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具」,而還是「禅宗」、「禅師」、「禅院」、「禅窟」,實際是禅定的一流。洪州與石頭門下,坐禅、入定的記錄不少。在諸大師的開示中,明顯的表示出來。如說:
百丈懷海:「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辯別。……兀兀如愚,如聾相似,稍有親分。……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爲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大正五一·二五0上──中)。
黃蘖希運:「學禅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大正四八·叁八叁中)。
「若無歧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學道分」(大正四八·叁八五中)。
「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如疑人相似。……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大正四八·叁八六下)。
仰山慧寂:「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此根人難得。其有根微智劣,所以古德(越州大珠)道:若不安禅靜慮,到遮裏總須茫然」(大正五一·二八叁下)。
趙州從稔:「汝但究理坐看叁二十年,若不會道,截取老僧頭去」(大正五一·四四六中)。
洞山良價:「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大正四七·五0九下)。
「心如木石」,「兀兀」,「騰騰」,「如疑」,「如聾」,「枯木」,「死灰」,「心心」,「常無間斷」,以佛法固有的意義說,這都屬于定(或是方便,或是正得)的。從『壇經』以來,斥「因定發慧」的定慧別體,與道不相應,所以盡量不叫做定。其實,也還要有「心如木石」,「打成一片」,「不散亂」,「不動搖」,才能「一念相應」,有所契會的。
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沒有開法,專心于禅慧的體驗,門下也重于禅(不一定是坐的)。慧能門下,都承認上上根的一聞頓入,如上仰山所說。根微智劣的,就不得不以安禅爲方便,否則是不能契入的。
第叁節 南宗頓教的中心問題
慧能及門下所傳的頓法,再從內容來加以分別觀察,這是南宗頓教的根本問題。
壇經(炖煌本) 的中心思想
『壇經』所說,可以「見性成佛」;「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念爲宗」──兩句話來說明。
一、「見性成佛」:『壇經』應用的術語,「性」與「心」──爲主題。雖在『壇經』的宣說者,記錄者,不一定有嚴格的定義,但在應用的慣例中,加以條理,還是可以區別出來的。見性的「性」,是『壇經』最根本的。「性」是什麼?是「自性」。性或與「本」相結合,名爲「本性」;這本性又是「自本性」。性又與「法」相結合,名爲「法性」;這法性又是「自法性」。性又與「佛」相結合,名爲「佛性」。在大乘經及一般禅師,「佛性」是重要的術語,但『壇經』僅偶爾提到,主要的是:
┌法性──自法性
性─┼────自 性
└本性──自本性
又一重要術語,在悟見時,與「性」有相同意義的,是「心」。心,是「自心」。心又與「本」相結合,名爲「本心」;這本心又是「自本心」。
心─┬────自 心
└本心──自本心
在體悟時,名爲「識心見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或「得本心」;「見自性」,「見本性」。「識心見性」,爲後來「明心見性」所本。「本」是本來如此,本來清淨,表示「性」或「心」的這一意義,就稱爲「本心」,「本性」。「法」是一切法,萬法,「性含萬法」;「萬法在自性」;「一切法盡在自性」,表示這一意義,就稱爲「法性」,「自法性」。「心」與「性」,在名義上,有什麼差別,有什麼關系呢?在一般的教理中,每說「性地」,「心王」,而『壇經』卻不同,如(大正四八·叁四一中──下)說:
「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
從衆生來說,「性」是每人的生命主體(王,主,主人翁),每人的真正自己(真我)。衆生位中,可說「性」與「身心」是對立的;身心的生存與滅壞,是以「性」的存在與離去而決定的。如約衆生「自有本覺性」說,「性」就名爲「法身」,「法身」也是與色身對立的,如(大正四八·叁叁八下──叁叁九上)說:
「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
「一念斷即死(原作「無」),別處受身」。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依)。向者(法身等)叁身,在自法性」。
法身是:「何名清淨法身佛?善知識!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一切法自在(應作「在自」)性,名爲清淨法身」。衆生自性本淨,一切法在自性,所以名爲「法身」(身是依止義)。衆生的法身,就是自性。「性」與「身心對立」,「法身」也與「色身」對立。死,就是「法身」離去了。
