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普。”問:“叁身中那身說法?”答曰:“要。”當時禅學者稱爲一字關。《五家參詳要路門》評雲門爲“擇言句”。法演禅師評雲門下之事爲“紅旗閃爍”。都是說他言悟頓機的作用、宗旨、家風。總起來說,此宗家風,孤危險峻,簡潔明快。其接化學人,不用多語饒舌,于片言只句之間,超脫意言,不留情見。以無伴爲示,或一字或多語,隨機拈示明之。
(五)法眼宗
法眼宗是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開創者文益禅師圓寂後,南唐中主李璟給以大法眼禅師的稱號,後世遂稱此宗爲法眼宗。
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姓魯氏。七歲依新定智通院全偉禅師出家,于越州開元寺受具足戒後,到明州 山育王寺從律師希覺學律,複旁探儒家典籍。既而玄機頓發,抛掉一切雜物,振錫南邁,抵福州參長慶禅師,無所契悟,乃同紹修、法進叁人遊方參學。路過漳州,值遇天雪,暫時住在城西的地藏院,因而參谒玄沙師備的法嗣羅漢桂琛,琛問師曰:“此行住往?”師曰:“行腳去。”琛曰:“作麼生是行腳事?”師曰:“不知。”琛曰:“不知最親切。”雪霁辭去,琛送出門,問曰:“上座尋常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內?在心外?”師曰:“在心內。”琛曰:“行腳人著甚麼來由,安片石在心頭?”師窘無以對,即放衣包,依琛席下求抉擇。經一月余,每日呈見解,說道理。琛語言之曰:“佛法不憑麼。”師曰:“某甲詞窮理絕也。”琛曰:“若論佛法,一切現成。”師于言下大悟。後至臨川崇壽院,開堂接衆。
僧慧超問:“如何是佛?”師曰:“汝是慧超。”生法師曰:“敲空作響,擊木無聲。”師忽聞齋橹聲,謂侍者曰:“還聞麼?適來若聞,如今不聞,如今若聞,適來不聞,會麼?”師嘗指竹問僧曰:“還見麼?”曰;“見。”師曰:“竹來眼裏?眼到竹邊?”曰:“總不與麼。”師笑曰:“死急作麼。”因開井被沙塞泉眼,師曰:“泉眼不通,被沙礙,道眼不通,被什麼礙?”僧無對。師代曰:“被眼礙。”問:“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即得與道相應?”師曰:“取舍之心成巧僞。”問:“如何是沙門所重處?”師曰:“若有纖毫所重,即不名沙門。”如則監院在師會中,卻不曾家庭請入室。一日師問雲:“則監院何不來入室?”則雲:“和尚豈不知,某甲于青林處,有個入頭。”師雲:“汝試爲我舉看。”則雲:“某甲問如何是佛?”林雲:“丙丁童子來求火。”師雲:“好語。恐爾錯會,可更說看。”則雲:“丙丁屬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覓佛。”師雲:“監院果然錯會了也。”則憤而起單渡江去。師雲:“此人若回可救,若不回救不得也。”則到中路自思忖雲,他是五百人善知識,豈可賺我耶?遂回再參。師雲:“爾但問我,我爲爾答。”如則便問:“如何是佛?”師雲:“丙丁童子來求火。”則于言下大悟。這段公案,久參者一舉便知落處。法眼下謂之箭鋒相拄更不用五位君臣、四料簡等,一句便見,當陽便透;若向句下尋思,卒摸索不著。
師出世有五百衆,此時佛法大興,當時天臺山德韶禅師,久依疏山,自謂得旨。乃集疏山平生文字,領衆行腳。至師會下,他不去入室參請,只令學人隨衆入室。一日師升座,有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師曰:“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而退。韶在衆中聞之,忽然大悟。後出世承嗣。有頌呈雲:“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師印可曰:“只這一頌,可繼吾宗。”並告曰:“子後有王侯敬重,吾不如汝。”後德韶果爲吳越國師。
法眼宗的宗風,簡明處似雲門,穩密處類曹洞。其接化之蔔吾句似頗平凡,而句下自藏機鋒,有當機觌面而能使學人轉凡入聖者。《五家參詳要路門》說:“法眼宗先利濟。”直論箭鋒相拄,是其家風。一句下便見,當陽便透。隨對方人之機宜,接得自在,故說爲“先利濟。”《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此亦先利濟的意思。《歸心錄》說:“法眼宗風,對症施藥,垂機順利,掃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說:“法眼宗家風,則聞聲悟道,見色明心。句裏藏鋒,言中有響。叁界唯心爲宗,拂子明之。”
師前後叁坐道場,朝夕演旨。時諸方叢林,鹹遵風化,異域有慕其法者,涉遠而至。師調機順物,斥滯磨昏,皆應病與藥,隨根悟入者,不可勝紀。以周顯德五年戊午(958)七月十七日示疾,李後主駕至慰問。閏月五日剃發沐身告衆訖,跏趺而逝,顔貌如生。世壽七十有四,戒臘五十四。于江甯縣丹陽起塔,谥大法眼禅師,塔曰無相。法嗣有德韶(吳越國師)、文遂、慧炬(高麗國師)等十叁人,各化一方。有《金陵清涼院文益禅師語錄》一卷及文益自撰《宗門十規定論》等行世。
