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宣化上人)▪P7

  ..续本文上一页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常独步」:常常自己单独一个人打坐,不怕孤独,不怕寂寞,也不怕没人谈话。

  「达者同游涅槃路」:和通达的人—开智慧,开了悟的人,同游涅槃路,一起走到涅槃路上。

  「调古神清风自高」:他的节操特别清高,没有那种卑鄙下流,和人拉拢关系,投机取巧的行为。调古神清,他的态度神清气爽,没有一点谄媚阿谀的样子。风白高,这种态度行为特别清高。

  「貌颊骨刚人不顾」:他相貌很瘦,可是有一种刚毅,百折不挠的精神,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人都不敢侵犯他,不敢轻慢他,所谓「有威可畏,有德可敬」,有一种威德,这就是修行人的态度。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穷释子」:就是穷出家人,释子是出家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口称贫」:常常称呼自己贫僧,不称富僧。

  「实是身贫道不贫」:虽然身看起来穷,但是道不贫穷,有道德,道德是富贵的。

  「贫则身常披缕褐」:身上穿补钉的衣服—穷的表现。褐是坏色,那种颜色,一般人都不喜欢。

  「道则心藏无价珍」:可是往道上讲,他心里有无价珍宝,就是如意珠。这颗如意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变化无穷,神妙不可思议。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无价珍」:就是无价的珍宝,这并不是我们世间有形有相的珠宝,或者是几十克拉的钻石,或者是几百万两的黄金、多少银子、多少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七宝。这无价珍指的是我们本有的智慧,它的名字就叫如意珠。

  「用无尽」: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不用去搜索它,就在你的自性里面,本来具足。

  「利物应机终不吝」:利物,利益一切众生。应机,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恰到好处。终不吝,不需要像人们那麽刻薄、悭吝、孤寒的样子。

  「三身四智体中圆」:你若得到这无价珍,就会有三身,法身—遍一切处毗卢遮那佛;报身—光明清净卢舍那佛;化身—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法报化三佛是我们自性里面都具有的,和佛是无二无别。四智,佛有四智,如果我们得到无价珍,我们也有四智。大圆镜智—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种子得到清净,没有染污,所得的智慧如大圆镜一样的光明,遍照万物,有为法和无为法互不相碍。妙观察智—我们人也有观察智,可是不妙,所以只知道有形有相的;无形无相的,或者过去未来的,我们就不知道。这妙观察智,无论你想要知道过去的事,或现在、未来的事,只要一观察就知道。平等性智—自己体验到,深深地领会到自己和一切万事万物是一体,没有甚麽彼此,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它是无欠无余,平等平等的。成所作智—就是使眼耳鼻舌身五识,成就其所作成为普遍地利益於众生之事。

  「八解六通心地印」:无价珍具足三身、四智、八解脱,又有五眼六通。心地印,这个无价珍就是我们的心地法门,心地的一个宝印,这个宝印里面包藏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种种的功能。

  你们各位要注意,这无价珍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宝藏,不要把它丢了。怎麽会丢呢?你贪财,便把这个无价珍丢了;你贪色,也会把它丢失;贪名、贪吃、贪睡,都会把这无价珍浪费了,丢掉了。你想要得到这无价珍,就要认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去修行。不要贪快,不要贪捷径,不要蜡等而进,要依照佛所说的法门去修行,不能欺骗自己,然後又去骗世界。各位要知道,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欺骗自己也就是欺骗别人,所以我们心里不要有内疚,无论做事,或修行都要往真的做,这样子,一定会得到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的。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上士一决一切了」:上士就是上等人,即上根利智者,也是宿世有修持的人,所以非常聪明,是真正的聪明不是世间的聪明。世间的聪明是世智辩聪,这种人也很聪明,可是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聪明,就帮助自己做了很多糊涂事,这不算上士。上士是无上士,是菩萨乘愿再来,所以一闻千悟,听见道理说出来,他即刻真正地明白,一切都明白,所以说上士一决。他有决断,不是优柔寡断,他所见的道理是彻底的,所以一切都了然,也就像镜子照物一样,一照就了,物来则照,物去则无。

  「中下多闻多不信」:多闻,有的本子是「多疑」,意思差不多,看了很多书,可是心中有怀疑,认理认得不清楚,所以也生不出信心来。因为这样子,所以多闻多不信,他听了很多,可是甚麽也不相信。就好像听经,没有常听经的人,偶尔听一次,觉得讲得井井有条,头头是道;可是若是天天听经的人,听得也不觉得有甚麽特别,所以就不注意听,往往听经时,就睡著了,应该要打起精神注意听。多闻多不信,也就是听多了就不相信;偶尔听一次,印象反而深刻点。

