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P7

  ..續本文上一頁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

  「常獨步」:常常自己單獨一個人打坐,不怕孤獨,不怕寂寞,也不怕沒人談話。

  「達者同遊涅槃路」:和通達的人—開智慧,開了悟的人,同遊涅槃路,一起走到涅槃路上。

  「調古神清風自高」:他的節操特別清高,沒有那種卑鄙下流,和人拉攏關系,投機取巧的行爲。調古神清,他的態度神清氣爽,沒有一點谄媚阿谀的樣子。風白高,這種態度行爲特別清高。

  「貌頰骨剛人不顧」:他相貌很瘦,可是有一種剛毅,百折不撓的精神,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人都不敢侵犯他,不敢輕慢他,所謂「有威可畏,有德可敬」,有一種威德,這就是修行人的態度。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窮釋子」:就是窮出家人,釋子是出家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口稱貧」:常常稱呼自己貧僧,不稱富僧。

  「實是身貧道不貧」:雖然身看起來窮,但是道不貧窮,有道德,道德是富貴的。

  「貧則身常披縷褐」:身上穿補釘的衣服—窮的表現。褐是壞色,那種顔色,一般人都不喜歡。

  「道則心藏無價珍」:可是往道上講,他心裏有無價珍寶,就是如意珠。這顆如意珠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變化無窮,神妙不可思議。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

  叁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無價珍」:就是無價的珍寶,這並不是我們世間有形有相的珠寶,或者是幾十克拉的鑽石,或者是幾百萬兩的黃金、多少銀子、多少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等七寶。這無價珍指的是我們本有的智慧,它的名字就叫如意珠。

  「用無盡」: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不用去搜索它,就在你的自性裏面,本來具足。

  「利物應機終不吝」:利物,利益一切衆生。應機,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恰到好處。終不吝,不需要像人們那麽刻薄、悭吝、孤寒的樣子。

  「叁身四智體中圓」:你若得到這無價珍,就會有叁身,法身—遍一切處毗盧遮那佛;報身—光明清淨盧舍那佛;化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法報化叁佛是我們自性裏面都具有的,和佛是無二無別。四智,佛有四智,如果我們得到無價珍,我們也有四智。大圓鏡智—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種子得到清淨,沒有染汙,所得的智慧如大圓鏡一樣的光明,遍照萬物,有爲法和無爲法互不相礙。妙觀察智—我們人也有觀察智,可是不妙,所以只知道有形有相的;無形無相的,或者過去未來的,我們就不知道。這妙觀察智,無論你想要知道過去的事,或現在、未來的事,只要一觀察就知道。平等性智—自己體驗到,深深地領會到自己和一切萬事萬物是一體,沒有甚麽彼此,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它是無欠無余,平等平等的。成所作智—就是使眼耳鼻舌身五識,成就其所作成爲普遍地利益於衆生之事。

  「八解六通心地印」:無價珍具足叁身、四智、八解脫,又有五眼六通。心地印,這個無價珍就是我們的心地法門,心地的一個寶印,這個寶印裏面包藏叁身、四智、八解、六通,種種的功能。

  你們各位要注意,這無價珍是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寶藏,不要把它丟了。怎麽會丟呢?你貪財,便把這個無價珍丟了;你貪色,也會把它丟失;貪名、貪吃、貪睡,都會把這無價珍浪費了,丟掉了。你想要得到這無價珍,就要認真,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向前去修行。不要貪快,不要貪捷徑,不要蠟等而進,要依照佛所說的法門去修行,不能欺騙自己,然後又去騙世界。各位要知道,欺騙別人就是欺騙自己,欺騙自己也就是欺騙別人,所以我們心裏不要有內疚,無論做事,或修行都要往真的做,這樣子,一定會得到叁身、四智、八解、六通的。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上士一決一切了」:上士就是上等人,即上根利智者,也是宿世有修持的人,所以非常聰明,是真正的聰明不是世間的聰明。世間的聰明是世智辯聰,這種人也很聰明,可是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爲聰明,就幫助自己做了很多糊塗事,這不算上士。上士是無上士,是菩薩乘願再來,所以一聞千悟,聽見道理說出來,他即刻真正地明白,一切都明白,所以說上士一決。他有決斷,不是優柔寡斷,他所見的道理是徹底的,所以一切都了然,也就像鏡子照物一樣,一照就了,物來則照,物去則無。

  「中下多聞多不信」:多聞,有的本子是「多疑」,意思差不多,看了很多書,可是心中有懷疑,認理認得不清楚,所以也生不出信心來。因爲這樣子,所以多聞多不信,他聽了很多,可是甚麽也不相信。就好像聽經,沒有常聽經的人,偶爾聽一次,覺得講得井井有條,頭頭是道;可是若是天天聽經的人,聽得也不覺得有甚麽特別,所以就不注意聽,往往聽經時,就睡著了,應該要打起精神注意聽。多聞多不信,也就是聽多了就不相信;偶爾聽一次,印象反而深刻點。