法眼宗在宋初極其隆盛,後即逐漸衰微,到宋代中期,法派遂絕,時間不過一百年。
法眼禅師的《宗門十規論》,說四家宗風,其時尚無四家五家的名稱,但已有門戶之見。自宋以後,揭出五家宗名者,以契嵩的《傳法正宗記》爲開始什麼此外《人天眼目》、《普燈錄》、《五燈會元》、《五家正宗贊》、《續傳燈錄》、《會元續錄》、《佛祖統紀》、《佛祖通載》等書,亦說五家區別。
(六)楊歧派
楊歧派是是禅宗五家臨濟下面的一個支派。由于此派的創始人方會在袁州楊歧山(今江西省萍鄉縣北)舉揚一宗家風,後世就稱其爲楊歧派。
袁州楊歧方會禅師(992-1046),袁州宜春人,姓冷氏,是臨濟下第八世。二十歲時,到筠州(今江西省高安縣)九峰山投師剃發出家。閱讀經典,心融神會,又能折節參學。慈明住南原時,師住依參。及明遷石霜,師亦隨往,並自請總院事。依之雖久,然未有省發。每次谘參,明辄曰:“庫司事繁,且去。”他日又問。明曰:“監寺異時兒孫遍天下在,何用忙爲?”一日,明適出,值雨作。師偵之小徑,既見,遂扭住曰:“這老漢今日須與我說。不說打你去。”明曰:“監寺知是般事便休。”語未卒,師大悟,即拜于泥途。問曰:“狹路相逢時如何?”明曰:“你且躲避,, 我要去那裏去。”師歸,來日具威儀,詣方丈禮謝。明呵曰:“未在。”
慈明飯後經常遊山經行,禅學者想問道,多失所在,師窺其出未遠,即打鼓集衆,明遽還,怒曰:“作什麼?”師曰:“晚參。”明遂示衆,叢林因號“晚參。”
一日,明上堂,師出問:“幽鳥語喃喃,辭雲入亂峰時如何?”明曰:“我行荒草裏,汝又入深村。”師曰:“官不容針,更借一問。”明便喝。師曰:“好喝。”明又喝,師亦喝。明連喝兩喝,師禮拜。明曰:“此事是個人方能擔荷。”師拂袖便行。一日慈明問師:“馬祖見讓師便悟去,且道迷卻在什麼處?”師曰:“要悟即易,要迷即難。”
一日師示衆罷下座,九峰勤和尚把住雲:“今日喜得個同參。”師曰:“作麼生是同參底事?”曰:“九峰牽犁,楊歧拽耙。”師曰:“正憑麼時,楊歧在前,九峰在前?”勤擬議,師拓開曰;“將謂同參,元來不是。”
問來僧曰:“雲深路僻,高駕何來?”曰:“天無四壁。”師曰:“踏破多少草鞋?”僧便喝。師曰:“一喝兩喝後,作麼生?”曰;“看這老和尚著忙。”師曰:“拄杖不在,且坐吃茶。”
示衆雲:“身心清淨,諸境清淨。諸境清淨,身心清淨。還知楊歧老也落處麼?河裏失公河裏摝。”
楊歧的根本思想,是臨濟正宗,重在一切現成。所以《續傳燈錄》說他接化學人,提綱振領和雲門文偃相類似;又說他勘驗學者的機鋒類似南院慧顒,他兼具臨濟、雲門兩家的風格。當時稱他兼百丈懷海、黃檗希運之長,雙得馬祖的大機大用,謂其宗如龍。洪覺範贊曰:“會如玉人之治璠玙,碔砆廢矣。故其子孫皆光明照人,克旺其家,蓋碧落碑無膺也。”《五家正宗》卷二贊曰:“神機穎悟,逸氣軒渠……斤削铿锵,擬石匠之擊墁垩;鉗錘妙密,如玉人之治璠玙。”
慶曆六年(1046)移住潭州雲蓋山海慧寺。皇佑改元(1049)示寂,塔于雲蓋,有《楊歧方會和尚語錄》、《楊歧方會和尚後錄》各一卷。嗣法弟子有十二人,以白雲守端、保甯仁勇爲上首。
楊歧派後期恢複了臨濟舊稱,所以臨濟後期的曆史,也就是楊歧派的曆史。此派禅法,在宋元兩代傳入日本,創行別派,在日本鐮倉時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皆出于楊歧法系。
(七)黃龍派
黃龍派,是禅宗臨濟下的一個支派。此派開創者爲慧南,在隆興(今江西省南昌市)黃龍山舉揚一家的宗風,後世就稱其爲黃龍派。
黃龍慧南(1002-1069)禅師,是臨濟下八世,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縣)章氏子,童年不吃葷、不嬉戲。年十一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依泐潭懷澄禅師學雲門禅,受泐潭印證,今分座接物,名振諸方。臨濟宗人雲峰文悅見之歎曰:“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鉗錘耳!”偶然會元峰文悅禅師同遊西山,夜間談論雲門法道,因問泐潭所授之旨,師言其要。峰曰:“澄公雖是雲門之後,法道異矣。”師诘其所以異,峰曰:“雲門如九轉丹砂,點鐵成金。澄公如藥汞銀,徒可玩,入煅則流去。”師怒,以枕投之。明日,峰謝過。又曰:“雲門氣宇如王,甘死語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語也。死語,其能活人乎?”語訖,即背去,師挽之曰:“若如是,則誰可汝意?”峰曰:“石霜圓手段出諸方,子宜見之,不可後也。”師默計之曰:“悅師翠岩,使我見石霜,于悅何有哉!”即造石霜。中途聞慈明不事事,慢侮叢林,遂不往,登衡嶽,谒福嚴賢,賢命掌書記。不久賢圓寂,郡守以慈明補之。師心喜,且欲觀其人,以驗雲峰之言。明既至。貶剝諸方,斥爲邪解。而泐潭密付之旨,皆在所斥中,師爲之氣索。乃曰:“大丈…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