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極樂世界之因。
我們平常修學上師瑜伽導修乃至成熟口訣法,行持等持的目的就是爲了成辦勝觀。但是作爲一個初行者,僅僅站在禅定本身的立場之上完全證悟勝觀之見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時必須借助上師的竅訣而如實修學,依靠殊勝方便才能圓滿獲得勝觀之見。
現前很多佛弟子都說,從教理的角度當中對菩提心有所了解,但內心深處仍舊無法生起真實圓滿的菩提心。這充分說明我們平常對菩提心的理解完全落入文字之上,因此內心會隨著文字而飄動。若要讓自己真實具有菩提心之功德,把文字傳講的一切道理納入心相續,實修不可或缺。
根據自宗的修法,修學四無量心時,先從舍無量心修起,是因爲內心若不具備舍無量心,對一切衆生就沒有平等之心,此時即便具備慈悲喜叁種心,也無法形成無量之心。
如今我們雖然已經信仰佛法,是一個佛教徒,可我們的見解還遠沒有和佛法圓融一味,內心依舊在煩惱的範疇之中。此時以自己有漏的見解去評判他人,永遠是不清淨的。
若對出離心沒有一定的認識,只是口頭上表示自己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而實際當中對極樂世界並不了解,對輪回還是心生羨慕,那無論你修的是直斷還是頓超,一切修法恐怕都已落入追求世間福報了。
我們當前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就是爲了要救度叁界六趣一切衆生,並且成爲救度這些衆生的怙主。這是我們最大的心願,要時時都護持正念,不忘失這個願力。
要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首先就應該在現實生活中時時觀待自己的過錯。因爲想要改變自己的不足,前提是必須先認清自己不足的地方。如果對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認識,那你永遠也無法改變它。
雖然等持之見解臨時與下乘派相同,但是由于方便和行爲更爲殊勝之故,所以密宗不像下乘派般需要經曆很長時間方能成就,而是可以在短短的時間當中超勝並且獲得圓滿之果位。這就是上下不同之區別。
由于貪嗔癡煩惱習氣沈重的原因,凡夫總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評判別人,覺得這樣不好,那樣不好等等,而很少反觀自身。爲什麼你感覺不好就是不好?若要是說有什麼不好的話,應該是你最不好。因爲好與不好的根源來源于你自己。
當前我們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是爲了自他了脫生死。若對了脫生死起不了切實之利益,即便口頭上能用多麼美妙的詞句來描述心的本體,對解脫都起不了切實之作用。
我們當前所行持的一切善法能否轉變成無量之功德,完全取決于殊勝菩提心。若不具有菩提心,即便我們所從事的善法有多麼高尚,所獲得的功德還是極其有限的。欲以有限的功德來斷絕無始時來至今所造的一切煩惱,難度可想而知。因此爲了迅速消盡煩惱而成辦解脫,殊勝菩提心不可缺少。
形成救度一切衆生之怙主,令叁界六趣一切衆生獲得世出世間的快樂是我們的使命,所以當他人具有快樂的時候,我們絕不能心生嫉妒。因爲在你具有嫉妒心的時候,就已經遠離了自己最初的發心,也違犯了自己的誓言。
當世間人享受世間福報的時候,我們要生起歡喜心;當自己身邊的金剛道友在聞思修叁種智慧上與日俱增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生起歡喜心,絕不能對金剛道友産生嫉妒心。
觀修前行可以先從局部開始觀修。比如觀修知母念恩時先從生身父母開始觀起,思維現在的這位母親不止一次而是無數次做過自己的母親,恩德無邊無際。並且由此開始逐漸擴展到自己的親戚朋友乃至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所有衆生,最終逐步擴展到叁界六趣一切衆生。如此觀修,相信你的慈悲心會越來越真實。
如果我們所擁有的人身可以萬古長存,那慢慢修法也可以。可是實際上人身稍縱即逝,無常隨時都會降臨在我們的身旁,等到臨終才想到要好好修法已經悔之晚矣,閻王爺絕不會給我們一點點多余的時間。所以現前就是不早不遲的時候,絕不能再隨著習氣漂泊而肆情放逸,應該要精進修法。
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獲得永恒不變的快樂。但是作爲凡夫,由于煩惱習氣沈重的緣故,內心難免會跟隨煩惱而飄動。因此,解脫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時時護持正念。每當內心趨向煩惱的時候,就要及時鏟除爲妙。
衆生由于內心被貪嗔癡煩惱束縛之故,雖然內心想追求快樂,但是行爲當中卻時時刻刻都在行持不善之法,與解脫背道而馳。正如《入行論》所言:“愚人雖求樂 毀樂如滅仇。”因此我們應該對他們更加生起慈悲心爲妙。
當我們自認爲禅定很不錯的時候,應該反觀自己叁門有何改變?自己身體所行、口中所言、心中所想與往昔相比如何?若還是與往昔相似,即便你現前行持多麼深奧的法,自認爲禅定見解有多麼高,實際當中還是沒有調伏煩惱。因此欲印證禅定見解高低,反觀叁門即可知曉。
