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P8

  ..續本文上一頁宗,只是指禅宗,因他所注重的是禅宗。通,通了。說,講說,講說教宗。

  「定慧圓明不滯空」:定慧由戒律而生,你要持戒才能生定,有定才能發慧。圓,圓融無礙;明,光明遍照。滯,滯礙;空,虛空,也就是真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不但我現在才通達這些法。

  「恒沙諸佛體皆同」:恒河沙數那麽多的諸佛本體都是一樣的。

  怎麽說「宗」是禅宗?又怎麽說「說」是教宗?因爲永嘉大師是禅宗的法匠,所以他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本著禅宗的理論來說的。所以他說宗亦通,對禅宗的向上一法明白了,也通達無礙了;說亦通,講經說法這一門也通達無礙了。有的禅宗批評學教的不對,學教的又批評參禅的不好,正如韓愈所說:「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輔之,出者誣之。」爲甚麽「入主出奴,入輔出誣」呢?就因爲不通的緣故,宗也不通,說也不通,沒能圓融無礙,包羅萬象,所以是己非人。因爲這個毛病,就産生入主之見,喜歡那個宗,就說那個宗正確,是好的;不喜歡那個宗,就說那一宗不正確,是不好的。妄加批評,固執自己私人的偏見,來批評無上甚深微妙法。這一批評不要緊,所謂「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因爲沒有到圓融無礙的程度上,宗也不通,說也不通,固執自己私人的偏見,妄加批評佛所留下來的教訓。這一類的人,真是很可憐,謗佛、謗法、謗僧,謗到地獄去了,還不知怎麽去的!你說這樣的人多可憐!

  爲甚麽說他宗也通,說也通呢?因爲定慧圓明,定也具足,慧也具足。怎樣才能定慧圓明呢?是從持戒那兒來,所以修道的人,若不持戒律,就好像在很好吃的東西裏面摻上狗糞,人人不但不願吃,而且還掩鼻而過;也可說是煮沙成飯。所以修道人必須要注重戒律,否則誤人誤己、騙己騙人,騙自己則不能定慧圓明;騙人,令人不生信心。所以定慧圓明不滯空,滯空,就是停留在空理上,滯足不前,在那兒欲進不進,欲退不退,叫滯足不前。既不前往,那麽後退嗎?也不是,就在那兒徘徊於歧路之間,那就是滯空,就是得到一點點空理,便不往前進步,停留在空理上叫滯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永嘉大師說,不但單單我明白這個道理而這樣說,恒河沙數那麽多的諸佛,能夠成佛的基礎,也都是從這條路來的。從此而證得諸佛的理體,證得諸佛的法身。

  由這一段歌詞來看,雖然沒有明顯地提出戒律,可是戒律包括在定慧之中,你沒有真正的持戒,絕沒有真正的定力;沒有真正的定力,便沒有真正的慧力;沒有真正的慧力,就是會說兩句半口頭禅,也不實用。所以各位善知識,佛法裏絲毫也不能摻雜假的東西,就好像眼裏不能摻沙一樣的道理,我們一定要躬行實踐,不注重說食數寶那種口頭叁昧。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

  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師子吼。無畏說」:獅子是百獸之王,佛說法是無所顧忌,也就像獅子吼,沒有恐懼,這種法一說出來—

  「百獸聞之皆腦裂」:其他的走獸、飛禽聽到獅子吼,腦都被嚇碎了。

  「香象奔波失卻威」:象是獸裏最大的,龐然大物,很威風的,可是聽到獅子吼,也嚇得魂飛魄散,膽戰驚心,他平時那種威風都沒有了。

  「天龍寂聽生欣悅」:可是天龍八部默默中聽見獅子吼,都歡喜了。

  這裏是說,佛法好像獅子吼,百獸比喻甚麽呢?他們是旁鬥左道,邪說異端,這類的宗教。這些天魔外道,就好像百獸一般,聽見獅子吼,嚇得大小便也不知不覺流出來,就這麽厲害,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天魔外道一聽佛說正法音,也嚇得戰戰兢兢,恐懼不安。香象就是外道領袖,他的神通丟了,智慧也沒有了,讓他的徒衆不佩服了,所以說失卻威。可是天龍八部、護法善神,乃至十方諸佛菩薩都皆大歡喜—歡喜、踴躍、贊歎。所以我們信佛的人,不可以再去參加旁門左道,那些邪說異端都是來誘惑人的,令人生出一種爭心、貪心、有所求心、自私自利的心,一天到晚專門在那兒打妄語,講話騙人。這樣都像百獸一樣,腦都裂了,一見正法的時候,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各位既然走到佛教大乘的門裏,不要再誤入歧途,走到錯路上,信婆羅門教那種騙人的宗教,天天往臉上貼金,而不看看全身在垃圾裏生活著。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爲參禅。

  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遊江海。涉山川」:這是古來大德高僧,參方訪道,不辭山高水深,路途遙遠,這種遊江海,涉山川,不像我們現在的旅遊,他們是訪益友,求明師,到處參訪善知識。善知識所住之處,是人人不願住的地方,或在深山窮谷,或在岩穴裏,這樣的人不會舍本逐末,舍近求遠,他是無所求於世;無所貪於社會;無所爭於全人類,他常常穴居而野處,登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他住在深山窮谷裏,無罣無礙,無拘無束,無人無我,無是無非,在那兒一心辦道。所以你想參訪這類善知識,必須要不辭跋涉之苦,所以說遊江海,涉山川。