  「但自怀中解垢衣」:修行就像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洗乾净一样。

  「谁能向外夸精进」:而不是向人去推销你的货品,推销你的修行,到处向人说我开悟了,我闭过关了,我又用过甚麽功了,或我又拜过甚麽经,持了甚麽咒,各处卖广告自我宣传,这就是向外夸精进。修道就好像自己洗自己的衣服,把不乾净的衣服洗乾净了,为甚麽你把自己的衣服洗乾净,还要向人说:「这衣服我洗得多乾净!」没有人这样向人夸耀,向人宣传,明理的人听了,一定以为你是疯子,发狂了,要不然为甚麽说这种狂话呢?修道向外自我宣传也是同样。或者做了甚麽功德,向外宣传,都是向外夸精进,向外宣传,自我陶醉。修道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时时把自己的镜子擦乾净就对了。甚麽是自己的镜子?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一面大圆镜智,也就是我们自己本有的光明,本有的智慧。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从他谤。任他非」:从,随便他;他,其他的人;谤,毁谤;任,任凭;非,不正当的批评,也就是毁谤。随便他怎麽毁谤,任凭他怎麽批评我,任凭他找我的过错,说我的不对。

  「把火烧天徒自疲」:拿一把火来烧天,怎麽烧也烧不到天,可是拿久了,自己也就疲倦了,甚至火烧的灰掉到自己身上,你自身都有著火的可能。所以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无缘无故地,他来无理取闹,故意毁谤你,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想尽办法把罪名加在你的头上,你明明没有做这件事情,他说你做了;你明明守规矩,他说你不守规矩,就这麽无缘无故地毁谤你,他若合理,就不叫毁谤,那叫公道话,因为他不合理,很突然地没有给你一个准备的时间,他就来毁谤你,这时你就要任凭他毁谤,任他非,任凭他怎麽说了。这儿有个比喻,这样无缘无故地毁谤,就像用一把火来烧天似的,久而久之,自己的手都疲倦了,觉得辛苦了。

  「我闻恰似饮甘露」:我听见他说我的不对,毁谤我,无缘无故地冤枉我,这一类的话对我来说,就像喝甘露水,喝蜜糖这麽甜。

  「销融顿入不思议」:销,消化、消灭;融,融化、消灭它,也融化了它。顿入不思议,立刻得到不可思议解脱的力量,得到不动心的功夫。能以逆来顺受,毁誉不动心,无论毁谤我、赞叹我,心里都不动,那就是饮甘露水,就是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观恶言」:观,观察、视听,也就是听的意思,为甚麽不叫听?而要说观恶言?观是回光返照,返观自性,反求诸己,也就是回光返照的功夫。有恶言来相加,你就要回光返照,用妙观察智来观察观察,这个观就是妙观,就是分析。证得圣果就具足四智,不证得圣果,有没有四智呢?有,但是很普通的,不是彻底的。谁都有一点妙观察智,都会观,都有观察的力量,观了以後,就察一察,察甚麽?观甚麽?就是恶言。口有四恶:绮语、妄言、恶口、两舌。恶言也就是恶口的别名,出言对人不客气,不合理,无理取闹。

  「是功德」:你要想:这是给我加肥料,给我吃维他命,吃补品,对我的身体有好处。本来我身上维他命不足,他骂骂我,就是给我维他命;我没有功德,他一骂,我就有功德;我身上没有福报,他一骂,我就有福了。还有你信佛,有点功德了,可是他还要来考验你,看看你受得住考验?还是受不住?所以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麽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若能这样想,则观恶言是功德。

  「此则成吾善知识」:这个人用恶言来骂我,就是想成就我,是对我有好处,我应该逆来顺受,他就是成就我的善知识。本来我修道不能成就,他来成就我;我做功德不能成就,他成就我;我所求不能满愿,他现在满我的愿,供给我一切所需要的。

  「不因讪谤起怨亲」:不要因为他讪笑我、毁谤我而起怨恨,我对他的毁谤、讪笑,一点也没仇恨心,一点也没有不满之心,一点也没憎恨之心,不但没有,还要感激他。我还是怨亲平等,也不和他生怨恨之心,也不和他起亲近之心,因为我有慈忍心,没有贪瞋痴三毒在里面,我听见人家骂我,不生怨恨心、憎恶心,也不生欢喜心,就是生一种平等心,像没有听见这话一样。

  「何表无生慈忍力」:要是还未达到这种程度,这种境界,那怎麽表达无生法忍,慈悲忍耐的力量?所以各位要逆来顺受,要反面找好处。对你的敌人要和解他,不应该竖立敌人,不应该有仇恨的对象,明白这个道理,才叫真正的明白佛法。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宗亦通。说亦通」:宗,本来在中国佛教有五大宗—禅、教、律、密、净,这段文所说的…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本焕老法师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