颂解》、德清的《八识规矩通说》、广益的《八识规矩纂释》等等,都是按这个方式来进行解说。当代的许多解释者也都依此方案进行论述,如演培和圣严《八识规矩颂讲记》。

  清末的太虚在做《八十规矩颂讲录》时则换了一种方式:把八识规矩颂的句子顺序完全打乱,根据自己整理的思路来选择其中的句子讲,但每句都讲到,没有遗漏。

  而当代于凌波居士的《八识规矩颂讲记》,则是用十二讲中的前八讲来解释唯识学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在《八识规矩颂》中出现的、涉及的概念,然后才用最后的四讲来解说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和第八识颂。

  这几种解说的方式都各有自己长处和短处,这里不做评论。笔者在这里所做的解释仍然遵循《八十规矩颂》的原有句序进行,也就是依据普泰原初的讲述方式。

  尽管从诠释的一开始,笔者便牢记智旭为他自己所立的注解唯识之准则:“不敢更衍繁文,只图直明心观”,但随着诠释的展开,笔者愈来愈感到,这种“直明心观”远远不只是一个初步的要求,而几乎是全部关键之所在。这尤其体现在对佛教经典的诠释上。

  笔者深感对佛典的诠释是一项极为复杂和困难的事情。“极为”二字,乃是相对于其他经典(譬如现象学经典)的诠释而言。这主要是因为,对佛教经典的释义,毫无例外地既是理论上的探索、辨析与考量,也是实践中的修习、亲证与体悟。换言之,佛典的释义,既是理证,也是教证。这种双重的性质,使得解释者常常不能满足于对理论静观立场的固守,不能满足于对中立化描述方式的固守。

  与此密切相关,在将佛教概念与义理向现代语言的转渡过程中,笔者也深感到:认知术语的现代改写相对容易,修行语式的现代改写相对困难。

  因此,这里的释义,只是一个初步的、摸索的尝试。笔者之所以冒昧做此尝试,乃是因为笔者在多年前便相信,唯识学和现象学之间的互释和互解,可以为认识和把握心识的结构提供一个方便法门。笔者曾相信并且今天仍然认为:如果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同一个课题,即意识,那么现象学的面对实事态度与唯识学的研读文本要求或许恰恰可以为我们提供两种不同的切入问题之角度,使我们的两方面的考察能够得到互补性的动力。一方面,当唯识学文献所展示的说法繁杂变换,使人无所适从时——这是唯识论探究者们常处的境地——,现象学所倡导的自身思义(Selbstbesinnung)便有可能提供一种具有原创力的直接直观的审视。另一方面,如果现象学的苦思冥想无法在意识分析的复杂进程中完成突破——这也是对许多现象学研究者来说并不陌生的经历——,那么唯识学的厚重传统常常可以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现象学与唯识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思”与“学”的两个基本方向。[44]

  * * *

  这里的《八识规矩颂》解说文字初稿完成于二○○三年末。在随后的二○○四年夏季学期里,笔者以“唯识学研究”为课题、以《八识规矩颂今释》为讲稿,给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了佛教唯识学的讨论课。授课期间,从参与者的思考中获益良多。在此特向参与讨论的同学表示感谢!

  在收集资料与写作的过程中,曾承蒙金陵刻经处的吕建福、浙江学刊编辑部的任宜敏、南京大学的杨维中、陕西师范大学的吴言生、香港大学佛教研究所的姚治华、中山大学的冯焕珍、龚隽、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所的夏志前以及其他学友之指点和帮助,特在此致以衷心的谢意!尽管如此,文中仍然难免遗留诸多问题,对此仍应由笔者本人承担责任。还请同道中人对文中的疏漏之处、愚妄之言随时予以批评指正。笔者在此预先致谢!

  唯识之学,集二十多个世纪法相唯识各代大德高僧的劳作与心血,智海慧山、精微博大、深邃高远。这里的尝试,实乃管中窥豹之尝试,如能悟得其中真谛之万一,已是幸事,更不敢初尝辄止,满足于浅见薄识。愿以此与同道者共勉!

  ————————————————————

  倪梁康(注译):《新译〈八识规矩颂〉》,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

  内容提要:

  本文是为作者新译释的《玄奘八识规矩颂》而撰写的导言。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的是佛教“唯识学”及其“识”的基本含义。在第二部分中则进一步介绍“唯识学”在印度的缘起及其以后的发展史,以及它在中印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是对《八识规矩颂》作者玄奘的总体介绍和评价。第四部分再现了历史上关于《八识规矩颂》之真伪的争议,并对这个争议做出自己的评价。最后的第五部分则是对《八识规矩颂》新译释的几个方法和义理的说明。

  关键词:

  佛教唯识学 玄奘 八识规矩颂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o Verses Delineating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by Tripitaka Master Hsuan-Tsang, which is newly published by the author. The first part presents the basic meaning of Buddhistical school of “Consciousness-Only” and its concepts about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part is then further a descreption of the school “Consciousness-Only” in India”s origin and its devolopments afterwards, as well as its role which acts in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The third part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and the appraisal to the autor of “Verses Delineating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Tripitaka Master Hsuan-Tsang. The fourth part reappeares the disputes in the history about wether the “Verses Delineating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really come from Hsuan-Tsang, and makes own appraisal to this disputes. The final fifth part then are explanations for several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the “New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o Verses Delineating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Keywords:

  Buddhism, school of “Consciousness-Only (vijnapti-matrata)”, Xuanzang,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Title: Introduction For the New Transl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VERSES DELINEATING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By Xuan Zang

  --------------------------------------------------------------------------------

  [①] 唯识学家也常用“心识”来总称“八识”。因此,为了区别起见,我们在后面将用“心识”一词来取代唯识学中别有用意的“意识”。

  [②] 用佛教的…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导言(倪梁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