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心語·趣入佛門▪P6

  ..續本文上一頁的是時時調伏自己的內心。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認爲自己的信心非常圓滿,也非常堅定。但是細致觀待,你所謂的信心恐怕只是針對某一個人或某一個本尊而樹立的,這樣的信心還是單調性的,並不是普遍性的。這樣的信心還是有些不圓滿。

  雖然現在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增上,但很多人覺得內心的煩惱不但沒相應減少,反而日漸熾盛。而對一個佛教徒而言,由于時時調伏內心的緣故,無論是面對家人還是同事都覺得越來越和諧。所以調伏自己的內心就是佛教的宗旨,他會令我們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更加幸福。

  佛教最高的境界是究竟圓滿的。以生活做比喻,就是當你在面對生活之時,生活中的種種顯現都不再束縛你的內心,這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解脫,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所謂聞思並不僅僅是自己閱讀一些書籍而已,我們從導師足下所聽聞的一切教法都稱之爲聞思。因爲無論是修學前行還是正行,首先都應在一位導師面前得到傳承以及引導,知道該如何去修學,然後才能逐步去修學。因此聞思是實修的前行,細致聞思不可缺少。

  通過聞思網上下載的《上師瑜伽》能否得到傳承不需要問我,問你自己便知,因爲你自己的信心就是最大的傳承。

  佛教的宗旨乃調伏自己的內心,並且依不同的根機而樹立不同的方便道。因此站在密宗的立場之中講解顯宗之莊嚴,站在顯宗的立場之中講解密宗之果位,兩者必須時時契合在一起。若達不到這個和諧,我們所修學的法就已成爲一種偏袒。

  根據自宗的見解,次第根機者欲樹立平等之心,需先靠意念改造的方式達到相似的平等心,而後依靠禅定來圓滿此境界。

  很多人聽說密宗不可思議,于是便把顯宗擱置一旁而去求學密法。但若不具有顯密雙運之見解,是無法成辦解脫的。密宗雖然是一切乘法之頂點,諸法之精華,但此時其他法均成爲密法之莊嚴,若將其他法擱置一旁,當然不是解脫。

  我們修學佛法,由于時時調伏自己內心的緣故,會讓我們的身口意叁門越來越調柔。當我們的叁門變得越來越不正常的時候,說明我們所修學的已經偏離正法的範疇,成爲非法。因此是否爲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就看看自己的叁門是否比正常人還更正常。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在走向死亡。今天過去了,意味著我們離死亡又更近一天。當我們到達人生終點的時候,能令我們坦然面對死亡的只有生前所修之法。爲了在臨終之時不感受巨大痛苦,現在就要抓緊時間精進修法。

  平常我們都在說面對各種對境時應該轉爲道用。但實際當中,當我們情緒高漲時可能還會間斷性地提起正念,但大多數時間由于忘失正念的緣故,仍舊與庸俗同道。因此現前我們要時時串習將快樂和痛苦轉爲道用,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這樣一來,你的見解決定會日益增上。

  我們在觀修之時往往會落入這樣的誤區:雖然看到他人的痛苦,但總覺得自他沒有什麼關系,因爲他人的痛苦並不妨害自己享受快樂。如此觀想欲生起堅固的出離心,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們在觀修過程當中,必須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痛苦的情境中去,觀想自己就是正是受苦的衆生,如此才能真正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

  我等現前修學佛法,將自己的身心投入修法之中,目的就是爲了追求幸福和快樂。但要記住的是,幸福和快樂並不是心裏想想就能得到的。想要成辦快樂與自在,需要我們將曆代傳承祖師的一切教言納入心相續之中而作修行。

  如果我們僅憑宿世的因緣步入佛門,卻沒有精進地聞思修行,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對佛法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淡薄,希求解脫之心也會漸漸動搖。因此我們不但要認真聞思教理,同時也要重視前行的觀修,如是造行,你對佛法的信心才會長久、穩定並逐漸增上。

  要圓滿座上之見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依靠座下以及很多方便道作爲輔助。因此我們對修行之諸多方便絕不能輕視。

  如何才能在修行過程中一直保持希求解脫之心呢?我們需要依靠兩種輔助:第一是對法的理解;第二是多觀想人身難得與壽命無常等前行,知道修法的重要性。

  有些人說他平常配合呼吸觀想自他交換時,不覺得有困難。但細致觀待,你的內心深處是否因爲有“我不會遭受痛苦”的心念才不怕?若痛苦真的降臨到你身上,你還會這樣修自他交換嗎?恐怕就不會了。這些都充分地說明我們在四無量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上尚未圓滿,還需要長時間觀修,絕不能僅僅停頓在文字之上。

  現今很多弟子都在修學上師瑜伽導修。但若你修學只是走個過程,念誦一下儀軌的話,雖然我們不排斥沒有功德,但想要迅速成辦解脫,恐怕僅憑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在講解《上師瑜伽導修》時,從地處清淨等叁清淨開始,直到觀想、回向發願,其中包括身的要點,語的要點,意的要點,這一切都稱之爲方便。這些方便一點都不能輕視。如果只具備其中一些方便而不圓滿具足方便的話,成辦解脫就已經大打折扣了。

