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百)缗,謂之香水錢,聚是以助軍須。……群議乃請會主其壇度。于時寺宇宮觀,鞠爲灰燼,乃權創一院,悉資苫蓋,而中築方壇。所獲財帛,頓支軍費。代宗郭子儀收複兩京,會之濟用,頗有力焉」。
當時的度僧,是納稅得度的。納稅得度的情形,如『佛祖曆代通載』卷一叁(大正四九·五九八中──下)說:
「聽白衣能誦經五百紙者度爲僧。或納錢百缗,請牒剃落,亦賜明經出身。及兩京平,又于關輔諸州,納錢度僧道萬余人。進納自此而始」。
『唐書』「食貨志」,也說到:「度道士僧尼不可勝計;納錢百千,賜明經出身」。當時的立壇度僧,對民衆來說,免了兵役、勞役。對政府來說,得到了軍需的支應。在政府軍費的迫切下,神會出來主持號召,獲得大量金錢上的供應,當然對神會特別重視起來。神會受到了皇帝的供養,如『宋僧傳』說:
「肅宗皇帝诏入內供養。敕將作大匠,並功齊力,爲造禅宇于荷澤寺中」。
神會在那時,念念不忘南宗頓教,爲南宗做了兩件大事。一、由郭子儀出面申請,請爲菩提達摩──初祖立谥,如陳寬『再建圓覺塔志』(「唐文拾遺」叁一)說:
「司徒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複東京之明年(七五八),抗表乞大師谥。代宗皇帝谥曰圓覺,名其塔曰空觀」。
二、由廣州節度使韋利見啓奏,請六祖袈裟入內供養,如『別傳』(續一四六·四八七)說:
「上元二年,廣州節度韋利見奏,僧行滔及傳袈裟入內。孝感皇帝依奏,敕書曰:敕曹溪山六祖傳袈裟,及僧行滔並俗弟子,韋利見令水陸給公乘,隨中使劉楚江赴上都。上元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下」(「上元」,應是「乾元」的誤寫)。
從韶州請得傳法袈裟,到宮內去供養,這是付法傳衣,慧能爲六祖的最好證明。在兵荒馬亂中,郭子儀與韋利見,爲禅宗奏請,可斷論爲與當時主持壇度,受到政府崇敬的神會有關。神會是「狂」者,是富有英雄氣概的禅僧。支持他的,如兵部侍郎宋鼎,太尉房棺(作「六葉圖序」),郭子儀,韋利見,都是與軍隊有關的人,也許是氣分相投的關系!
神會爲曹溪頓教而獻身,不避任何艱險,坦然直進,終于達成了:韶州慧能爲禅宗六祖,永爲後代的定論。神會也該爲了圓滿所願而熙怡微笑了!以後的事,如『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所說:
「乾元(應是無元)元年(七六二)……五月十叁日示滅,年七十五」。
「二年(七六叁),遷厝于東京龍門,置塔寶應。二年,敕于塔所置寶應寺」。
「大曆五年(七七0),敕賜祖堂額,號真宗般若傳法之堂」。
「七年(七七二),敕賜塔額,號般若大師之塔」。
「貞元十二年(七九六),敕皇太子集諸禅師,楷定禅門宗旨,遂立神會禅師爲第七祖」。
第二節 有關神會的著作
有關神會的作品,過去僅從『傳燈錄』(卷叁0),知道『顯宗記』短篇。直到炖煌所藏的,有關神會作品唐寫本的發現,經胡適等校跋而發表出來,神會的禅學,及那個時代的禅宗史,才有較正確的理解。從事神會禅學的研究者,雖不一定能恰當地敘述,或不免偏頗的論斷。然從資料的整理公布來說,是不能不表示欽佩的!
現存有關神會的作品,有『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菩提達磨南宗定是非論』;『南陽和上問答雜徵義』;『頓悟無生般若頌』。在這幾部中,雖胡適說『顯宗記』爲「禅八股」,卻可能爲神會所作;其余都是門下的記錄或編集。早期的禅宗大德,很少有自己著述的。
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
胡適依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伯希和二0四五號第二件爲底本,對勘日本貞木鈴太郎校刊的,國立北平圖書館所藏的炖煌寫本,發表于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二十九本。現又附入『神會和尚遺集』。文中說到:「登此壇場,學修般若波羅蜜」。這是在「壇場」中,開法傳禅(般若)的一項記錄。對神會的禅學來說,最爲體系完整。『曆代法寶記』(大正五一·一八五中)說到:
「東京荷澤寺神會和上,每月作檀場,爲人說法,破清淨禅,立如來禅,立知見,立言說。爲戒定慧不破言說,雲:正說之時即是戒,正說之時即是定,正說之時即是慧。說無念法,立見性」。
這是神會在壇場所說的主要內容。『壇語』雖沒有具備,而重要的也都在了。特別是「立知見」,如『壇語』(神會集二叁七、二叁八)說:
「心有是非不?答:無。心有來去處不?答:無。心有青黃赤白不?答:無。心有住處不?答:心無住處。和上言:心既無住,知心無住不?答:知。知不知?答:知」。「今推到無住處立知,作沒?……無住心不離知,知不離無住。知心無住,更無余知。……無所住者,今推知識無住心是。而生其心者,知心無住是」。
神會以啓發式的問答,層層推诘,推到「知心無住」。這就是「自本空寂心」;「知之一字,衆妙之門」的知;「唯指佛心,即心是佛」的心。