當我們在與自己的同事、家人乃至金剛道友交流時,言語是否調柔?有沒有夾雜一些粗鄙甚至刻薄的言語?若具有,那只能說我們平常所謂的慈心尚樹立在名言之上,實際當中並不具備真實的慈心,還要在實修上狠下功夫。
一個真正具有慈悲心的人,不會僅僅在內心中發願、觀想菩提心,行爲中也會如實行持。若做不到知行合一,行爲上仍然與往昔相同,那只能說你仍舊與庸俗同道。只有內心與行爲相契合,時時調伏自心,才是真正的慈悲心。
作爲大乘行者要時時反觀自己的內心:我現前所成辦的一切善行是否都是爲了讓一切父母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因爲在你離開這種心念的時候,即便所行持的是大圓滿等甚深之法,能否形成即生解脫之因還是很困難的。
禅定不是僅僅止息妄念而已,而是在止息妄念的同時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初步修行時,我們依靠意念造作觀修叁心,最終在禅定中具備叁心。此時的禅定就是出世間禅定,稱爲止中有觀、觀中有止。
現代人什麼都講究創新,因此對佛教也想創新。但佛法的智慧完全超越思維的範疇,憑凡夫的想象永遠也無法企及這種境界。所以要成辦解脫需要的不是創新佛教,而是依教奉行,實修實證,這才是最正確的解脫之道。
在我們煩惱沒有消盡、功德沒有圓滿之前,想要消盡叁界六趣一切衆生內心的貪嗔之心,只能依靠虔誠祈禱叁寶的加持。因此對上師叁寶的祈禱,時時都不能忘失。
《上師瑜伽導修》我已經講過很多遍,很多人也已經聽過很多次。我相信現前如果讓某個弟子講一下,他也會講得非常好。但是光會說有什麼意義呢?解脫不是說出來的,而是修出來的。
從世間角度而言,作爲佛教徒,由于我們=長時間調伏貪嗔癡煩惱的緣故,福報會逐漸增上。福報增長的同時,從事任何事業也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從文字的角度當中了知菩提心是很容易的。但現前我們的目的並不是了知,而是希望內心之中能證悟這個見解乃至心相續完全轉變成菩提心。這才是我們當前行持善法的目的。
有人問我共同外前行要修到什麼時候?我想這就要觀察一下你自己平時修法的意樂有多高?修法的精進程度如何?如果你對修法的意樂還不是那麼強,乃至也不是很精進甚至還有懈怠的話,我還是建議你應該多修一些共同外前行。
也許你的佛堂富麗堂皇,可是臨終之時,你能背著你的佛堂去見閻王爺嗎?不可能的!因爲外在的佛堂再莊嚴,它也只是護持你對叁寶信心的一種方便。真正的佛堂存在于你的內心之中。無論何時何地,你所修學的解脫之法就是真正的佛堂。
禅宗講解叁種般若的時候,爲什麼要把文字般若立爲第一位呢?因爲作爲次第根機者在行道過程中,首先要依靠文字來理解般若。但是僅僅停頓在文字上而不做修行也是遠遠不夠的,因爲文字永遠無法形成自己的境界。
曆代高僧大德曰:要成辦解脫,首先必須滿足傳承法脈清淨。因此我們所依止的善知識必須具有清淨之傳承。從普賢王如來到導師之間,解脫之線未曾間斷。若要是中間一旦有過中斷,就會失去傳承之加持,也會對我們今生成辦解脫形成極大之障礙。
上師瑜伽修法是針對初行者而立的一個修學名稱,是讓初行者修法期間覺得更貼心一點。實際當中,上師瑜伽的見解就是無上竅訣大圓滿,就是竅訣法,也叫做成熟口訣法,其外再沒有更殊勝的無上竅訣大圓滿的法了。
在沒有得到上師密意、不能境心合一之前,所行持的善法雖然具備功德,但還屬于外相修法。所以我們在平常的行住坐臥當中都要觀想上師的皈依境,目的就是爲了以憶念上師乃至在上師、自心分不開的狀態當中來赤裸心的本性,證悟上師的密意。
我們所皈依的對境是佛法僧叁寶,凡是具備叁寶功德者都是我們所皈依的對境,並沒有南傳、漢傳和藏傳之分。如果你的內心對叁寶還有分別心,就說明你已經犯了皈依戒。
站在世間的立場上,也許你不需要誰的指導,可以成辦自己的企業,組織自己的家庭。但是站在出世間的立場上,由于長時間沒有行持善法的緣故,我們對解脫一無所知,因此爲了我們在解脫之道上能一直行于無偏正道,依止具德上師、奉行上師教言是不可缺少的。
行持善法並不僅僅是持咒禮拜,也不局限于朝拜神山或谒見善知識。平常在生活當中能做到孝順父母,恭敬師長,也是在行持善法,也是一種修行。
同樣是追求佛果的上士道發心也會有叁種不同的心力。若現前行持善法是爲了未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士道之下品心力;若爲了今生獲得佛果而修法,稱爲中品心力;若發心上座前是凡夫,起座後要成佛,就是上品心力。不同的心力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由于每個人煩惱習氣不同而有所區別。
我們應該多抽一些時間去實修,而不是僅僅站在理論之上。現前很多人都在學習不同的理論,閱讀衆多書籍,對見地也有所了解,但是這些都只能稱之爲文字理論,與實修的見解完全是兩個概念。例如我們平常說空性和般若波羅蜜多之見解,文字上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境…
《金剛心語·趣入佛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