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功辦道,其目的就是想給我們衆生作一個好的榜樣,以激勵我們發道心。所以,我希望,不管是大學生也好,博士生也好,既來到佛門,就要好好修行,不要擺架子、自高自大,要好好發道心。出家是爲了將來了生脫死,弘揚佛法、利益衆生的。帶著這種心出家,自然不會貢高我慢。如果出家之後,還要擺架子,貢高我慢,我覺得太不應當了。所以,希望各位,不管是高材生也好,低材生也好,都要發道心。沒有道心,什麼也做不成。釋迦牟尼佛,他是一個太子,有大智慧,大福德,他還要發道心,精進修行,我們的福德、智慧與佛相比,差得很遠,所以,更應當發心精進。我希望今天在坐的,既是出了家,就應當好好用功。
另外,佛法不分高低,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平等的,沒有厚此薄彼之分。只要能發心出家,只要能用心辦道,任何人都有開悟、解脫的可能。所以不要認爲出了家就高人一等,那是錯誤的。沒有哪個人高人一等,佛法是平等的。高人一等,不是你自己來高的,自己高是高不成的,人家來尊重你,恭敬你,擡高你,那才是高的。修行人不能自高自大、驕做自滿。若心存貢高我慢,那幹脆就不要出家。爲什麼呢?常言道“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出家修行,用功辦道,就是要把這些貢高我慢,這些壞思想、壞習氣統統去掉。這些不去掉,你想要在佛法中討個受用,是不可能的。所以,希望大家在這樣一個精進禅七中,要用功辦道。要用功辦道,首先就是要發道心。發道心要你自己發,不是要我發,得到好處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誰也不能代替你。好、“大家去好好用功!
禅七第叁天
昨天講大家要發道心。發道心幹什麼呢?就是要把功夫用好。不發道心,功夫是用不好的。現在我們坐在禅堂裏參禅打坐,一定要放得下。放得下,功夫才能提得起來。若放不下,功夫也就提不起來。爲什麼這樣講呢?要知道,我們一個人,不說從無量劫到今天,就拿我們今天這幾十年時間來說,各種人我是非、貢高我慢、無明煩惱、家庭糾紛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鑽到我們的腦子裏,擠得滿滿的。既然裝得滿滿的,要再裝什麼,就裝不進去了。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擠得滿滿的,鬧哄哄的,靜不下來,又怎麼能夠用功辦道呢?所以,在禅堂裏,要想把功夫提起來,首先就要放下一切。
關于參禅的功夫,各位在這個地方打了多年的七,大和尚給你們講了很多。今天,我再來重複他講一講。講什麼呢?大家知道,禅宗強調一個“疑”字,就是起“疑情”。“疑”字從哪兒提起呢?從一個“不明白”上提起:不明白自己的本性,不明白講話的是誰,不明白念佛的是誰,不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不明白我是誰……關于起疑情,祖師們留下了很多的公案,公案雖然很多,但究竟只有一個,就是一個“不明白”。這個“不明白”不是簡單地“不明白一句話”。當你在這個不明白上認真地疑起來,來回地參究,它就是止,就是觀,它是直指心性的。所以,疑情起來之後,它是很有力量的,很有滋味的。它可以不疑而自疑,不參而自參。你越是參越想參,越參越高興。“不明白”一句話還不算功夫,要真正持久地在這個“不明白”上起疑情,那才是功夫,各位參禅參了這麼長的時間,是不是真正地在“念佛的是誰”這一個“不明白”上起了疑情呢?修禅的,就要在“念佛的是誰”這句話上起疑情,來回參究,直到疑成一團,突然來一個桶底脫落。
禅堂的“禅”字,又名“靜慮”,又名“思維修”,總的一句話,就是要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大家在參禅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要起疑情。要起疑情,首先就得發道心。參禅要如喪考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疑情才會發得起來。如果你思想上沒有一點慚愧心,沒有一點警覺心,松松散散,搖搖晃晃,這個疑情是很難得發起來的。所以,你們要想真正地把功夫用好,一定要發道心,一定要起疑情。
有了疑情之後,並非就萬事大吉了,還要保任,要使疑情打成一片。疑情真正地用得好,這支香提起來有,那支香提起來還有,靜的時候有,動的時候也有,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有。能夠這樣地把握疑情,開悟就有希望了。古人講:“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臥體安然。”如果你們行也不會,坐也不會,那就什麼也安不上了。所以,我們用功夫,要把疑情打成一片,在一切時、一切處,都用功夫。走一步路,要走在功夫上,沒有功夫,這一步路也不要走;吃飯要吃在功夫上,沒有功夫,這一口飯就不要吃;睡覺也要睡在功夫上,沒有功夫,這個覺也不要睡。所以,大家能夠靜如是,還要動如是才好;能夠動靜如是,還要睡夢中如是才好。如果光是靜中有功夫,一旦動了就沒有功夫,那還不能算真有功夫。古人講,我們靜中有十分的功夫,在動中只有一份的功夫;在動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睡覺中只有一分的功夫;在睡覺中有十分的功夫,在八苦交煎的命終時,只有一分的功夫。想一想,用功夫有多難。實際上,問題的症結還在于我們自己有沒有真心地去用功。如果真真切切地一切都放得下,什麼功夫都能用得好。如果你放不下,不但說功夫用不好,恐怕到頭來還逃不脫閻王老子。
