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地過活,不需要你改變外在,只要求修正內心,只要你自尊自重,自我發掘,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淨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非常簡單。顯然安祥禅是爲現代人而橥的,不是有閑階級,吃了飯沒事幹,拿禅當消遣工具的專用品;我們是爲大衆而提出的,不是只爲少數清談之士所准備的生活調味料。因此安祥禅最簡單,最明了,最直接,最了當。
很多老居士都讀過《小止觀》,也讀過《大智度論》,《大智度論》卷十九寫得很清楚,說修行禅定是獨行道,獨行道是獅子遊行絕諸伴侶,你要有了太太,你便修不成。我們安祥禅沒有這個,你可以娶老婆,可以生孩子,只要不討姨太太就行了。你看,這個法門多麼簡單,幾乎是百無禁忌。頗似華嚴境界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既可以過現實的人生,正常的生活,又可以證得聖果,豈不是圓融無礙的無上法門
或者你會問:你這話有沒有根據
沒有根據的話我不說,《證道歌》裏說的很清楚:“在欲行禅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大家翻翻《證道歌》看,上面寫得很清楚。事實上也只有宗門的安祥禅,才能夠像火裏生産蓮花一樣,極爲難能,極爲稀有,極爲可貴。
(四)如何修學安祥禅
安祥禅的特色是重入世,是爲大衆設計的。但我們也要了解,它是現代的祖師禅,也是典型的如來禅,它的修學方法--:
第一是如法持經。什麼叫如法持經
記得幾年前臺南市禅學研究會成立的時候,我給佛法下了個定義:“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這顯示什麼
佛法不是講理論,不是講道理。不可執著什麼真理,它也不是哲學。是什麼
只是一種成佛的方法。太簡單了,照著這個方法去修正想念和行爲,就是真實修行,就可得成佛。譬如過河須用筏,你不用它就過不了河。可知佛法並不重視什麼高深的理論,只重方法的對機。如法持經,念什麼經
最好是念《金剛經》。有些人念《金剛經》不相應,病在念一句想一句,邊看邊自己講給自己聽,這樣是不會相應的。念時一定要離分別,把《金剛經》打開,從開始到最後,你不必管是什麼意思,只管從頭到尾,不要起任何雜念,雜念起了把它揚棄,丟掉,念完了把經一合,反觀自己的心態,是個什麼感受
一定不同了。《金剛經》的可貴,在能給予人一種八風不動的金剛心。《金剛經》的可貴,能使煩惱不侵入,忘想不萌生,如如不動,安祥自在。這部經真是太好了!太殊勝了!是禅者的無價之寶。但是若果你拿經文去講道理,那就是自誤誤人,罪過不淺了。經沒有過,是你自己錯了,你要不講道理,離分別地去讀經,就是轉經,看看是個什麼道理,那就被經轉了。六祖講得很清楚。
第二個方法就是傳心。傳心,以心傳心,力量大的人,有多少人都可得傳,他可以改變你的心態,廓清你的煩惱,掃除你的妄想和雜念,喚醒塵封已久的摩诃般若,也就是安祥。當下把本來的心態傳給你時,就是“以心傳心”。這絕對不是理論,不是想當然耳,也不是與現實有距離的一種理想,而是法的現量的實證,根器好的人,堪能“保任無失”,根器不好的人,反省忏悔以後,也能相應。
(五)爲什麼要提倡安祥禅
我們現在要說的是爲什麼一定要提倡安祥禅
因爲現在的社會結構,生活形態,經濟條件完全改變了,過去參話頭,一個話頭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吃飯不知道吃什麼
乃至廢寢忘食,由大死而大活,那個時候可以,那時還是農業社會,安全得很。現在見汽車不是汽車,見火車不是火車,見樓梯不是樓梯,就危險得很了,這種方法不太相應現在。
其次是如來禅,如其本來,做自覺的功夫,就是觀心。觀心的起點是每個念頭來了自己要知道,思維一件事,要能自主,不許念頭操縱自己,因此要常注意自己的心態,念頭來了,自己都知道,這就是觀心。觀心成熟了以後,沒有念頭了,就坐在那裏保持心的自覺。佛是大覺佛陀,我們是小覺佛弟子,中覺是菩薩,再進一步,大覺圓滿就是成佛。這裏我講的覺不是用針刺你一下,才有感覺。把自覺反過來就是覺自--自己覺自己。古德有句話說得好:“如珠吐光,還照珠體。”好像夜明珠發光,照誰呀
照它自己,我們的自覺功夫要領就是如此,能夠這樣去自覺,比參話頭還要安全,還要快。參話頭需要心力很強的人,才能相應,若果欲振乏力,怕難怕苦,參一參又想到別的地方去了,參參又遠離話頭走作了,又再拉回來,像這樣的話,很困難,驢年也破不了參,不如歇歇的好。說到觀心,也好麻煩。觀心要靜坐觀心,今天到處都是噪音,住宅區地下工廠的馬達不停,半夜裏機車怒吼;有的人像是神經病,半夜裏起來放沖天炮,一受驚嚇,容易走火入魔。還有人選在晚上十點鍾爲吉辰,劈哩啪啦放鞭炮,幹什麼
