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宗,只是指禅宗,因他所注重的是禅宗。通,通了。说,讲说,讲说教宗。
「定慧圆明不滞空」:定慧由戒律而生,你要持戒才能生定,有定才能发慧。圆,圆融无碍;明,光明遍照。滞,滞碍;空,虚空,也就是真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不但我现在才通达这些法。
「恒沙诸佛体皆同」:恒河沙数那麽多的诸佛本体都是一样的。
怎麽说「宗」是禅宗?又怎麽说「说」是教宗?因为永嘉大师是禅宗的法匠,所以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本著禅宗的理论来说的。所以他说宗亦通,对禅宗的向上一法明白了,也通达无碍了;说亦通,讲经说法这一门也通达无碍了。有的禅宗批评学教的不对,学教的又批评参禅的不好,正如韩愈所说:「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辅之,出者诬之。」为甚麽「入主出奴,入辅出诬」呢?就因为不通的缘故,宗也不通,说也不通,没能圆融无碍,包罗万象,所以是己非人。因为这个毛病,就产生入主之见,喜欢那个宗,就说那个宗正确,是好的;不喜欢那个宗,就说那一宗不正确,是不好的。妄加批评,固执自己私人的偏见,来批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一批评不要紧,所谓「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因为没有到圆融无碍的程度上,宗也不通,说也不通,固执自己私人的偏见,妄加批评佛所留下来的教训。这一类的人,真是很可怜,谤佛、谤法、谤僧,谤到地狱去了,还不知怎麽去的!你说这样的人多可怜!
为甚麽说他宗也通,说也通呢?因为定慧圆明,定也具足,慧也具足。怎样才能定慧圆明呢?是从持戒那儿来,所以修道的人,若不持戒律,就好像在很好吃的东西里面掺上狗粪,人人不但不愿吃,而且还掩鼻而过;也可说是煮沙成饭。所以修道人必须要注重戒律,否则误人误己、骗己骗人,骗自己则不能定慧圆明;骗人,令人不生信心。所以定慧圆明不滞空,滞空,就是停留在空理上,滞足不前,在那儿欲进不进,欲退不退,叫滞足不前。既不前往,那麽後退吗?也不是,就在那儿徘徊於歧路之间,那就是滞空,就是得到一点点空理,便不往前进步,停留在空理上叫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永嘉大师说,不但单单我明白这个道理而这样说,恒河沙数那麽多的诸佛,能够成佛的基础,也都是从这条路来的。从此而证得诸佛的理体,证得诸佛的法身。
由这一段歌词来看,虽然没有明显地提出戒律,可是戒律包括在定慧之中,你没有真正的持戒,绝没有真正的定力;没有真正的定力,便没有真正的慧力;没有真正的慧力,就是会说两句半口头禅,也不实用。所以各位善知识,佛法里丝毫也不能掺杂假的东西,就好像眼里不能掺沙一样的道理,我们一定要躬行实践,不注重说食数宝那种口头三昧。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师子吼。无畏说」:狮子是百兽之王,佛说法是无所顾忌,也就像狮子吼,没有恐惧,这种法一说出来—
「百兽闻之皆脑裂」:其他的走兽、飞禽听到狮子吼,脑都被吓碎了。
「香象奔波失却威」:象是兽里最大的,庞然大物,很威风的,可是听到狮子吼,也吓得魂飞魄散,胆战惊心,他平时那种威风都没有了。
「天龙寂听生欣悦」:可是天龙八部默默中听见狮子吼,都欢喜了。
这里是说,佛法好像狮子吼,百兽比喻甚麽呢?他们是旁斗左道,邪说异端,这类的宗教。这些天魔外道,就好像百兽一般,听见狮子吼,吓得大小便也不知不觉流出来,就这麽厉害,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天魔外道一听佛说正法音,也吓得战战兢兢,恐惧不安。香象就是外道领袖,他的神通丢了,智慧也没有了,让他的徒众不佩服了,所以说失却威。可是天龙八部、护法善神,乃至十方诸佛菩萨都皆大欢喜—欢喜、踊跃、赞叹。所以我们信佛的人,不可以再去参加旁门左道,那些邪说异端都是来诱惑人的,令人生出一种争心、贪心、有所求心、自私自利的心,一天到晚专门在那儿打妄语,讲话骗人。这样都像百兽一样,脑都裂了,一见正法的时候,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各位既然走到佛教大乘的门里,不要再误入歧途,走到错路上,信婆罗门教那种骗人的宗教,天天往脸上贴金,而不看看全身在垃圾里生活著。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游江海。涉山川」:这是古来大德高僧,参方访道,不辞山高水深,路途遥远,这种游江海,涉山川,不像我们现在的旅游,他们是访益友,求明师,到处参访善知识。善知识所住之处,是人人不愿住的地方,或在深山穷谷,或在岩穴里,这样的人不会舍本逐末,舍近求远,他是无所求於世;无所贪於社会;无所争於全人类,他常常穴居而野处,登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他住在深山穷谷里,无罣无碍,无拘无束,无人无我,无是无非,在那儿一心办道。所以你想参访这类善知识,必须要不辞跋涉之苦,所以说游江海,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他就是为了寻访善知识、良师益友,到处参方行脚,行脚不是坐飞机,坐火车、巴士、汽车,也不是骑自行车,而是用脚来行路。