所以,用功最關鍵在于能不能放下。這裏我講一個公案。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弟子拿著鮮花來供養他。佛叫他把花放下,他就把花放下了,佛又叫他把身放下,他卻不知道怎麼放,佛再叫他把心放下,他一下子就開悟了。想一想,佛若不叫他放心,他怎麼會開悟呢?因此,我們要想把功夫用好,一定要放下,不但要放下我們這個色身,還要放下心。我們的身心都一齊放下,功夫才能用得好,那時我們才能逃脫閻王老子。如果放不下,不但說功夫用不成,開悟不了,連閻王老子也逃不掉。這個地方我還要講個公案:過去有個叫金碧峰的祖師,他功夫用得很好。閻王老子派小鬼來捉拿他,那小鬼到處找,找來找去找不到,就找到他的弟子,問他師父跑到哪兒去了,那弟子就說,你要找到他,只要把他最喜愛的那只金缽敲幾下就找到他了。小鬼聽了以後,就把金碧峰禅師的金缽敲了幾下,金碧峰祖師果然出現了,于是小鬼就把他捉住了。金碧峰祖師就問爲什麼要抓我,小鬼回答說閻王老子要你去。金碧峰祖師就說:請個假好不好?過七天以後,我再去,我說話算數。小鬼不同意,他就再叁請求,最後小鬼就說:好了,就讓你七天。小鬼走後,金碧峰祖師就想:原來閻王爺來抓我,就是因爲我放不下這個金缽,現在我就把它砸掉。之後,他就打一坐,入定了,小鬼再來找,哪兒都找不到,又去找金缽,金缽也沒有了。這時,聽到金碧峰祖師在虛空中說:“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鐵鏈鎖得虛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大家想一想,虛空無相,怎能鎖得住?小鬼跑回去跟閻王老子講。閻王老子聽了很高興,就說:“恭喜他,恭喜他。”大家想一想,過去的祖師,一個金缽放不下,就被小鬼抓去了;我們今天的凡夫,執著不知要比祖師們多多少倍,我們是不是放得下呢?我們要不要向祖師們學習呢?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祖師那種“無形無相”的境界。爲什麼?放不下啊!放不下,哪能把功夫用得好呢?所以,我希望各位,要想找到自己,一定要放下,無論是財色名利,還是色身心念,統統都要放下。好!大家都用功去!
禅七第四天
時間很快,今天是禅七的第四天了。在這四天當中,禅堂裏的各種規矩,大家都掌握得差不多了,個別的地方還有些不如法。這說明大家都在用心去做。大家都知道,這是個精進七,生死七。開悟則生,不開悟則死。所以大家要留神點,注意點,一切時、一切處都要精進。這幾天我的講話是有針對性的,目的是想使大家的精進心、勇猛心發起來。昨天講了,用功的時候要放得下,放不下功夫就提不起。今天我就講一講,如何用功,如何對待妄念。
大家想一想,爲什麼要用功?我們的心很散亂,想東想西,象跑馬燈似的,一刻也不停,我們用功的目的就是要“降伏其心”。無論用什麼功,都是爲了把我們無量劫以來所養成的一切人我是非,貢高我慢,煩惱障礙等壞的習氣去掉。我們的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但是由于我們無始以來的愚癡,形成了許多壞習氣、壞毛病,這些壞習氣、壞毛病將我們的自性障蔽了。所以,我們今天要用功。不用功就不能去掉壞習氣,就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證道後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今天在這裏用功,就是爲了去掉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去掉了,我們的清淨自性就會現前,那時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照天照地的嘛。“本來無修證,修證即不無,若無即不得。”所以,雖然佛性人人本具,但是,我們現在還是要用功修行,不修行即不能見自本性。
在這裏,我要強調的是,我們用功的人,不要怕妄想;怕它也怕不了的,怕它也怕不成的。爲什麼?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煩惱、妄想,無邊無際,多得不得了;我們有哪一時哪一刻不在妄想中,不在同妄想打交道?沒有妄想是不可能的。那麼,對待妄想該怎麼辦呢?你只管用你的功,讓它找它的妄想好了,只要你不斷地用功,妄想自然而然地會滅的。打個譬喻,我們現在住在這個靈泉寺是惟覺法師一手把它建成的,忽然某天外面來了一個野人,要把他趕走,獨占這個房子,你看你會不會聽任這個野人把他趕走呢?他肯定不會走的,肯定要跟這個野人打死架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
要知道,我們的妄想是我們自己一手造成的,今天我們突然參“念佛的是誰”,想把這些妄想趕走,你想想,這些妄想怎麼會答應呢?它們會跟你打死架的。打死架怎麼辦?你不要怕它,怕也怕不了;你也不要有心除它,有心去除它也除不了。有心…
《本煥老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