  「尋師訪道爲參禅」:他就是爲了尋訪善知識、良師益友,到處參方行腳,行腳不是坐飛機,坐火車、巴士、汽車,也不是騎自行車,而是用腳來行路。有的人說,那真是笨透了,可是他會開悟;你這麽聰明,到現在還是那麽愚癡。所以尋師訪道爲參禅,參禅的法門要有相當的功夫,不是一掘就可以挖個井;也不是一步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修行一分鍾,就可以成佛果。這要參,參就是要專心一致來研究,念茲在茲,心無旁鹜,所謂「專一則靈,分馳則弊」,好比雞孵蛋,像老母雞孵雞蛋一樣,天天在那兒趴著,用熱氣孵著雞蛋,時候到了,小雞就出來。參禅也是這樣,又如龍養珠,念茲在茲,時時刻刻不停的;如貓捕鼠,像貓等著老鼠出來,不出來則已,一出來一爪就把牠抓住,跑也跑不掉,要有這種持久的能耐,自然就開悟了。所謂「久坐有禅」,久坐自然就靜慮,禅是梵語,翻譯爲靜慮,靜慮就是叫你念慮停止下來,靜止下來。

  「自從認得曹谿路」:可是自從認得曹谿的法門,禅宗的向上一法。

  「了知生死不相關」:明白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生死也沒有甚麽問題,要怎麽了生死呢?就是要無漏,怎麽會得到無漏?要斷欲去愛,那麽生死也會了,也就是得到無漏的法。佛經上說的無漏法,就是要去毛病,去染汙的念頭,而剩下清淨的念頭。「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各位都要用心來研究這個道理,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這篇《證道歌》是永嘉大師一生修行的心得,和盤托出,告訴大家,這也可以說是婆心切切,不保守秘密。我們聽到歌詞之後,要發心把《證道歌》讀熟了,能背誦如流,每天或許念幾遍,這都是無形中的鞭策,無形中的善知識。各位不要把這篇歌詞忽略了,能背誦如流,那才沒有白聽《證道歌》一場。你念熟了,自然就心領神會,融會貫通,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若不熟,當然就不會真正了解,所以各位不要把聽經的時間空過,應深深地研究所聽到的道理。

  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

  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爲忍辱仙。

  前一段文「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禮皆同。」是說禅宗心地法門通達無礙,講經說教也通達無礙,宗不礙說,說也不礙宗,互相圓融無礙。現在這段文「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是說用功的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功,行住坐臥都可以參禅。

  「行亦禅。坐亦禅」:禅是半梵語,具足應說禅那,翻譯中文是思惟修,又叫靜慮。怎麽叫思惟?是回光返照,反求諸己,不向外去找,思惟修行。怎麽叫靜慮?人的慮就是妄想,妄想不容易停止,不容易不動,妄想不動就是靜,靜慮也就是修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雖然不動,可是明明了了;雖然明明了了,可是不動,動就是以搖動爲義。靜慮像甚麽呢?像水裏有沙泥,如果不靜就不能沈,沙泥和水混合一起,就看不清楚,靜慮是把沙和泥土沈到底下,也就是把煩惱止住了。

  參禅,不是坐著才能參禅,那樣就把功夫用得死板了,不活動了;要把功夫用活起來,好像生龍活虎似的,可是雖然生龍活虎,然而他的本體不動,這就是思惟修,也是靜慮,也是參禅。參禅就是要你妄想停止,把真正的智慧現出來,這叫行也禅、坐也禅、住也禅、臥也禅,行住坐臥都是在用功,都是在修行。攝持你的心念,都是用這種功夫,用得純熟了,內也沒有心,外邊也沒有形,遠處也沒有物,萬事萬物都合而爲一,所謂「一本散爲萬殊,萬殊仍歸一本」、「一爲無量,無量爲一」,能一多無礙,一多無二,能達到這種境界。

  爲甚麽內裏面沒有心?外面沒有形?遠處也沒有一切物質?並不是沒有,而是把你的分別識心停止了;分別識心一停止,本有的智慧就現出來。爲甚麽我們分別識心不停止?一天到晚妄想紛飛,有如海上的波浪那麽多,爲甚麽?就是因爲不能停止你的妄想。想得亂七八糟,東想西想;若能沒有妄想了,這時叫「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所有的事都辦完了,所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是參禅的好處,不必再受生死,所以才行亦禅、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語,言語;默,不言語;動,行動;靜,不行動。體安然,無論你說話也好,不說話也好,行動也好,靜也好,本體是安然不動。這個禮是甚麽呢?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是無垢無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所以說體安然。達到這個境界時—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使遇到刀斧臨身,白刃砍體的時候,也很坦然自在,並沒有痛苦。爲甚麽?因爲我們有痛苦乃由於執著沒有破,如果我們的執著破了,甚麽痛苦也沒有,甚麽快樂也沒有。你快樂嗎?你…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本煥老法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