有的人说,那真是笨透了,可是他会开悟;你这麽聪明,到现在还是那麽愚痴。所以寻师访道为参禅,参禅的法门要有相当的功夫,不是一掘就可以挖个井;也不是一步就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修行一分钟,就可以成佛果。这要参,参就是要专心一致来研究,念兹在兹,心无旁鹜,所谓「专一则灵,分驰则弊」,好比鸡孵蛋,像老母鸡孵鸡蛋一样,天天在那儿趴著,用热气孵著鸡蛋,时候到了,小鸡就出来。参禅也是这样,又如龙养珠,念兹在兹,时时刻刻不停的;如猫捕鼠,像猫等著老鼠出来,不出来则已,一出来一爪就把牠抓住,跑也跑不掉,要有这种持久的能耐,自然就开悟了。所谓「久坐有禅」,久坐自然就静虑,禅是梵语,翻译为静虑,静虑就是叫你念虑停止下来,静止下来。
「自从认得曹谿路」:可是自从认得曹谿的法门,禅宗的向上一法。
「了知生死不相关」:明白一切诸法,无生无灭,生死也没有甚麽问题,要怎麽了生死呢?就是要无漏,怎麽会得到无漏?要断欲去爱,那麽生死也会了,也就是得到无漏的法。佛经上说的无漏法,就是要去毛病,去染污的念头,而剩下清净的念头。「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各位都要用心来研究这个道理,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这篇《证道歌》是永嘉大师一生修行的心得,和盘托出,告诉大家,这也可以说是婆心切切,不保守秘密。我们听到歌词之後,要发心把《证道歌》读熟了,能背诵如流,每天或许念几遍,这都是无形中的鞭策,无形中的善知识。各位不要把这篇歌词忽略了,能背诵如流,那才没有白听《证道歌》一场。你念熟了,自然就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若不熟,当然就不会真正了解,所以各位不要把听经的时间空过,应深深地研究所听到的道理。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前一段文「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礼皆同。」是说禅宗心地法门通达无碍,讲经说教也通达无碍,宗不碍说,说也不碍宗,互相圆融无碍。现在这段文「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是说用功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行住坐卧都可以参禅。
「行亦禅。坐亦禅」:禅是半梵语,具足应说禅那,翻译中文是思惟修,又叫静虑。怎麽叫思惟?是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不向外去找,思惟修行。怎麽叫静虑?人的虑就是妄想,妄想不容易停止,不容易不动,妄想不动就是静,静虑也就是修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虽然不动,可是明明了了;虽然明明了了,可是不动,动就是以摇动为义。静虑像甚麽呢?像水里有沙泥,如果不静就不能沈,沙泥和水混合一起,就看不清楚,静虑是把沙和泥土沈到底下,也就是把烦恼止住了。
参禅,不是坐著才能参禅,那样就把功夫用得死板了,不活动了;要把功夫用活起来,好像生龙活虎似的,可是虽然生龙活虎,然而他的本体不动,这就是思惟修,也是静虑,也是参禅。参禅就是要你妄想停止,把真正的智慧现出来,这叫行也禅、坐也禅、住也禅、卧也禅,行住坐卧都是在用功,都是在修行。摄持你的心念,都是用这种功夫,用得纯熟了,内也没有心,外边也没有形,远处也没有物,万事万物都合而为一,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能一多无碍,一多无二,能达到这种境界。
为甚麽内里面没有心?外面没有形?远处也没有一切物质?并不是没有,而是把你的分别识心停止了;分别识心一停止,本有的智慧就现出来。为甚麽我们分别识心不停止?一天到晚妄想纷飞,有如海上的波浪那麽多,为甚麽?就是因为不能停止你的妄想。想得乱七八糟,东想西想;若能没有妄想了,这时叫「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有的事都办完了,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後有」,这是参禅的好处,不必再受生死,所以才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语,言语;默,不言语;动,行动;静,不行动。体安然,无论你说话也好,不说话也好,行动也好,静也好,本体是安然不动。这个礼是甚麽呢?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是无垢无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所以说体安然。达到这个境界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使遇到刀斧临身,白刃砍体的时候,也很坦然自在,并没有痛苦。为甚麽?因为我们有痛苦乃由於执著没有破,如果我们的执著破了,甚麽痛苦也没有,甚麽快乐也没有。你快乐吗?你…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