『壇語』是神會在洛陽,開法傳禅的記錄。開元二十年(七叁二)在滑臺召開無遮大會,責神秀門下,人人開法,然後(神會集二八叁)說:
「能禅師是的的相傳付囑人。已下門徒道俗,近有數(應缺一字)余人,無有一人敢濫開禅門。縱有一人得付囑者,至今未說」。
「縱有一人得付囑者」,當然指神會自己,但那時神會還沒有立宗旨,開禅門。後來在洛陽,「每月作壇場」開法。『圓覺經大疏鈔』說:「便有難起,開法不得」,可見洛陽「開法」,主要是天寶亂後的事。胡適見標題爲「南陽和上」,而推論爲:「這是滑臺定宗旨以前的講義」,是不對的。這是開法傳禅,不可能是南陽時代的記錄。神會僧籍在南陽龍興寺,所以被稱爲「南陽和尚」。
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
這部論的炖煌寫本,已發見的,有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的伯希和本叁0四七號第一件,又叁四八八號,又二0四五號第一件──叁本。胡適校定,收爲『神會和尚遺集』卷二,卷叁;及『新校定的炖煌寫本神會和尚遺著兩種』的一種。散在叁處的論文,經胡適的校定配合,恰爲『南宗定是非論』的全部。論題「獨孤沛撰」,獨孤沛的經曆不明,依論文,自稱「弟子」;「叨陪學侶,濫預門徒」,這是一位神會的在家弟子。這部論,起初是記錄當時滑臺召開大會的情形;但後來,顯然利用了這一出名的會議,造成一部論,作爲荷澤宗的宣傳資料。如論末贊偈(神會集叁一七)說:
「大乘大論,流行四方,法幢再建,慧日重光。愛河舟楫,苦海津梁。聞者見者,鹹悟真常」!
這部論,可分爲「序說」,「本論」,「結贊」──叁部分。現存的論本,不是當時大會的忠實記錄。分析全論的內容,可見曾一再的附加,所以有頭上安頭,腳下添腳,身內有身的現象。
什麼是「頭上安頭」?佛法的一般常例,論文以歸敬(叁寶)及敘述造論意趣開端。本論(神會集二六0──二六四)說:
「歸命叁寶法,法性真如藏,……出世破邪宗」。
「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所以修論」。
這是「歸敬敘造論意」部分。但在「歸命叁寶」以前,又附上一段說:
「弟子于會和尚法席下,見與崇遠法師論義,便修。從開元十八,十九,廿年,其論本並不定;爲修未成,言論不同。今取廿載一本爲定。後有師資血脈傳,亦在世流行」。
這不是論文,是後來附加的造論經過,等于一般書籍的「自序」。說到「後有師資血脈傳」,顯見這一段是後來附加的。
什麼是「腳下添腳」呢?論的末後部分(神會集叁一二──叁一四)說:
「(崇遠)法師既得此語,結舌無對。非論一己屈詞,抑亦諸徒失志。勝負既分,道俗嗟散焉」。
「和上慧池春水……故得入講論處,邪幢必摧。定是非端,勝幡恒建。……謹錄所聞,藏之箧笥」。
「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八句。
「勝負既分,道俗嗟散」,大會的論議,到此結束了,也就是「本論」的結束。「和上慧池春水」以下,是結贊。到「謹錄所聞,藏之箧笥」,「結贊」部分也完畢了。「發心畢竟二不別」八句,出于『大般涅槃經』「迦葉菩薩品」。對這部論來說,是不必要的附錄(『壇語』也附有這八句)。論文應該就此完結,但此下又接著「言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者」一段,序贊這部論;末了又有十五贊偈。這不是論文,正如一部書的後跋、後敘一樣。在末後的長行、偈頌中,有這樣的話(神會集叁一六──叁一八):
「去開元二十年正月十五日,共遠法師論議」。
「論之興也,開元二十。比日陵遲,今年法立」。
「德超河洛,芳流京邑」。
「去開元二十」,是從前開元二十年的意思。「比日陵遲,今年法立」,顯然是由于神會的被貶逐,大法一時衰落,到今年才重行建立起來。這是至德二年(七五七),神會出來主持「壇度」以後的事。「芳流京邑」,是受到京中皇家的尊重。這一部分,是後來追加的,附于「結贊」以下,約與「歸敬叁寶」前一段同時。
什麼是「身內有身」呢?這部論,以神會與崇遠法師共論──滑臺大雲寺召開的大會爲主體的。「先陳激揚問答之事,……後敘師資傳授之言」──這二大段,就是「本論」。『論』〔(神會集二九六──叁一二)〕說:
「遠法師問曰:禅師修何法,行何行?和上答:修般若波羅蜜法,行般若波羅蜜行。……修學般若波羅蜜(法),能攝一切法。行般若波羅蜜行,是一切行根本。(如說):金剛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生無滅無去來,一切諸佛從中出」。
「和上言:告諸知識:……獲無所得,一時成佛」。
「和上問遠法師言:……勝負既分,道俗嗟散焉」。
崇遠法師問神會,「修何法,行何行」?神會告訴他:修般若法,行般若行。並引『壇經』的四句,以說明般若能攝一切法門,爲一切行根本。後來神…
《中國禅宗史 下(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