  觀修四無量心和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後修學的過程當中,這些觀修不要僅僅走個過程,而要在內心當中圓滿生起這樣的境界。這是非常重要的。

  佛的境界當中是沒有痛苦的。即便有痛苦的顯現,也均成爲本體之莊嚴,絕沒有損失、利益,也就是“不增不減”之義。但是諸佛菩薩在他相續衆生面前示現疾病等不同形象,即是爲一切衆生承受痛苦而顯現,也是爲後一代弟子示現因果之關系。

  等持之見解並不是很容易就能生起來的。當我們站在了知的角度上對等持有所了解,並不代表就已經有了覺受。若不爲覺受的話,即便等持之見解有多麼殊勝,對你而言,仍舊只是站在文字詞句之上,與解脫還有一段距離。

  修法千萬不能盲目,若僅站在文字禅之上空口言說則無實義。我們平時通過文字學習對空性有所了解,知道心的本性般若波羅蜜是一個空性境界,但這兩種空性口中表述雖然一致,實際境界卻完全不同。因此,欲達到圓滿境界,必須長時間實修。

  我們現前值遇了無上竅訣大圓滿,也遇到了法王如意寶和喇嘛仁波切這樣與佛無二的導師,但有時內心仍舊會懈怠,乃至虛度光陰,此乃無始時來所造的煩惱習氣所致。因此我們應該時時以不同的方便調伏內心,勵力斷除煩惱,如是成辦解脫則指日可待。

  我們所傳授的《上師瑜伽導修》非常重要,雖然他文字稀少,念誦時間也不長,但他不僅僅是一本念誦儀軌,而是講解從因地成辦果位的整個過程,是非常圓滿的一部法,千萬不可輕視。

  有些人從文字角度當中對菩提心有所了解,但在內心之中並未生起真實的菩提心,此時若放下菩提心修法而去追求其他法門,是沒有任何實義的。要記住無論任何法門,在內心沒有生起殊勝菩提心之時,是永遠無法成辦解脫的。

  我等現前所修學的法乃一切乘法之頂點、諸法之精華。因此從法的角度而言,是非常高的法。但是由于我等非上等根機,故不得不依次第方式來成辦無上竅訣大圓滿之見解。此時調順煩惱之上善巧方便顯得尤爲重要。若不懂此理,行者即便能臨時壓製一些煩惱,但由于沒有掌握很多方便道的緣故,依然無法迅速成辦解脫。

  調伏內心乃佛教之宗旨,不同的法門具有不同的方便,但目的都是爲了調心,因此八萬四千法門圓融一如方爲解脫。單調性的一法並不等于解脫。法一旦偏袒,則信心、見解、修行和行爲均會偏袒,此時即便有果位也不是解脫果位。所以現前應根據傳承祖師的教言,將所有教法都集中于一法當中而作修學,此方爲解脫之道。

  貪嗔癡是一切煩惱之根源。若不能斷絕貪嗔癡煩惱則無法調順一切煩惱,也會與我們今生所追求的目標解脫背道而馳。所以修學佛法就是努力調伏內心的叁毒煩惱。

  妄念是需要斷絕的。這一點不管從初次開始修法直至成辦究竟果實都是一致的。但是初次開始調順煩惱的時候,若不以妄念轉爲道用而成辦解脫,則無法證悟心的本性——涅槃之果位。因此初次依靠妄念轉爲道用而行持善法乃至關重要。

  有些人口中天天都說要依教奉行,實際行持當中卻完全把祖師教言擱置一旁,盲目自信,自搞一套,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是一意孤行對于成辦解脫無有實義。往昔善星比丘對佛教的道理也極爲精通,自認爲智慧超勝釋迦牟尼佛,但最終還是墮入叁惡趣之中。因此我們修行還是要謹慎一些爲妙。

  我們口中都會說生滅是大自然的規律,但由于長時間不觀想無常的緣故,內心深處還是會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扪心自問:一天中你有幾次能真正在內心深處憶念到無常?很多人不要說一天能生起一次,甚至一個月、一年生起一次無常之念都很難,如此又怎會生起了脫生死的心念?因此觀想共同前行不可缺少。

  現在很多人剛開始進入一個傳承時,首先不是去理解傳承教言,而是得到一本書便開始自己修學。雖然表面上是在修法,但由于並不了解傳承的修學方式,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是在盲修瞎練。特別是修學密法的弟子,更要通達修學方法等一系列道理。

  平常我們行持一切善法乃至調順煩惱之時,最大的過失就是對于各種方便的運用一點都不靈活。當我們在禅修時,會出現輕重不同的昏沈、掉舉,或者兩者同時起現,此時就應以自己的見解爲基礎,運用不同的方便來調伏。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修法是否能呈現解脫之功德完全取決于前行觀修得如何。對于四共前行僅僅在口中言說或在思維時走個過場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當在內心深處生起真正的覺受。當你具有這樣的定解時,不僅平時會有意地去觀想,無意當中也時時能生起無常之正念,這就是一個真正修行者的標志。

  無論聽聞教法還是行持善法,我們都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平常所行持的法與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是否契合?若能契合,那麼我們當前所行持的一切善法皆是往生西方…

《金剛心語·趣入佛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心語·正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