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人這樣子注意,沒有人高興得不吃飯、不睡覺。由此可知,每個人的根性不同,有人喜歡讀這部經,有人喜歡讀那部經;有人說這部經說得好,有人說那部經說得不好。這都是錯誤的觀念,佛所說的經典,沒有那一部謂之好,那一部謂之不好。佛所說的法都是第一的,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如果我們能以求世間法的心來求佛法,不必全分,只要有求世間法的一半誠心就夠了。你看世間求名求利的人,天天計算怎麽可以得到名,得到利,名利雙收,怎麽可以出風頭,又怎麽可以令人相信我。他們求財色名食睡,於自己所歡歡的世間法,無所不用其極;同樣地若求出世間法,能這樣念茲在茲,寤寐思惟來計劃,你說怎麽會不成道業?怎麽會不成佛?就因爲一般人,求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的心很積極,而修行則沒有那麽懇切,沒有那麽虔誠,雖然也拜佛、念經、聽經,但是,總而言之,沒有求世間財色名食睡那樣不顧一切,所以我說有一半的誠心就不得了啦!各位想一想,人們天天上班,只有萬佛聖城的人上班沒有代價,是真正抱著犧牲的精神爲佛教服務。世間人上班,那一個能不求代價義務上班?找一找!若是求出世間法,有求世間法那種誠心的一半,那就用不完了,見到世間人這種情形,我不由得有所感觸。
「淺釋」,即顯露出來,把道理說得更淺顯、更清楚一點,令人一看就容易懂,並不是高談闊論,只是管窺之見、蠡測之智(好像用竹管子看天,以蚌殼來測度大海的深淺一樣),來解釋《證道歌》。
《證道歌》是一個修行的方法,我們若是能依這個方法去了解、認識,也可以證道。這首歌的命題若按天臺七種立題而言,是人法立題,永嘉大師是人,證道歌是法,以法來證道。
在中國大叢林裏,常有人打齋供衆,打齋是請大家吃飯。有時居士請居士到齋菜館吃飯,雖然也是請人吃飯,但沒有供佛及僧,在道場裏請齋是供佛及僧。叁寶是福田,供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供法、供僧也如是。我們學佛法的人不要貪口味,在中國大叢林裏,菜飯都是很清淡的,油鹽不多,菜式更是簡單。平時沒有人打齋供衆,就是清菜淡飯,修行人不貪美味,減輕食欲,遇到有人打齋供衆便不同。打齋供衆有羅漢齋,這是最普通的,和大鍋菜飯差不多,比平時的菜料好一點而已;再來是如意齋,那就是齋主多出一點供養金,如意齋就是隨心如意,吉祥高興,也是打齋供衆,和大家結法緣;最上等的是上堂齋,上堂齋是要請住持法主上堂說法,這堂佛事,在叢林裏非常重要,所有廟上住的四衆弟子都要參加這儀式。所說的法語,說完了要寫在一塊揭示牌上挂出去,或一個半月,或一星期,若是有人天天供齋,就天天換。上堂說法時很熱鬧,道場鍾鼓齊鳴,然後爲齋主——功德主說法,現在只將名詞和意義說給大家聽。因爲今天本來有人要供上堂齋,但供上堂齋要多一點人,出家人要多,方丈和尚要有拂塵、拄杖,好幾種法寶都要帶齊,上堂給大家說法。金輪聖寺從來沒有人上堂說過法,所以今天沒有預備好,不能做這堂佛事,等下次來,如果有人還有興趣,可以奉行這個儀式。
永嘉大師四歲出家,就學習經律論叁藏法,對天臺教有深刻的研究。他俗家姓戴,這位大師可說未染世緣,沒有到社會磨鏈過,他是很精純的,純潔無染,所以做出的歌詞,言言真實、字字珠玑,不像一般注解或寫作,絮絮叨叨的,因爲他沒有染汙,所以純潔清淨。《證道歌》既淺顯又深奧,文辭沒有令人不懂的地方,可是道理非常奧妙,佛法大意都表露無余。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七日開始講《證道歌》時,我先寫了十四句偈頌,發願以最懇切至誠的心來解釋歌詞。
宣化清淨身口意 皈命頂禮佛法僧
乃至十方叁世佛 過去現在未來中
諸尊菩薩摩诃薩 西方東土曆代祖
古往今來賢聖燈 惟願叁寶垂加護
啓我正覺轉*輪 見聞精進證不退
倒駕慈航救同倫 一切衆生皆滅度
還我本來法性身 觐見威音古慈親
「宣化清淨身口意」,我們的業是身口意所造出來的,身業不清淨,容易造業;口業、意業不清淨,也容易造業。身業容易犯的是殺盜淫,意念所犯的是貪瞋癡,我們平時想是想非,聽是聽非,或參雜在是非的場合裏,都是貪瞋癡。所謂「是非場,絕勿近」,是非的場合絕對不要去接近;「邪癖事,絕勿問」,人家說是是非非的問題,不要去問怎麽回事,你去問正是受不清淨業所趨使,因爲「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
天地給我們身體、靈性,是叫我們正當地做,不是叫我們到這裏盡做些不合法的事。學佛的人應該回光返照,看看自己天天做些甚麽,是不是在佛教裏爭名爭利,爭出風頭,爭第一,爭權奪利?若是這樣的話,簡直不配做個佛教徒;佛教徒要卑躬折節,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如果我們能做到這六大宗旨,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才是意業清淨。
