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成辦這樣的法也不是件一兩天就能圓滿的事情,需要長時間依止導師,長時間精進修行才能達到這樣的果實。
能和睦相處、真誠平等待人就是真正的修行者。修行不在于形式之上。形式上不管有多麼好,還是一個過程,一個表象。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說過:“自心與法不能融契,僅具道貌之相,則無實義可談。”表面上做個修法的形象沒有多大的利益。
佛教所傳講的諸多方便道都圓融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爲後一代弟子所傳講的兩個要點(和睦相處和持戒)之上。在理論上僅僅知道這兩點是遠遠不夠的,要在行爲中時時反觀自己做得如何。我們先從自己的家庭做起,然後擴大到一切。若真正觀察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都沒有離開過和睦相處和持戒。
(3)斷絕傲慢心方能生起真實的信心
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告誡我們,斷絕傲慢心是修法之中的重中之重。若有傲慢心,內心則生不起信心。信心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若生不起信心,成辦解脫無從談起。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時代,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除信心之外具備一切條件,但就是由于缺乏信心的緣故,最終墮入叁惡趣之中。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尊者期間,除信心之外一切缺乏,但最終如實證悟上師的密意,還是因爲堅定的信心。從這兩個公案可以得知,成辦解脫的唯一條件就是信心。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時時要反觀自己的信心。當自己的信心染汙之後,其外的其他一切條件有多麼成熟,成辦解脫已經不現實了。
(4)、謹慎惡業
我們也告誡所有的信衆,雖然進入佛門,但以佛法作爲借口造下極大罪業者比比皆是。
我們先舉個例子。如今在世上有不同的宗派,宗派與宗派之間産生口頭乃至內心之中誹謗的顯現還是很多的。這就充分告誡我們,他在用佛法製造罪業。這是成辦解脫的方便嗎?當然不是。因此要記住,不管修學什麼樣的方便道,目的只有一個——調伏自己的內心而去創造平等心,圓滿平等心。所以,與平等心相違的一切行爲和思想都稱之爲惡業。
比如說,我已經進入顯宗,但對其他教派有不同的看法及誹謗等邪見,這就說明你的修行已經形成製造輪回,製造痛苦的一個方便,而並沒有形成對治煩惱成辦解脫之方便。
這些誹謗的顯現都是缺乏導師的緣故。剛入佛門的人如同一張白紙,至于上面寫上正與非完全取決于他所依止的導師。若導師分別心很重的話,他的弟子分別心也會很重的。這一切都是非常可怕的。
也有人從好心的角度告誡我,上師平常不能與太多的居士接觸,因爲末法時代這些居士業力沈重的緣故,這些業力會束縛您的身心,令您的身體不舒服,令您的心很散亂。所以,上師您應該少接觸一些居士爲妙。
我想,哪有這樣的道理?若真有這樣的好事,我們把所有一切衆生的痛苦分開,讓一個人承受一天痛苦,那可以讓衆生快樂一天。這樣輪流去做的話,不是一件好事嗎?但永遠不會有這樣的顯現的。如《百業經》雲:“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切都是由自己所造的業力而趨向于未來之中的。
我們如是傳講的目的不是在講解他人的過失,而是因爲末法時代衆生煩惱沈重的緣故,各式各樣的事情太多了,要從複雜的環境當中尋找一條光明大道,必須要通達一切,了知一切。剛剛所傳講的道理非常非常重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的信心如何?當失去信心以後,即便理論上能通達多少,自認爲修行上的感覺有多麼豐富,對成辦解脫沒有絲毫之利益。只要有傲慢心,信心永遠生不起來。如果居士和居士之間有傲慢心的話,會永遠看不起他人,認爲他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對的。這時候要反觀一下自己,當自己覺得他人不對的時候,一切過失還是來源于自己。當自己被傲慢心束縛的時候,即使我們面對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也會産生不好的念頭出來。所以要時時反觀自己的過失,不要把一切過失推在他人身上。
有些人可能會想,若要是這樣做的話,天天想著他人的好處,天天自己放在最低處,會不會自己太吃虧了?可能當時站在自己思想的立場下,好像有些委屈,但實際上,你是一個真正的成功者。如是修行的緣故,你的煩惱會逐漸減少;在現實生活當中,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福報會越來越增上;面對臨終的時候,會獲得自在;未來之時,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的歸宿。此時,你就是一個勝利者。這一點還是很重要.所以告誡我們弟子要和睦相處,不要以佛法作爲借口而造很多很多罪業,這很不值得。我們的罪業若再加重的話,恐怕等待我們的就是地獄。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遇到正法,應把他作爲解脫之工具,而不是墮入叁惡趣之伴侶。這些道理還是非常重要的。
即便是道友聚集在一起共修,也要如同家人般和睦相處。作爲導師,也非常希望所有的弟子能做到這一點。