「性」──「自性」(「法身」),與一切法的關系呢?「性」如虛空一樣,性含萬法,萬法盡在自性。萬法是自性所變的,如(大正四八·叁叁九上──中)說: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變化。思惟惡法,化爲地獄。思量善法,化爲天堂。……自性變化甚明,迷人自不知見」。
「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淨」。
「性」是本來清淨,本來空寂,是超越于現象界的。善與惡,天堂與地獄,都是因「思量」而從自性中化現。一切法的現起,不能離卻自性,如萬物在虛空中一樣。所以,善的,惡的,苦報,樂果,都是自性所起,不離自性。叁界,六趣,離自性是不可得的。盡在自性中,所以一切本來清淨,沒有什麼可取可舍的。然而衆生迷了,一切在自性,不離自性,而不能明見自性。在衆生境界中,色身是舍宅,性(或名法身)是主,自性成爲生死中的自我(小我)。從返迷啓悟,求成佛道來說:自性就是法身;自性具足叁身佛,衆生迷而不見,向外求佛,這是完全錯了。佛,要向衆生身心去求,如(大正四八·叁四四下──叁四五上)說: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
「若能身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但識衆生,即能見佛。若不識衆生,覓佛萬劫不得見也」。
真佛,只在衆生自己身心中,就是「自性」,所以說:「佛是自性作」。就是「法身」(「自性法身」),也名爲「真如本性」,所以(大正四八·叁四0中──下)說: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衆生;一念若悟,即衆生(原有「不」字,今刪)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于自心頓現真如本性」!
「自性」、「法身」,只在衆生中。迷就是衆生,悟就是佛。可以說:「性」──「自性」,是萬法的本源,是衆生的當體;是成佛的真因(佛性),也就是佛的當體。這是『壇經』所提出的主題,問題在怎樣去體見!
與「性」有同樣重要意義的,是 「心」。『壇經』在教授十弟子時,明確的說到(大正四八·叁四叁中):
「法性起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門;六塵。自性含萬法,名爲含藏識。思量即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是叁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含。(由)自性(正,起)十八正含。惡用即衆生,善用即佛」。
「自法性」起一切,含一切,名爲含藏識。「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性含萬法是大」。在這一意義上,性就是心,是第八藏心。「思量即轉識」,上面曾經引述:「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變化。思量惡法,化爲地獄;思量善法,化爲天堂」等。「思量」,是轉識特有的作用,迷妄本源,起善起惡,苦報樂報,叁界六趣生死,都由于思量。思量,自性就起化了,這是第七識。加上依六根門,緣六塵境的六識,共有八識。這一心識說,大體近于地論宗的南道派──勒那摩提所傳。阿黎耶是真識,阿陀那(或末那)是妄識。阿黎耶識就是法性,所以「計法性生一切法」;「計于真如以爲依持」。「性」是生命主體,萬化的本源,所以如「王」。王所攝屬的是「地」,性所攝屬的是「心」,所以名爲「心地」。約含容一切法說,性與(本)心是一樣的;「本心」是「本性」所有的「本覺性」(約起化說,名爲「性」)。比對『起信論』,「性」是「心真如」,及「心生滅」中的如來藏性。「心」是「心生滅」中,依如來藏而有阿黎耶識,及依阿黎耶而轉起的諸識。『壇經』所傳的,是原始的如來藏說。但不用如來藏一詞,而稱之爲「性」或「自性」。如來藏(「性」)就是衆生,就是法身,法身流轉于生死,可參讀『不增不減經』等。
二、「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念爲宗」:這是『壇經』所傳的修行法。1.「無相」,如(大正四八·叁叁八下)說:
「無相,于相而離相」。
「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是(原衍一「是」字)以無相爲體」。
衆生是于相而取著相的,如看心就著于心相,看淨就著于淨相。取相著相,就障自本性,如雲霧的障于明淨的虛空。如離相,就頓見性體的本來清淨,如雲散而虛空明淨一般。所以無相不只是離一切相,更是因離相而顯性體的清淨,「自性」是以無相爲體的。
2.「無住」的意義,如『壇經』(大正四八·叁叁八下)說:
「爲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原作「念」)念後念,念念相續(原作「讀」),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身色。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是)以無住爲本」。
人的「本性」(「性」·「自性」),是念念不住的。在一生中,是從不斷絕的。「性」本來不住,從本來不住的自性,起一切法,所以『維摩經…
《中國禅宗史 下(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