  「但自懷中解垢衣」:修行就像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洗乾淨一樣。

  「誰能向外誇精進」:而不是向人去推銷你的貨品,推銷你的修行,到處向人說我開悟了,我閉過關了,我又用過甚麽功了,或我又拜過甚麽經,持了甚麽咒,各處賣廣告自我宣傳,這就是向外誇精進。修道就好像自己洗自己的衣服,把不乾淨的衣服洗乾淨了,爲甚麽你把自己的衣服洗乾淨,還要向人說:「這衣服我洗得多乾淨!」沒有人這樣向人誇耀,向人宣傳,明理的人聽了,一定以爲你是瘋子,發狂了,要不然爲甚麽說這種狂話呢?修道向外自我宣傳也是同樣。或者做了甚麽功德,向外宣傳,都是向外誇精進,向外宣傳,自我陶醉。修道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時時把自己的鏡子擦乾淨就對了。甚麽是自己的鏡子?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一面大圓鏡智,也就是我們自己本有的光明,本有的智慧。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從他謗。任他非」:從,隨便他;他,其他的人;謗,毀謗;任,任憑;非,不正當的批評,也就是毀謗。隨便他怎麽毀謗,任憑他怎麽批評我,任憑他找我的過錯,說我的不對。

  「把火燒天徒自疲」:拿一把火來燒天,怎麽燒也燒不到天,可是拿久了,自己也就疲倦了,甚至火燒的灰掉到自己身上,你自身都有著火的可能。所以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無緣無故地,他來無理取鬧,故意毀謗你,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想盡辦法把罪名加在你的頭上,你明明沒有做這件事情,他說你做了;你明明守規矩,他說你不守規矩,就這麽無緣無故地毀謗你,他若合理,就不叫毀謗,那叫公道話,因爲他不合理,很突然地沒有給你一個准備的時間,他就來毀謗你,這時你就要任憑他毀謗,任他非,任憑他怎麽說了。這兒有個比喻,這樣無緣無故地毀謗,就像用一把火來燒天似的,久而久之,自己的手都疲倦了,覺得辛苦了。

  「我聞恰似飲甘露」:我聽見他說我的不對,毀謗我,無緣無故地冤枉我,這一類的話對我來說,就像喝甘露水,喝蜜糖這麽甜。

  「銷融頓入不思議」:銷,消化、消滅;融,融化、消滅它,也融化了它。頓入不思議,立刻得到不可思議解脫的力量,得到不動心的功夫。能以逆來順受,毀譽不動心,無論毀謗我、贊歎我,心裏都不動,那就是飲甘露水,就是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

  不因讪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觀惡言」:觀,觀察、視聽,也就是聽的意思,爲甚麽不叫聽?而要說觀惡言?觀是回光返照,返觀自性,反求諸己,也就是回光返照的功夫。有惡言來相加,你就要回光返照,用妙觀察智來觀察觀察,這個觀就是妙觀,就是分析。證得聖果就具足四智,不證得聖果,有沒有四智呢?有,但是很普通的,不是徹底的。誰都有一點妙觀察智,都會觀,都有觀察的力量,觀了以後,就察一察,察甚麽?觀甚麽?就是惡言。口有四惡:绮語、妄言、惡口、兩舌。惡言也就是惡口的別名,出言對人不客氣,不合理,無理取鬧。

  「是功德」:你要想:這是給我加肥料,給我吃維他命,吃補品,對我的身體有好處。本來我身上維他命不足,他罵罵我,就是給我維他命;我沒有功德,他一罵,我就有功德;我身上沒有福報,他一罵,我就有福了。還有你信佛,有點功德了,可是他還要來考驗你,看看你受得住考驗?還是受不住?所以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麽辦?觌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若能這樣想,則觀惡言是功德。

  「此則成吾善知識」:這個人用惡言來罵我,就是想成就我,是對我有好處,我應該逆來順受,他就是成就我的善知識。本來我修道不能成就,他來成就我;我做功德不能成就,他成就我;我所求不能滿願,他現在滿我的願,供給我一切所需要的。

  「不因讪謗起怨親」:不要因爲他讪笑我、毀謗我而起怨恨,我對他的毀謗、讪笑,一點也沒仇恨心,一點也沒有不滿之心,一點也沒憎恨之心,不但沒有,還要感激他。我還是怨親平等,也不和他生怨恨之心,也不和他起親近之心,因爲我有慈忍心,沒有貪瞋癡叁毒在裏面,我聽見人家罵我,不生怨恨心、憎惡心,也不生歡喜心,就是生一種平等心,像沒有聽見這話一樣。

  「何表無生慈忍力」:要是還未達到這種程度,這種境界,那怎麽表達無生法忍,慈悲忍耐的力量?所以各位要逆來順受,要反面找好處。對你的敵人要和解他,不應該豎立敵人,不應該有仇恨的對象,明白這個道理,才叫真正的明白佛法。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

  「宗亦通。說亦通」:宗,本來在中國佛教有五大宗—禅、教、律、密、淨,這段文所說的…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本煥老法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