2、頂禮的分類
頂禮總分爲叁種頂禮,外相頂禮、內相頂禮和密相頂禮。
(1)外相頂禮
外相頂禮爲五體投地之敬行。比如見到一位導師,我們以小頭或者大頭的方式頂禮,稱之爲外相頂禮。再比如,我們以前以身之姿勢而逐步調伏自己的煩惱,也稱之爲外相頂禮。這種調伏方法稱之爲支分調整根本。好比我們從這個地方回家,從直路走可能更近一些,需要五分鍾的時間,繞著走可能需要五十分鍾或者五個小時的時間,雖然最終都會達到目的地,但時間可能會長一些。一切萬法的根源是自己的內心,從內心上下功夫,意義更廣大。因此,我們平常修上師瑜伽的時候,也沒有離開過頂禮,而且這樣的頂禮比往昔的外相頂禮更高于一層。但這不意味著如是修學就不需要外相頂禮。平常如有時間的話,可以多做一些外相頂禮,也是成辦解脫的一種輔助。
(2)內相頂禮
華智仁波切雲:“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平常我們判斷善惡之標准以發心爲主,若心中所想爲貪嗔癡,即便表面所做是一種善行,也稱之爲惡;內心若爲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所攝,當時表面做出來的即便是一種惡行,也稱之爲善。善惡的區分在于內心,因此直接調伏自己的內心,安住在境心分不開的狀態之上稱之爲內相頂禮。這種頂禮不在于外表的姿態之上,但已經遠遠超越五體投地之外相頂禮。
不管修學什麼樣的法,都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內心而成辦解脫。解脫並不在遙遠的地方,而在于內心之中。當被貪嗔癡煩惱束縛的時候,稱之爲心不清淨,當下所呈現的一切之相即爲六道輪回的不清淨之相。
清淨刹土並不在某個據點或者某個地方,而在于清淨心之中。清淨心如同藍色的天空般,即使陰天的時候,藍色的天空只是被烏雲遮止,暫時看不見而已。我們現前被貪嗔癡煩惱遮止本來面目,所以呈現的不是光明。如今修行的目的就是爲了消除如烏雲般的貪嗔癡煩惱而呈現如藍色天空般的清淨心。能不能成辦解脫不需要到何處去詢問,反觀自己的內心,貪嗔癡煩惱減少了多少就知道。
從初次進入佛門乃至今天,我們成辦了諸多善法,如身做禮拜,口誦經文和咒語等。這些善法是否具有功德,不需要詢問他人,問問自己的內心就知道。你的煩惱有多麼減少,信心、慈悲心和出離心等一系列功德有多麼增上,以他作爲衡量標准。若這方面沒有改變,僅僅說我這一段時間做了不少的善事或者感覺不錯,但感覺並不代表出世間的功德。
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成辦解脫,而不是尋找一種感覺。若僅僅爲了尋找一種感覺恐怕不需要尋找佛教。我們平常從事世間的事業以及順著貪嗔癡煩惱行走的時候,也會出現不同的感覺,但這種感覺不代表解脫。
我們可以欺騙所有的人,但永遠欺騙不了自己的內心。釋迦牟尼佛告誡我們: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自己可以判斷自己的見解達到何處,不需要誰來印證。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比如有些人家裏發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會祈請法師、堪布或者活佛打卦。要是他是一位與佛法相關的導師,那他會把打卦和佛法結合在一起。這樣的導師與外面街道擺攤的算命先生是完全不同的。因爲算命先生的背景不是佛教,他是依靠民間傳統乃至自創的打卦方式來打卦的,消災方式也是他自創的。因爲完全不懂相關內容的人可能認爲這些都是可信的。
但以佛法作爲修行背景的導師爲你打卦的時候,他是把佛法和打卦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打卦期間做任何事情都和佛教有關。他不會像賭博一般,不會讓你從事賭博般的追求,原因在于滿足是圓滿財富的根源。
若沒有一點點滿足的話,即便得到多少世間的財富,永遠沒有圓滿的時候。我們所謂的家庭和事業,不是自己才開始創造的,而是祖祖輩輩爲我們留下來的。我們的祖輩父輩一生之中都在成辦我們這個家庭,不管當時多麼興盛或者糟糕,但最終沒有圓滿這個事業和家庭。現前輪到我們自己,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想圓滿這個家庭和事業是不可能的。因爲自己貪心沒有消除之前,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當自己家庭或者事業中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們祈請上師打卦念經。有些人思想當中會有一些不圓滿的理解。我要是給諸佛菩薩多燒香拜佛,他會多保佑我。要是少做一點,他就不保佑我。這些都是不了解佛法的緣故。
諸佛菩薩對待衆生如同兒女看待父母般,沒有高低之分,一切都是平等的。諸佛菩薩在度化衆生期間也是以平等方式來度化衆生。但爲什麼有些人會得到多一點的加持,有些會得到少一點的加持呢?這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業力。
諸佛菩薩沒有偏袒之心,都是以平等之心來加持衆生,我們能得到多少加持全憑自己的福報和業力。當業力消盡的時候,時時都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一切在于自己。所以修行佛法成辦解脫不要往外尋找而要向內求,如頌雲:“教法內具莫外求”。
不管世間人還是出世間人,尋求快樂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目標…
《喇嘛仁波切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