拜拜。根本不管別人的存在,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嘛,你管不著。真是可笑得很,因爲沒有自尊,不懂自愛,不肯保持自己高貴的品質,而奢言自由,這是人文精神的墮落,這是一種可悲的現象。
今天爲什麼要一再強調祖師禅就是安祥禅
安祥禅究竟是不是祖師禅
這有兩個故事:
馬祖的弟子百丈懷海禅師住大雄山時,馬祖派人送了叁壇醬。百丈集衆上堂,拈拄杖指著醬壇說:“有人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就打破。”大衆無語。百丈便用拄杖把醬壇打破了。送醬人回去後,馬祖問:“你把醬送到了嗎
”送到了。”“百丈說什麼
”“他集合大衆上堂,無人道得,拿棍子把醬缸打破了。”馬祖很高興,說:“這小子不錯。”還有一次,馬祖帶口信給他另外一個弟子,說:“近況如何
寫信告訴我。”他回信說:“親愛的師父,弟子叁十年來不曾缺少過鹽醬。
這是什麼意思
這顯示了禅者不可一日或缺的是安祥。人們每天少得了醬油嗎
少得了食鹽嗎
同樣修行人也少不了安祥。何以見得
“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暫時沒有了安祥,對修行人而言,就跟死人沒有兩樣了。因爲你的法身慧命已經“休克”了。各位應該知道,安祥對于禅者來說,就像馬祖、百丈所講,天天少不了的豆油和食鹽一樣。它才是真正禅的生命,禅的真血脈。可知安祥並不是新創立的什麼新禅,大家不要誤會,而是說爲了使人們更明白禅的內涵,禅的現量,所以才特地彰顯出它的內涵作爲它的標志,這就是我們標示安祥禅的主要著眼。
六、什麼人最契合于安祥禅
下面我們談,什麼人最契合于安祥禅,有的人可以學禅,有的人不能學禅,哪些人可以學安祥禅呢
(一)他一定要對打破生死苦樂問題,有執持不變的一貫興趣
生死苦樂有什麼問題呢
因爲人,生,不曉得從哪裏來
死,不知道到哪裏去
苦,百般無奈-- 或多或少,人都是活在無奈中的。只要我們有欲求,我們就有無奈;如果我們有獲得,我們就有不滿。因爲欲望是無底之壑,是永遠填不滿的,而人生古往今來,所有的聖賢豪傑,都沒有得到一個他所要求的最基本、最合理、最簡單的生活境遇。即使是你不要求富貴,只要求布衣暖、菜根香,安步當車、晚食當肉,也都不可能滿足願望。孔子是聖人,他周遊列國,勸說大家來完成尊王攘夷的大一統王業,結果怎麼樣
斷糧了,不但沒有人聽信,在陳蔡還遭到圍困,誤會他是陽貨,結果連飯都沒得吃。釋迦牟尼是大覺聖人,人天導師,他自己底堂兄弟提婆達多,天天設計陷害他,千方百計要害死他。舉兩個小例子:有一次佛正學法,提波達多雇了一個妓女,肚腹上綁些棉花,外面套了衣服,就跟佛說:“你說什麼真理喲!說什麼大慈大悲,你把我的肚子搞大了,就不管了,這叫什麼慈悲喲!”子弟們都生氣地要趕走她,佛說:“不要趕!不要趕!任由她吧。”有些居士是很有權勢的,要製裁她,把她送衙門,佛說:“由她講吧!不要幹涉她。”她愈講愈有勁,又跳又鬧,繩子綁斷了,棉花掉出來了,肚子變小了,于是真相大白。佛是聖人,自己的堂兄弟如此整他。有一次,佛走在山谷中,路很窄,提婆達多知道佛要經過這裏,就派人預先弄幾十條大象,給它們喝酒,喝得差不多搖搖晃晃的時候,看佛過來了,尾巴點火;(田單用火牛陣,他用火象陣)他想這一下子不把佛祖踩成肉泥才怪,結果大象跑跑跑,跑到佛跟前,看到佛祖都跪下了。後來這個叛徒遭到了“生陷地獄”的惡報:地下開了一條縫,他就下去了。你說聖人豈不是也有無奈。耶稣曾給他的弟子洗過腳,說今天晚上,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結果那個猶大,幾個金幣就把他師父出賣了,事後良心發現,金幣一塊都沒有花,就慚愧至極而上吊死了。
凡夫有凡夫的無奈,聖人有聖人的無奈。你有兒子,恨鐵不成鋼;你若沒有兒子,就會說“有子萬事足”啦!人都是無奈的,你要彌補你的無奈,你就必須突破生死苦樂的問題,不要讓環境叫你笑就笑,叫你哭就哭,而是哭笑自主,這一點才重要。如果你對生死苦樂漠不關心,事情來了,卻萬般無奈,事情過了,又渾然忘卻,那足證明你沒有心力,也不適合于學禅,勉強去學也是浪費光陰,不會有什麼結果。
(二)他是不甘被埋沒的人
佛講衆生皆有佛性,就是說金礦石都含有黃金,佛是千錘百煉鍛煉出來,去掉雜質的純金;我們是原封不動的礦石。純金價值很高,未經鍛煉的礦石沒有人要。各位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我們好像是金礦裏的礦石,沒有透過適當方法的冶煉,沒有把雜質去掉。我們沒有淨化自己,所以雖然含有貴重的黃金,卻毫無實用價值。所以盡管我們含有很高貴的生命屬性,但卻被自己埋沒了。我們有無比的潛力,只是沒有發揮出來。如果使我們的生命淨化,我執淡化,法執沒有,不但自在解脫,而且可以發揮出旋轉乾坤的無比力量。大家知道,沒有龍場悟道,就沒有王陽明以後的功業;人開悟了以後,才無私無我,自他不二,才有真正的慈悲。誰真開悟,誰假開悟,有一個試金石,就是你的心腸變…
《禅的認知與修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