口有四業:绮語、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是專門講男女之間淫穢的話,引人想入非非;或者專門講損壞佛教名譽的話,令人對佛教徒有不良印象。像「你看他學佛好幾年了,態度仍是盛氣淩人,不可一世的樣子,學甚麽佛!」我們天天學佛法,如不在這個地方下一番功夫,真是對不起佛教,一定要痛下針砭,自己給自己治一治貢高我慢、嫉妒障礙,種種毛病。這種病不去,始終在佛教裏是個大障礙,不能出叁界,所以身口意叁業非常重要。妄語,人人容易犯,不知不覺就打妄語,說假話。惡口,就是罵人,講粗話,甚麽話粗魯難聽,就講甚麽話,很毒的,所以叫惡口。兩舌,就是一個人有兩種面孔,對張叁說李四的是非;對李四講張叁的是非,把張叁、李四講得水火不容,製造出矛盾來,然後坐山觀虎鬥,橋上看水流,看你們鹬蚌相爭,他好漁翁得利。所以在講經前,我要清淨自己的習氣毛病,使身也清淨,口也清淨,意也清淨。所以說:「宣化清淨身口意」。
「皈命頂禮佛法僧」,我一心皈命叁寶—佛寶、法賽、僧寶。
「乃至十方叁世佛,過去現在未來中」,乃至橫遍十方世界,豎窮叁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世的諸佛我皆皈敬。
「諸尊菩薩摩诃薩」,十方所有菩薩中的大菩薩,我也向他們皈命頂禮。
「西方東土曆代祖」,也頂禮西方的曆代祖師,和東方曆代祖師。
「古往今來賢聖燈」,這些古往今來的聖賢,有如照世明燈似的。
「惟願叁寶垂加護」,注解這部《證道歌》之前,我至誠祈求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無盡常住,一切佛法僧叁寶加護我,令我有解釋《證道歌》的智慧。
「啓我正覺轉*輪」,開啓我正知正見,令我明白《證道歌》的道理。
「見聞精進證不退」,令見到《證道歌》的人,聽到《證道歌》的人,或見到《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的人,都能勇猛精進,依法修行,證得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這叁不退轉。
「倒駕慈航救同倫」,再倒駕慈航,回來娑婆世界,救苦難的有情衆生。
「一切衆生皆滅度」,使所有衆生皆得滅度,離苦得樂,證得涅槃妙心。
「還我本來法性身」,返本還原,令我恢複本有的佛之法性身。
「觐見威音古慈親」,朝拜最初的威者王佛,一切衆生最古的慈悲之父,讓我們大家一起去見威音王佛去。
君不見。
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君不見」:爲甚麽說君,不直接說你看見沒有,君是稱呼之詞,也是一種很禮貌的稱呼,好像說「先生」,張先生、李先生。不見,看見沒有?一種探問的口氣,試問之詞,看見沒看見甚麽呢?.
「絕學無爲閑道人」:絕學,也可說是無學,證得無學位了,初果、二果、叁果的聖人都叫有學位,都是有所學習;四果的阿羅漢,是無學位。絕學,絕是斷絕,把學習的道路斷了,爲甚麽要絕學呢?因爲他證得無爲的智慧,無爲而無不爲。在表面上看他無所事事,可是默默中正在轉*輪,教化衆生;不過他不著相,不願意留形迹給人看見,不願意人對他歌功頌德。閑道人,表面上他是無所作爲的,他很清閑的,悠然自得的樣子,好像甚麽事,也不注意似的,閑是閑著,可是他是個道人。道,他是個得道的人,不是修道的人,得到甚麽道呢?得到諸佛的心印法門,得到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法門,所以很自在。閑道人,也包括自在、快樂的意思,有平安寂靜的意思在裏面,所以叫閑道人。看他無所事事,甚麽事都不著急,也沒有煩惱,時時都是優遊自在,超然自得,可以說是「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道通天地有形外」,就是大而無外;「思入風雲變態中」,便是小而無內,這種境界不是我們凡夫俗子所能夢想得到的,所以說他是個閑道人。也可以說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萬物靜觀皆自得,萬物的表裏精粗,他沒有不明白的,不用加以思索研究才能懂,很自然就得到;四時佳興與人同,春夏秋冬四時的美好光陰,他和所有人都一樣,沒甚麽分別,所以叫閑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因爲他已得了道,沒有妄想可除,也沒有真可證。妄化真存,所以不除妄想,並不是說他有妄想而不除去;無真可證,已經證得到極點了,所以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以前他和我們一般衆生一樣,也有無明的煩惱,可是現在修得變成佛性,返本還原,反迷歸覺,根本生死的問題斷了,所以無明實性轉成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以前幻化的,虛幻不實的身體,現在證得法身的理體。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蘊浮雲空去來。叁毒水泡虛出沒。
「法身覺了無一物」:甚麽是法身?法身就是實相,就是無形無相。覺了,就是他明白了。無一物,他一物也不執著,沒有任何境界能把他迷住,所以一物也不立了。
「本源自性天真佛」:這是證得甚麽境界,到了甚麽程度呢?證得根本的源流,根本的佛性。…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